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介绍了人体工程学与人体科学的特性,它们都与人体功能息息相关,只是研究方法和应用方向有所不同。人体工程学系统且全面地运用多门学科交叉研究,找到了解决宇宙人事物问题的方法。今天,我们再来深入探讨一下“人体工程学与人机工程学”的区别。
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体工程学与人机工程学作为聚焦于人类与周边环境、人类与各类设备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体工程学凭借其全面且深入的系统理论体系架构,为优化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为人事物的关联协助解决问题,提供了坚实有力且高瞻远瞩的指导;而人机工程学则将重心置于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关系。接下来,我们将紧密结合人体工程学的理论体系架构,对这两个学科展开全面且深入的探讨。
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在历经四十多载的探索与实践检验后,已逐步发展至成熟完善的阶段。它具备科学的基本特质,其体系构建严格遵循高度抽象、概括、真理、学术、逻辑、系统、实践和科学等一系列严谨原则。
在人体工程学的思想体系中,物质、信息、能量、意识这四个基本概念居于核心地位,它们同等重要,共同构筑了万事万物的四位一体。以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为例,其物质层面涵盖了外壳、芯片等实实在在的硬件部分;信息层面则囊括了所存储的各类数据,如通讯录、照片、文档等;能量层面主要涉及电池的供电情况,决定了手机的续航能力;意识层面则体现在设计的初衷和使用目的上,比如满足人们的通讯、娱乐、办公等需求。整个宇宙犹如一个物质、能量、信息、意识完美融合的宏大模型,尽管万物同源,但又各自呈现出鲜明独特的差异。
人体工程学的体系由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这四个层次有机组成。它坚定不移地遵循天人合一、万物有灵、易变之道这三大法则,以及七大规律,以人体的八相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论证人体的五理,灵活运用九论,科学指导五工程。
在“三则”当中,天人合一法则的体现随处可见。在设计居住环境时,人们会充分考虑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巧妙地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的方式,理解山川形胜地脉水脉分布走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天人同源、天人同构等先进理念。又如,在建筑设计中,会依照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合理规划房屋的朝向和布局,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万物有灵法则也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人们对某些古老且形态独特的树木心怀敬畏,认为它们具有灵性,从而加以悉心保护,这充分反映了万事万物皆有灵性的深邃观念。易变之道法则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通信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书信、固定电话,到如今的智能手机、视频通话、互联互通终端服务,这一演变过程便是不断变化的生动写照。
在“七律”之中,阴阳根本律在中医理论里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人体的阴阳生态平衡被视为健康的关键所在,一旦阳气过盛或阴气不足,就极易引发各类疾病。当人体出现上火、口干舌燥等症状时,往往是阳气过盛的表现;而手脚冰凉、畏寒怕冷,则可能是阴气过盛的征兆。生克制化律在五行学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木生火、火生土等相生关系,以及金克木、木克土等相克关系,共同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微妙平衡。在中医的食疗中,会根据人体的五行状态,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调理。万有因果律在日常生活中也清晰可见。一个人若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其结果很可能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反之,若养成不良习惯,如熬夜、暴饮暴食、长期吸烟酗酒,就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缠身,这便是因果关系的直观体现。宇宙螺旋律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着显著的表征。DNA的双螺旋结构不仅是生命遗传信息的载体,更体现了生命在进化过程中的宇宙螺旋规律。质量互变律在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中屡见不鲜。一个人通过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量变),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最终能够在能力和认知上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宇宙全息律在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人体的某些局部往往能够反映整体的健康状况,比如通过观察眼睛的状况,可以全息推测出身体其他部分的潜在问题。宇宙自控律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自动调节物种的数量和分布,以维持环境生态平衡,抵御外界干扰和破坏。
“五理”当中,人体生理学专注于研究人体各个器官如何协同运作,生老病死共同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心脏通过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利用频率和共振推动血液循环,为身体各个部位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肾脏则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人体心理学深入探究人们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的心理反应以及应对策略。在考试前夕,学生可能会感到紧张焦虑,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合理的时间规划等方式来调整心态,应对考试压力。人体灵理学的体现多种多样,某些修行者通过长期的打坐、站桩、禅定等方式,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启迪,从而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人体命理学通过对个人出生时间等因素的分析,为人们提供人生轨迹趋吉避凶的指引和人生规划的参考。根据命理学的理论,寻找人体生物节律。某些年份可能被认为对个人的事业发展更为有利,从而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人体境理学则着重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神经衰弱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隔音降噪等措施来保护人体健康。
“九论”中的人体时间论,充分考虑时间对人体生物钟和生理节律的深远影响。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如果长期熬夜、作息紊乱,就会破坏生物钟,导致身体机能下降。人体空间论,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宽敞明亮的客厅能够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狭小阴暗的房间则可能让人感到压抑和不适。人体信息论,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如何识别和利用信息最为关键。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通过网络搜索、查看用户评价等方式获取信息,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购买决策。人体能量论,运动员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训练计划,优化能量供应,提高运动表现。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前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长时间的运动提供充足的能量。人体环境论,深入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以及有效的防护手段。大气中的PM2.5颗粒会进入人体呼吸道,引发呼吸道疾病,因此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个人防护。人体系统论,细致分析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协同作用。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配合,消化系统为免疫系统提供营养物质,免疫系统则保护消化系统免受病原体的侵害。人体平衡论,强调保持饮食、运动和休息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护健康的重要性。过度节食和过度运动都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只有三者达到平衡,才能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人体全息论,通过观察人体的局部特征,如指纹、掌纹等,来了解个体的某些潜在特质。某些指纹特征可能与个体的遗传疾病风险存在一定的关联。人体控制论,在医疗系统中,对疾病的预防、监测、诊断和治疗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通过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通过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通过精准的治疗方案控制疾病的发展。
“八相”当中,手相通过对手掌纹路的细致观察,尝试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未来运势。手掌中的事业线清晰深长,可能预示着在事业上有较强的进取心和成功的潜力。面相在传统文化中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传统观念认为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面相是富贵之相。身相方面,一个人的站姿和坐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内在的气质和健康状况。昂首挺胸的站姿通常显示出自信和积极的心态,而弯腰驼背的坐姿可能暗示身体疲劳或心理压力较大。痣相,某些特定位置的痣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眼角的痣被称为“泪痣”,传说中与情感经历有关。骨相,骨骼的形状和结构不仅影响着人的外貌,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质特点。颧骨较高的人可能给人一种坚毅的印象。气相,面色红润通常被视为身体健康、气血充足的表现。经过适度运动后,面色红润有光泽,说明血液循环良好。声相,声音的特质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性格特点。声音洪亮有力的人往往身体健康、性格豪爽。书相,书写的字体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性格特点。字体工整、笔画规范的人可能做事严谨、有条理。全息性的考虑。
“五工程”当中,人体生理管理工程,为运动员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训练计划,以提高其竞技水平。人体心理管理工程,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手段,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心理阴影,恢复正常生活。人体灵理管理工程,开设心灵成长课程,引导人们探索内心世界,提升精神境界。人体命理管理工程,根据个人的命理分析,为其提供职业发展的建议和规划。人体境理管理工程,打造绿色环保、舒适宜居的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而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也涵盖多个重要方面:
人机工程学,又称人类工程学、人体工效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致力于研究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协调关系。人机工程学重点关注如何精心设计工具、设备、系统和工作环境,以确保人的能力、局限性和功能性需求得到全方位的考量,从而大幅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安全性、健康水平和舒适度。
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是研究的基础。这包括人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等多个维度。在设计工厂生产线时,需要充分考虑工人的视觉范围和注意力集中程度,合理安排工作台上的零部件摆放位置,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错误率。
相比之下,人机工程学在早期的蒸汽机革命时期便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如今如火如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其局限性逐渐显现,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主要局限于人机交互的模式研究,难以深入理解和广泛应用于复杂多变的现实场景。而人体工程学通过建立完备的数据模型,结合强大的算力和精妙的算法,能够更加出色地实现智慧应用,显著提升科技的应用系统,完美契合了中国智慧的内在逻辑。
人体工程学可以为人机工程学提供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理论基石。人机工程学可以被看作是人体工程学在人与机器交互领域的具体实践和应用。
如在设计一款智能手表时,不仅要考虑其外观的时尚美观和功能的丰富多样,还要依据人体工程学的“五理九论”,深入探究用户的生理需求(如佩戴时对手腕的压力分布、表带的材质舒适度)、心理需求(如操作界面的简洁直观、交互方式的自然流畅)、信息处理能力(如屏幕显示的清晰度、信息推送的有效性)等多个方面。同时,通过“八相”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了解用户的个体差异,例如手腕的粗细、手指的灵活度等,从而提供个性化的设计方案,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而在实现这些设计的具体过程中,灵活运用“五工程”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实施。在人体生理管理工程方面,确保手表的重量和尺寸不会对用户的手腕造成负担;在人体心理管理工程方面,设计温馨友好的提醒功能和互动界面,提升用户的使用愉悦感;在人体灵理管理工程方面,融入有助于放松和减压的元素,如冥想辅助功能;在人体命理管理工程方面,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和目标,提供健康管理和时间规划的建议;在人体境理管理工程方面,考虑手表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耐用性。
人体工程学的理论体系架构丰富多元且全面深入,为人机工程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导。通过深刻理解和广泛应用这些理论,我们能够成功创造出更契合人类需求、更加舒适宜人、更具高效便捷的产品和环境,显著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内容备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其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