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 璐
“南边旗、荡里伞,刘锣戴铳汪夹板,山里山外干呐喊”。这句流传百年的谚语,描述着池州傩戏活动中青山庙会的盛况。
池州傩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正月,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地会开展40多场盛大的傩事活动,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正月十五举办的青山庙会场面盛大,一列列身着彩衣、高举旗帜、抬着龙亭的朝庙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数万人参与、围观,集中“朝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现任梅街镇文化站副站长许鑫磊是近年青山庙会活动的组织者、策划人,自2015年返乡创业以来,他学习传承傩戏已有10年。
许鑫磊家中的长辈曾是村里有名的扎匠(篾匠)。小时候的他,看着长辈做傩面、制戏服、唱傩戏,跟着傩戏队伍敲锣打鼓,与戏结“缘”。10年前,在外做汽车饰品生意的他,结合家乡傩文化设计了几款产品,但当时傩文化受众小,接受度低,行情不好。“我那时候才知道,家门口的傩戏居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有那么多专家学者都在关注,我相信这一定是好东西,应该保护好、传承好”。2015年,他决定回到家乡,决心学好傩戏。
“一开始学习傩戏是四处碰壁”。许鑫磊告诉记者,区别于其他地区,池州傩戏的特点在于“乡人傩”,是民间自发举行的活动,因此传统传承方式是以宗族为单位,代代相传,口传心授。2016年,经过几番周折,他终于得到了朋友赠与的两本南山刘家的傩戏剧本。看着剧本上熟悉的唱词,他顺着脑海中熟悉的曲调,奔赴各类傩戏表演现场,摸索傩戏的唱腔和动作,正式“入了门”,接了“衣钵”。
近年来,当地也愈加重视傩戏的传承发展,其传承方式也更加开放。许鑫磊自费收集散落民间的傩戏唱本,汇总印制《傩乡拾贝》1000套,“我也记不清投入多少,除了买设备投入的六七万元,每年也会给傩戏会捐款,至今有10年了”。2022年,他组建了池州市文化馆农民傩艺团,现有成员20余名,包括池州市及周边地区傩戏传承人、傩文化爱好者等,其中半数是青年人,平均年龄30岁。“组建这个团,一方面可以在大大小小的各种舞台唱响傩戏,让更多观众、更多青年人接触到傩戏,也可以给本地务工的傩戏艺人们增加收入。”对外演出时,许鑫磊还结合受众需求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改进,“正月期间的‘大戏’我们都是尊重传统,但对外演出时会更多地展示傩舞,也会稍微改进一些傩舞动作,这样观赏性更好、接受度更高。”
此外,他还不断通过短视频等方式,在线上扩大傩文化的知名度,累计拍摄短视频500余条。许鑫磊的“奔走相告”也迎来了“多方回音”,“这几年,每年接待的研学团队、调研学子、专家学者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他的微信视频号、抖音号“乡傩人家”各平台粉丝量突破1万,视频浏览量达百万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傩文化爱好者。
许鑫磊整理傩戏用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