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921年,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门前来了一个西装革履的美国人。
他自称带着大量美元来找苏俄政府做生意。
随后,他被带进列宁办公室。
半小时后,列宁开始称呼他同志,并给他首个苏俄外资企业的特许经营权。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西方石油大亨,阿曼达·哈默。
他用自己的诚意敲开了莫斯科的大门,将资本主义重新带到了刚刚打倒资本家组建的政府的苏俄。
他是如何说服列宁再度在苏俄发展资本主义的?
经济困局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俄国带来了工农政权苏维埃。
但这场革命,也让苏俄的经济遭遇毁灭性打击。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恢复国内经济。
苏俄的经济困局,主要源于几大原因。
首先在驱逐侵略者、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途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迫于形势上演了一出“拆家”大业。
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权不仅要面对国内白军(保皇派)的反扑,还得应付外国干涉军的频频“光临”。
英、法、美、日等国打着“维护秩序‘的旗号,纷纷派兵进入苏俄,顺便抢走了不少工厂设备。
列宁一看,这哪行?于是只能被迫开启“拆家”模式。
外国干涉军撤退时,列宁下令炸毁或拆除他们来不及带走的工厂设备。
比如在乌克兰,德军撤退时留下了一批冶金设备,列宁直接让人拆成零件,运回莫斯科重建。虽然效率低了点,但好歹没让敌人占便宜。
为了防止白军和外国干涉军快速推进,列宁下令拆毁了大量铁路。
结果内战结束后,苏俄的铁路网比战前少了三分之一,运输能力直接倒退20年。
苏俄经济的第二大破坏,来自于战争。
由于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的干涉,苏俄境内千百个工厂处于半毁坏状态,多数设备破旧得如同废铜烂铁;
铁路运输被炸的几乎停顿,几百座铁路桥梁被炸毁,几千公里长的铁轨报废,大部分机车和车厢已经超期限使用。
其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将苏俄经济进一步推向崩溃的边缘。
该政策成功在战时,帮助布尔什维克征集到了足以抵抗内外之敌的庞大资源,但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也是显著的。
列宁推行余粮收集制,农民种的粮食被强制征收,工厂被国有化,私人贸易被禁止。
生活过得艰苦的农民干脆不种地了,宁愿把粮食埋在地里也不上交。
结果城里粮食短缺,莫斯科的面包配给从每天800克降到200克,最后干脆没了。
弄成这样,列宁自己也承认:“我们让农民饿肚子,是为了让工人有饭吃,结果工人也饿肚子了。”
与此同时,国内纺织厂纷纷停工,布匹短缺,老百姓只能穿麻袋。
此外,由于工业体系的崩溃,这一时期的苏俄,甚至连铅笔都要从德国进口。
列宁在一次会议上抱怨:“我们连铅笔都造不出来,还谈什么社会主义建设?”
到1921年,苏俄全国工业产值仅为战前13%,整个苏俄社会一片哀鸿遍野,社会环境也迎来动荡期。
农民因余粮被抢而暴动,喀琅施塔的水兵甚至调转枪口支持反叛者。
列宁不得不承认:“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结果摔断了腿。”
面对经济崩溃,列宁不得不在1921年推出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商、外资进入。
政策一出,原本因为战争和意识形态问题被禁止的商业行为,立刻重现在苏俄社会。
19万人申请经商执照,私营店铺激增至37万家,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苏俄既缺技术设备,又缺外汇,连铅笔都要进口,根本无力独自发展起支撑一整个国家运行的庞大经济。
此时的苏俄像一个急需输血的病人,在这一背景下,苏俄不得不向西方资本家商人放松限制,引入资本主义来带动社会的发展。
而这种现象的实质实际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其实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地步,但因其他情况,比如一战的影响,农奴制的残留等,俄国还是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但在革命后,还得继续引入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只不过这次是社会主义掌握政权。
也就是在这时,一个叫做哈默的美国人,看到了契机,带着百万美元来到苏俄。
红色资本家
哈默之所以能成为第一批进入苏俄的资本家,主要得感谢其家族自带的“革命基因”,他的父亲朱力埃斯是美共创始人之一。
哈默出生于美国纽约,上大学期间就耳濡目染父亲的商业思想,并创建了一个1500人的大型制药公司。
20岁那年,年纪轻轻的哈默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百万富翁。
这一时期,恰逢俄国国内风云变幻,朱力埃斯十分关注大洋彼岸社会主义建设情况。
苏俄成立后,朱力埃斯不止一次向列宁提供过战争所需药品、物资。
但也因这个原因,朱力埃斯锒铛入狱。
随后,已经初露峥嵘的哈默决定接过父亲的担子,前往苏俄帮助那里被饥荒和战争侵害的民众。
1921年哈默来到莫斯科,他携带了大量的罐头食品,以及价值数万美元的医疗器械,还有大笔现金。
他原本的打算是,在苏俄投资医疗生意,但看到饱受饥荒困扰的苏俄民众后,他毅然将这些物资无偿赠送给了苏俄卫生部长。
接着,他又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100万美元的粮食运往苏俄,以成本价出售。
因为此举,哈默受到了列宁的特别关注,很快他就被邀请前往乌拉尔地区参观。
极具经商头脑的哈默来到乌拉尔,看到的不是旁人眼中的苍凉与赤贫,而是成片没有开发的财富。
木材、矿产、毛皮,堆积如山却无人问津。
哈默忍不住向随行的苏俄领导人问道:“为何不将这些东西出口到外国,换来粮食?”
殊不知,苏俄政府等的就是这句话。
乌拉尔地区领导人马尔滕斯当即致信列宁,表示哈默愿意继续低价向乌拉尔的工人低价提供粮食。
列宁开心的批示了这一贸易,并指示马尔滕斯,可以将乌拉尔地区的贸易放手交给哈默去做。
就这样,哈默用粮食换来了苏俄的首个外资项目——阿拉帕耶夫斯克石棉矿的经营权。
哈默成了第一个进入苏俄的资本主义企业家,接着他相继向苏俄引入铅笔、汽车、拖拉机等西方商品。
向西方开放贸易渠道的大门打开后,随之而来的是蜂拥而至的西方企业。
与此同时,苏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欢迎外部投资的经济政策,保证能够源源不断从外部获得商品的同时,也让这些商人有钱可赚。
在哈默这只领头羊的带领下,第一个创建社会主义政权的苏俄成功将资本主义经济再度引入国内。
哈默计划
特殊的身份,让哈默成为列宁的座上宾。
在持续与苏俄进行贸易往来、向苏俄政府提供经济振兴意见的过程中,哈默成功建立起与列宁的友谊,也进一步扩大了苏俄与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的领域。
1929年,哈默说服反苏的汽车大亨亨利·福特,在苏联下诺夫哥罗德建起了当时全球最大的汽车厂——高尔基汽车厂。
美国工程师带着最新设备入驻,苏联工人则用伏特加抵学费,学习流水线技术。
到1932年,该厂年产汽车10万辆,连斯大林都称赞福特是“工业界的宙斯”。
哈默的“跨界操作”不止于此,他引进美国技术建设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平时生产农用机械,战时直接改产T-34坦克。
这种军民两用模式让苏联在二战中迅速爆兵,以至于德国军官后来哀叹:“我们根本不是在和苏联作战,而是在和哈默的流水线比拼消耗!”
哈默还帮苏联升级石油工业,美孚石油的技术让苏联炼油效率提升300%。
此外,他还解决了苏联的铅笔危机。
苏联曾因依赖进口铅笔,被迫用木炭写字。
哈默就从德国引进生产线,建起年产1亿支铅笔的工厂,列宁为此亲自题词:“哈默拯救了苏联孩子们的学习!”
到1927年,苏联私营经济占零售总额的75%,新资产阶级人均收入是工人的6倍。
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50%流向苏联,福特、通用电气等企业在苏项目雇佣了6800名外籍工程师。
哈默主导的贸易公司每年为苏联创汇数千万美元,连斯大林都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哈默,我们的五年计划只能是纸上谈兵。”
哈默赢得了列宁和苏俄政府的友谊。
1922年,哈默再一次造访莫斯科,并前往克里姆林宫送给列宁一份别有深意的礼物:一个坐在《物种起源》上面的猴子铜像。
哈默表示,人们必须互相尊重、保持和平,要不然会走向毁灭。
列宁非常喜欢哈默的礼物,并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将这尊铜像一直留在办公室。
结语
哈默与列宁、与苏俄的故事无疑颇具传奇色彩,一个美国资本家,用粮食和机器帮社会主义对手崛起。
而苏联用他的技术造出坦克,最终在冷战中对抗西方。
双方的合作证明,意识形态的敌人,也可能是经济的救命稻草。
在双方携手合作之时,哈默只看到了贫穷疾苦的苏俄人民,列宁和苏俄也只看到了一个充满善意的国际友人。
参考资料
侯利红.哈默:黑金世界里的“红色资本家”[N].中国石化报,2006
张飒.哈默善赚政治钱[J].技术经济与管理,199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