你多久没去过报刊亭了?还记得上一次去报刊亭你买了什么吗?曾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报刊亭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今的孩子,恐怕都难以想象报刊亭的模样了。每天早上这里都会出售“新鲜出炉”的报纸,住附近的人走走路就能买到,方便实惠,路过的人们也常常会慢下脚步,驻足浏览和购买报纸、刊物,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在那个数字阅读还没有盛行的年代,它是学生们喜爱的“百宝箱”,各种课外读物是无数人学生时代的快乐源泉。
三十年前,在忻府区我就读的北关小学的十字路口有一家报刊亭。店铺坐落在街道一侧,门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座小小的报刊亭,宛如一位低调的文化守望者。报刊亭的主人名为王老伯,身形瘦削,面容清癯,经营报刊亭纯粹是出于对书籍的热爱。王老伯爱干净,总是把玻璃橱窗擦得锃亮,里面整齐地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报刊,从时政新闻到娱乐八卦,从文学名著到儿童读物,应有尽有,不时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翻阅。
报刊亭坐南朝北,夏天热冬天冷。夏天热的时候王老伯喜欢乘凉,记得那时候经常能听见他对我说:“小亭子里面像个蒸笼啊。”而到了寒冬腊月,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报刊亭宛如冰窖。王老伯便会裹紧身上的棉衣,对我哈着白气说:“这天气,冷得骨头都疼。”时间久了王老伯知晓了我对书籍有着浓厚的热爱,且视书如珍宝。
一来二去,王老伯微笑着对我说:“你这么爱看书,我这儿的报刊,你都可以拿去免费看,只要记着别弄坏就行。”我激动得差点蹦起来,赶忙连声道谢,并信誓旦旦地保证:“您放心,我绝对会好好爱护的!”自那之后,每月新刊上架,王老伯总会远远地朝我招手,呼唤我过去。我满心欢喜,怀揣着一颗雀跃不已的心,急匆匆向他奔去,接过那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报刊,仿佛接过了整个世界的精彩。
儿时的报刊亭就像一座灯塔,在信息传播不甚发达的当时,为我和周围人带来知识与乐趣,让我对阅读的渴望日益强烈。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我沉浸于《读者》的深邃哲思,品味着《意林》的励志文章,领略《少年博览》的广阔视野,感受《儿童文学》的纯真美好,一本本佳作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润泽着我求知若渴的心田。尤其喜欢看《环球时报》如今还成为了该报的特约作者。《故事会》也是最爱看的,埋下了写作的种子。如今我发表的小说文字累计千万,指数TOP居高不下,一直带领大家温习着自己笔下精彩绝伦、令人着迷的网文世界。我以古代言情“重生”文出圈,在很多其他类型小说中也颇有建树,还用千山茶客、雨山、辰东等笔名写过小说。
一个小小的铁皮屋,过去随处可见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报刊亭,曾经是许多市民的心灵驿站,对很多人来说仍然记忆鲜亮。如今,由于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使得报刊亭原有的文化功能逐渐式微,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好景不长,王老伯的报刊亭终因种种缘由未能继续经营下去,我一看到被清空的报刊亭,心中就满是失落惆怅,一个能让我尽情遨游书海的地方,就这样从生活中消失了,只留下那些曾经在亭中度过的美好阅读时光,成为记忆深处一抹温暖而又略带忧伤的色彩。
时光里的报刊亭,虽然已成为过往的风景,但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却是永恒的。一千个美的从前徘徊在痛的边沿,我始终是那根牵引的线,斩断了依恋斩不断我心里的欠。每当回想起那段与报刊亭相伴的日子,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纯真年代的怀念,也是对阅读之爱的深深感激。报刊亭虽然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小小驿站,但它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让我学会了在字里行间寻找生活的答案。(文图:米广弘)
来源:忻州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