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在垃圾的信息环境中,尽量不做一个垃圾人”

0
分享至

本文经授权转自《晚点LatePost》(ID:postlate);作者:曾梦龙,编辑:钱杨 黄俊杰。

和传播学学者刘海龙一起,回顾我们过去一年的精神状态。

赛博朋克世界已经降临——不用脑机接口,无须在耳后插优盘。在中国,每一天,9 亿人接入微信,平均花去 1 小时 42 分钟,7 亿多人在抖音、4 亿多人在快手各刷 2 小时。还有微博、B 站、小红书等若干 “小” 平台各吸入上亿人半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不等。这还没有算拼多多、淘宝、支付宝、美团等内置视频、善用游戏化设计的“工具”平台,它们的娱乐性堪比迪士尼,让人沉湎其中。

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起、数万网民投票选择“brain rot”(脑腐) 作为年度词,主流网民可能倍感亲切。这个词特指过量浏览低质量信息,导致一个人精神或智力状态恶化。

网络短剧今年市场规模超过电影行业,超出科幻作家想象力的现实题材剧本被塞到数亿人眼前,成为脑腐的最新证明。但少被讨论的是,影视公司的内容创作会上早就在说 “得抖音者得天下”,现在只是再多考虑一下 “长剧短剧化”。

数字与现实被疫情和短视频加速融合。中国国家统计局今年 10 月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中国网民 (约 11 亿) 每天上网时间平均为 5 小时 37 分钟,已经是 2018 年的两倍。

新的信息环境带来许多便利、重组了很多行业的分工和分配,也诞生了新的问题和争议。

前中国首富、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指控新首富的平台纵容网暴,把无数没话语权的人遭遇过的痛苦推到台前。施害者通常被利益驱动。一位微博用户起诉莫言 “抹黑英雄先烈”,虽然没有被法院受理,但他得到了足够的流量,开始带货、推出付费订阅服务。一些品牌也加入其中,在各类冲突中摆立场营销产品。

苏州、深圳两地的日本人学校发生遇袭事件后,许多人震惊于难以置信的谣言和情绪可以被如此广泛且隐秘地传播,只因传播者可以得到流量和相应的变现机会。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网易、腾讯、百度、凤凰、豆瓣等平台发布声明,称将打击 “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 相关违规信息。

/英国牛津辞典的年度词汇选择了 “brain rot”(脑腐)。图片来自:牛津大学出版社。/

信息常被类比为食物。吃下去的食物影响着身体细胞的生长和变异,摄入的信息则影响着大脑的运转——一些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明,就像垃圾食品过量导致肥胖、诱发心血管疾病,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也确实会大幅改变人的大脑,造成深度思考减少,心理健康受损(如焦虑、抑郁、孤独),现实人际关系被忽视等问题。

许多人不满当前的信息环境,批判算法、平台、AI 以及流量至上的价值观,认为它们通过各种机制,想法设法让人上瘾,毁掉了人的智力、社会风气和公共生活。

这些观点都把新的媒介当成洪水猛兽。但传播学学者刘海龙认为,有时很难简单区分哪些问题是媒介造成、哪些问题是社会造成。

“如果你把所有问题归结为媒介,认为不使用媒介,就没有这些问题。我觉得这过于简化了。” 他说。

刘海龙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传媒文化。他长期关注宣传、真相、信息环境、网络民族主义等传播问题,专著有《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等。

《晚点 LatePost》和他一起回顾了 2024 年有关信息环境的公共事件与公共话题。在近 3 个小时的访谈中,刘海龙的表达温和理性,对新的媒介环境变化持一种适应、自由和开放的态度。

“人类社会就是跟着媒介发展,人的进化也是跟着媒介变化、技术变化不断在变化。” 他不同意海德格尔等哲学家对技术持非常悲观和批判的态度——如技术没有叙事,导致人们虚拟化、社会被控制。

刘海龙认为,理解技术更好的方式类似达尔文的演化论。整个信息环境如同气候,人类得学会适应新的媒介形态、信息分发方式,和它一同进化。

这个信息环境将如何发展也不是一定的。这取决于每个人的参与,哪怕你只是信息的消费者,你选择点开什么样的内容也在决定什么样的信息被制造出来,“在垃圾的信息环境里,尽量不做一个垃圾人。”刘海龙说。

以下是《晚点 LatePost》和刘海龙的对话。

大众文化从来都被消费主导,

现在是其他选择在衰退

《晚点》:今年英国牛津辞典的年度词汇是brain rot(脑腐),澳洲麦考瑞辞典今年的年度词汇是enshittification(垃圾化)。这两个词汇激起很多人的同感。作为传播学学者,你有什么感受?

刘海龙:我觉得好像回到上个世纪。因为在 1930 年代,收音机、电影出现时,英美知识界讨论过大众媒体和大众文化使得整体文化品位下降。电视时代也谈论过,像《娱乐至死》。这样的争论,每到媒介技术变革的时代就容易出现。现在是社交媒体和 AI 算法分发的时代,大家又重新争论这个话题。

它反映的是媒介技术带来文化领导权力的转移。因为如果以文化质量品位划分,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分层的,都有精英文化、中产阶级文化、大众文化。大众文化肯定占主导。这种转移使得我们原来熟悉的文化分层边界突然消失或者扩展了。

在中国,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不只是社交媒体导致文化品位下降,更重要的问题是其他力量对于精英文化的侵蚀。它们远远大于商业、算法。或者说,我们有没有培育起精英文化去制衡这种商业、算法导致的 “脑腐” 文化?

批评资本、算法没问题,比如不要以流量作为唯一标准,但从另一个角度,商业文化的核心就是迎合使用者。我们今天看到文化品位下降,也是使用者选择的结果。这股潮流很难阻挡,因为它是在法律范围之内迎合。大家喜欢看什么,它就会大量提供。

所以我觉得关键在于,社会需要其他机制补偿或者对抗这种文化,要给人上升的空间。人都会成长,从喜欢低端的文化,到慢慢厌倦,往上走。最怕的是,当人们想往上走时,没有足够多的文化供给和吸引他们。这是最大的问题。

/每当媒介技术变革时,“脑腐” 文化的争论就开始出现。/

《晚点》:也就是说,大众文化从来都是消费性质,关键是没有别的选择?

刘海龙:对,我们有时产生错觉,觉得现在文化很低端、世风日下。其实不是这样。因为保留到现在的几乎都是精英文化,过去的大众文化基本都消散了。而且,过去的文化消费者较少,今天差不多所有人都是消费者。

前两天,我看到一个数据,中国现在网上职业主播数量是 1508 万。这是什么概念?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职业的新闻或者广电从业者。这相当于某些国家的人口数量。中国的短视频账号总数达 15.5 亿个,等于每个中国人有一个多短视频账号。这么大的数量,历史上前所未有。它们要填充什么内容呢?没有那么多优质内容填充,也没有那么多优质受众观看。

所以应该有其他文化对抗和平衡这股潮流。比如之前有很多知识分子或者普通公民参与公共讨论,一件错误的事情出现后,有质疑、批评的声音,现在越来越小,最后都是等政府出个公告。很多事情应该媒体调查、介入,通过媒体澄清,但现在很少有媒体报道,最后就是错误、垃圾的信息满天飞、情绪高涨。但这些都不能全怪媒体。

《晚点》:一项预估数据称,2024 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 504.4 亿元,同比增长 34.90%。而同期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收入预计为 470 亿元,这意味着微短剧的市场规模有望首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你看过短剧吗?如何理解它的迅速崛起?

刘海龙:我出于职业需求看了看。短剧我觉得是个替代。因为现在我们的休闲时间在碎片化,都在等待或者路上,同时工作一天非常劳累,“文化体力” 不足,使得我们没法像过去那样去电影院或者在家看剧。大块的文化消费时间蛮奢侈,这种 “加速社会” 带来短剧流行。

现在我们的文化越来越简单、微型化、碎片化。短剧跟算法息息相关,它结合了一些元素,比如前段时间流行 “银发霸总”,结合霸总和老年人。传统有起承转合、铺垫的叙事在消失,短剧变成对我们的情绪刺激。几分钟一集的剧,一分钟就要有一个爆点,让你情绪带入。所以短剧非常夸张,很多都是情绪宣泄。

大多数人会觉得这很爽,刺激多巴胺分泌。霸总剧很解气,还有被压迫后逆袭的剧。这些主题在传统影视剧里也有,但没有短剧那么极端。

它不是叙事,而是怎样操控你的情绪。很多短剧的表达,尤其对于贫富差距,都是非常极端的,现实中不可能出现,但它利用了人的心理和生理缺陷。

作为纯商业产品,短剧可以存在。问题还是我刚才讲的,没有好东西跟它对抗?如果所有都是这样,那就完蛋了。

《晚点》:很多人也想看好东西,但没时间,平常生活太辛苦了。

刘海龙:对,可能一些短剧也抚慰了很多人的心灵。像外卖员等外卖时可以刷短剧或者短视频,否则他每天就只剩送外卖。之前网上有人讨论 “电子阳萎”,连打电子游戏都提不起精神,问题显然出在生活环境中。

AI 生产海量信息,

正在让我们丧失时间感

《晚点》:相比之前的媒介技术变革,今天因为算法、AI 等技术的出现,虚假信息猛增。像今年韩国深度伪造色情犯罪激增,中国一些账户利用 AI 生成虚拟人卖货,你怎么看?

刘海龙:最近 Sora 发布新版本,又引来一波关注。类似这样的新技术,使得 AI 生成的信息会越来越像人类创造的信息。

现在有人观察到,我们搜索,AI 生成答案,但生成的东西不会消失,而会根据算法,越来越靠前。未来我们搜索的内容可能是 AI 生产的东西占主导,这些东西又成为新的语料喂给 AI,然后 AI 又会加工 AI 生产的东西,不断反复。这就会出现 “递归效应”,出现尼采讲的 “永恒循环”。

信息的永恒循环会产生一些危险。比如我们会失去时间感、历史感。最新和古老的信息都是突然一并涌入,不像书籍那样的线性时间排列或者秩序。现在接受社交媒体和推送内容这一代,其实已经出现这个问题。

很多人都活在当下,不太关心历史,忘掉了历史教训,导致觉得当下最好、一切合理。

像吴柳芳事件,我看到有人说,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都是历史上靠擦边擦出来的。比如电影里的吻戏、杂志上的泳装照、李谷一的 “气声唱法”,当年都是冒着被查禁或者批评的危险。一点点地,通过类似这些事情,人们的道德尺度开始放开,社会变得更加宽容。如果没有历史意识,就意识不到封禁一个账号意味着什么。

还有因果性的丧失。人们搞不清楚很多东西的因果关系。像今天许多人都是以我的情绪为主,被情绪裹挟,不会推理一件事情合不合理、正不正确。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就是反因果、反历史的。

/AI 如何影响人类的信息环境还是个未知数。/

《晚点》:你觉得如何能降低负面影响?

刘海龙:因为 AI 不能自己识别自己。现在最强的技术都是 “生成”。“判别” 意味着水平要比 “生成” 高。同时,今天 AI 生成的内容大部分基于文本,没办法和现实对照。很多荒唐的内容,问题就在于它没有现实感或者历史感。

那怎么让 AI 有现实感?我觉得技术的问题可能还得技术来解决。因为人类识别不了那么多信息,不可能一条条核对。AI 未来可能要往如何感知现实、识别现实方向发展。现在已经有人在做这种 AI 开发,如何识别或者筛选虚假信息,这样未来可能好一点。否则,这轮技术发展可能会是灾难,大家以后都无法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晚点》:虽然 AI 生成了很多低质量、不真实和不准确的信息,但你在《生产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一文中提到,AI 生成的知识也具有创造性。

刘海龙:我的主要观点是说,AI 生产的知识跟人生产的知识不一样,不能用人类的知识标准要求它。这里面涉及很多哲学讨论,比如 AI 生产的知识能否自我解释,能否指向现实,有无创造性,背后是否有情感等等。这些讨论我就略过。

现在 AI 生产的知识,人类的参与很深:一是语料来自于人;二是问题来自于人。最简单的例子,苏格拉底创造的哲学是由苏格拉底的问题引导出来的,所以人的问题引导对 AI 的知识生产很重要。

另外,我们过去认为机器没有创造性,但 “创造性” 是人类产物,意思是打破人的预期和规则,并且要在人类理解范围之内。比如梵高打破常规画画,但人们理解不了,生前卖不出画。后人将他的创造性解读出来后,我们才认为他有创造性。所以创造性是人类的标准。

那现在看 AI 是否有创造性,主要看的也是人类标准。因为对于 AI,生成的知识都是一样的,都是根据统计学计算出来。对 AI 的评价取决于我们对它的态度。这就像佛教讲的,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人的心动。

还有,现在的 AI 依赖于人类数据,但下一步可能发展到不依赖人类数据,就是只有算法,没有数据的 AI。AI 能自己获得数据。这时,AI 生产的知识会达到新的高度。

比如最早 AlphaGo 是用人类棋谱,到后面 AlphaGo zero 完全没有人类棋谱,自己从头到尾通过自我对弈,总结想法,更厉害了。这也有点像李飞飞他们讲的空间智能。AI 能感受这个世界,建立起时空秩序,能够不依赖于人感知和推理。

《晚点》:到那个阶段后,人类的知识生产会受什么影响?

刘海龙:到那个阶段,可以说 AI 具有意识。人类的空间可能越来越小,或者很多东西 AI 会给我们参照。人类的知识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这就涉及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 AI 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讲的,不同政权怎么认识这类知识,用还是不用,会出现很大争议。

平台内容治理,

更多让言论市场自己解决

《晚点》:你怎么看待钟睒睒陷入的舆论风暴和他对平台和算法的批评?平台的内容治理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你觉得企业和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做什么?

刘海龙:我觉得平台的内容治理不能仅靠政府,需要平台、法律、民间组织、普通公民等一起参与。政府要考虑到权力边界和经济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整体的综合治理,不是 “一禁了之”。

在中国,我们一方面要警惕平台力量的强大,另一方面还要警惕借着治理旗号进一步管控,缩小普通人表达的权利。比如前体操运动员吴柳芳的视频,只要不违法,是可以存在的,没必要把边界拉得那么高。不然会造成普通人表达空间越来越小,对整个社会不利。

社会需要一些表达出口,哪怕是情绪发泄。如果对这些表达堵得越来越多,可能造成高压锅缺乏泄气阀,越来越危险。

我问过一些平台,它们也有治理政策,比如当一个内容点击量过高时,会触发人工审核机制,判断这些内容适不适合传播。像钟睒睒说到的诽谤和虚假信息,平台可以处理,调整算法,包括降低权重,减少扩散,做些标注、提醒用户等。

但我觉得更多要交给言论市场自己解决。平台本身有某种自我净化机制。关键在于,你要让不同意见能在里面表达。不是所有问题都要政府介入,政府也不可能管理每件事情。要有常态机制,像吴柳芳这样的视频,线定在哪里?我觉得整体还是宜松不宜紧。

《晚点》:具体到钟睒睒提出的问题呢?

刘海龙:钟睒睒做过传统媒体,我觉得他在用传统媒体的思维讨论短视频平台。因为短视频平台不是一个大家看到内容完全一样的地方。每个人看到的内容,跟他自己的偏好、之前的选择,是有关系的。

比如钟睒睒和钟睒睒周边的人,肯定大量观看农夫山泉的内容。因为他们会搜索、关注,很自然,在他们眼里,铺天盖地都是污蔑或者虚假信息。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

传播学有个概念叫“第三人效果”,就是你认为这个信息的内容对别人的影响很大。

/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算法、AI 成为新一轮媒介技术变革争议的焦点。/

《晚点》:不过钟睒睒的事情还是一个网络热点。

刘海龙:那为什么这样的内容点击率高?大家在电视时代也讨论过。有个理论叫 “培养分析”,说商业化体制会使得某些内容高度同质化,比如暴力、丑闻、名人,它们就是会受青睐、收视率高。从长远来看,它们维护了统治精英的意识形态。

今天也是一样,有些内容就是点击率高,比如仇富、民族主义。商业迎合受众,但这种迎合也是受众一票一票投出来的。

名人因为社会责任和回报比较大,相对来讲,个人权利要小一些。不能说到你,就被认为是诽谤,还有许多是正常的讨论和舆论监督,以及灰色地带。有时,平台也不能判断谣言、诽谤,有些可能过两天就变成真相了。

任何人都不掌握绝对真理,为了大家有更多表达自由,要留出一些空间,容忍一些 “错误” 信息传播,这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钟睒睒完全可以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处理,但不能什么都 “政府站出来主持公平”。这不是一个现代的思维方式。

《晚点》:你曾研究过 “帝吧出征” 为代表的网络民族主义,如果回看它在 2024 年的变化,似乎趋势是极端化、商业化、回旋镖效应(反噬)。你觉得这些年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有什么变化和新特点?

刘海龙:我们讨论 “帝吧出征” 时,基本上还是人在行动,通过网络动员参与。现在的网络民族主义,行动者加上了技术,尤其是算法。极端内容有争议,评论转发就多,点击率就高。热烈的数据使得这些内容被平台认为很有价值,然后在算法的作用下,就会越炒越热。

现在的网络治理,对网络动员和网络行动的限制非常大。一方面,这打击或者压制了饭圈等不良行为,但另一方面,过去比较正面的集体行动也在变少,导致现在没有力量去制衡另一面的言论。没有制衡后,它们就无限膨胀。比如胡锡进过去被列为左派,现在他被某些极端派看成了右派。当真正的右派没有时,中间派甚至左派中的温和派都成了右派,整个政治光谱变得越来越极端化了。

网上关于农夫山泉的言论,说 “茶” 字像日本的靖国神社,红色瓶盖象征日本国旗,千岛湖说成富士山……这很荒谬,但有流量。

这些信息需要被反制。但我们现在只剩国家介入,强制平台做些事情。这样,总是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网红、喷子、骗子、瘾君子……社交媒体世界似乎越来越虚假和极化。/

《晚点》:网络上很多事情都会呈现撕裂和极化的特征,在《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一书的序言中,你提到作者克里斯·贝尔通过实验证明,即使在社交媒体上打破 “信息茧房”,接触对立观点,人们仍会产生政治立场极化。

这个研究很有启发。但你也说,贝尔没有考虑政治文化的影响。比如中国网民在遭遇不同意见时,并不一定会出于捍卫自己的身份认同而走向极化,更多的则会观望现实政治环境和网络意见气候后再谨慎行动。能不能再讲讲你的比较、观察和思考?

(注:贝尔称,社交媒体是一面会扭曲用户对自我和他人认知的棱镜。社交网络用户遭遇不同观点时,会强化原来的身份认同,为了捍卫立场变得更加极端。温和派在看到极端言论后,认为社会分歧太大,感受到巨大压力。温和派越沉默,极端声音就越放肆。这种扭曲会让用户形成错误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虚假政治极化,从而变得越来越极端。)

刘海龙:这本书的作者讲,网络有两个作用,感知环境、表达意见。在大众媒体时代,人们感知的是大众媒体环境,表达意见是私下表达。 两者分开,使得个人表达没那么大影响力,可见度比较低,也不会影响到其他人。 但在社交媒体时代,会造成少数极端言论非常显眼。 它点击率高,加上算法推荐,导致人们觉得这样一些极端言论好像代表了一个社会真正的声音。

但极化本身需要条件,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声音表达。我们现在的声音表达不平衡,很多人看到大多数人赞成某个观点,或者某些观点在政治上不正确,他们就不敢表达。比如极端民族主义言论可以表达,但批评他们的言论,表达起来就多有忌惮。这会导致我们出现一种结构性压力,使得整个政治光谱发生巨大变化,言论越来越极端,大家无法讨论问题。所以中国的舆论场经常表现出来的是 “虚假的政治极化”。

《晚点》:与极端言论相关的还有网络暴力。这些年,韩国、中国等地网络暴力造成的悲剧频发。你觉得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改善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可能遭受网暴,尤其现在你还不能确定骂你的是真人还是水军、AI。今年有一则法律判例,3 名网暴者被判在微博上公开道歉,支付精神损失费。但运用法律解决的是少数。

刘海龙:“网暴” 这个概念,现在大家使用得比较随意。网暴有不同类型,比如有的就是单纯网络攻击或者批评;有的批评只有两三个人参与,但有人觉得是网暴;还有的是 “开盒”,在网络上公布你的真实地址,让人到现实中骚扰你。网暴也和承受能力相关。比如很多人骂胡锡进,但他不觉得自己被网暴,而钟睒睒可能就觉得压力就比较大。

董天策教授做过一项研究,分类整理了学术论文中提到过的 55 起 “网暴” 案例。他发现,有司法介入的 “网暴” 只占到 27.27%;在无司法介入的 “网暴” 中,公民表达和舆论监督占到 47.23%,网络谣传、网络事件、网络攻击占到 25.4%。他认为,现有案例对 “网暴” 的认定扩大化,既不符合司法实际,也非规范判断,实属臆断。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过《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那份文件提到,针对网络暴力的不同行为方式,要准确适用法律,以诽谤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定罪处罚。我觉得网暴还是要按照法律的方式界定比较好,因为扩大化会影响正常的公民表达和舆论监督。

《晚点》:有时候人们也会夸大网络舆论的影响。

刘海龙:对,这涉及受害者能不能回避?比如仅限于网上攻击,那我可以不上网,“熔断” 一下,逃避影响。网络相对来讲是可以逃避的。

有时你被骂,也要反思自己的问题。比如有人在性别问题上发表错误言论,那人家骂你,这个时候首先要反思的是,谁让你说这话?没有网络之前,也存在这种 “舆论审判”。

作为普通人,我们要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我们也不能把网络世界作为生活的唯一世界,好像那个世界没有,就崩塌了。比如四川德阳女医生因网暴自杀事件,这是场悲剧,但也可以避免。

过去也有反智主义,

但大家看不到

《晚点》:今年数学家丘成桐在演讲中称中国现今数学水平没达到美国 1940 年代,然后被骂 “汉奸”“公知”。不知道你怎么看这种现象?像有本美国人写的书叫《专家之死》,就把这种现象和美国历史上的反智主义思潮关联在一起了。

刘海龙:就像奥尔特加·加塞特讲的,这是一个大众反叛的时代。当大众突然有了发言权,过去精英没办法听到的声音就表达出来了。过去也有反智,但大家看不到、听不到,就认为不存在。其实现实世界一直是这样,只是现在可见度更高。

我觉得现在比较可怕的地方是反智加上民粹,不信任整个体制。人们不是不信任某个专家,而是不信任既有的科学、理性、法律的体制,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耐心。那当一切都不可信时,你根据什么判断和行动?

《专家之死》里也提到,过去我们认为文化水平低的人反智,但在新一波的反智主义或者民粹主义里,反智的人的教育程度也在提高,他们也开始不信任整个制度。这跟整个全球的互联网化有关。我们看了太多负面,让我们以偏概全,不恰当推广。

因此不仅普通人,公务员、决策者的科学素养或者,都要提高。

还有我们的真相寻求机制。因为传统的真相寻求机制有三根非常重要的支柱——新闻媒体、法律、政府调查。如果三方协作,我们能获得真相。而且我们相信它们之间相互监督,然后相互完成真相的获得。如果三支力量不平衡,我们无法验证真相,只能单纯质疑,那就会产生许多阴谋论、反智主义、垃圾信息等。

/大众在反叛,专家在消失。/

《晚点》:如果反智主义的趋势延续下去,你觉得后果可能会是什么?

刘海龙:当没有外在标准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时,就是谁的声音大,谁的权力大,谁就左右舆论场。最典型的是苏联的李森科事件。科学标准被推翻之后,就是政治的标准。这是最可怕的。包括特朗普也是典型的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或者民粹主义,看上去好像每个普通人在发言,但其实不是的。

《晚点》:大众文化呢?

刘海龙:大众文化或者商业文化可能会产生垄断,但不必然导向极权主义。因为消费者是多变的,不会永远接受某类东西。私有财产也需要民主和法治来保护自己,要依靠理性的逻辑来维护自己利益。一个开放的社会,也不可能只有商业文化。

抽象文化是一个压力出口

《晚点》:今年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一项有争议的法律,禁止 16 岁以下儿童使用社交媒体。你怎么看这项法律规定?有人觉得这夸大了社交媒体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滥用社交媒体会带来大脑和心理的变化,他们认为这一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随时与外界联系,但孤独感却在加剧。

刘海龙:这种讨论比较极端。哪些是媒介造成,哪些是社会造成,有时很难简单区分开。如果你把所有问题归结为媒介,认为不使用媒介,就没有这些问题。我觉得这过于简化了。

因为整个人类社会就是跟着媒介发展,人的进化也是跟着媒介变化、技术变化不断在变化。甚至有人讲,没有技术,就没有今天的人类社会。技术和人很难完全剥离。

焦虑、抑郁、孤独等问题,我觉得还是怎么适应环境。每一代人都会面临新的环境,怎么调整、适应,才是重要的。乔纳森·海特在 The Anxious Generation (《焦虑的一代》) 提到的问题,特克尔好多年前在《群体性孤独》里也讨论过。特克尔研究的还是使用电脑,不是社交媒体。

再往前推,涂尔干在《自杀论》说,整个社会转型、社会的疏离导致大量的人抑郁、自杀、失范。你说这样的问题是媒介带来的吗?显然不是,那个时代没有手机、电视、广播。它是现代性带来的。

我们今天的社会内卷、压抑。我觉得工作对人的摧残可能更严重。包括社会环境,逼婚、逼生等等,它们对人的压力远远超过社交媒体。

很多问题看上去是媒体使用的问题,但更可能是现实生活的问题。

《晚点》:很多人也从社交媒体获得快乐。

刘海龙:媒介研究会讲,我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我们现实生活中获得不了的需求,比如补偿、逃避、社交。过去研究电视时代,发现老年人喜欢看电视。因为他缺乏社交,看电视至少能看到人的互动。那电视到底是造成他孤独的原因,还是缓解了他的孤独?

社交媒体的使用也是一样。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反而能找到快乐,不然更压抑。每天上班,下班回家,变成机器,跟人也没有交流。那发发自拍、看短视频和看朋友圈,看看别人干啥,也满足了需求。当然,这种需求也很无奈。

当满足需求时,会带来新问题。比如大家在社交媒体上,倾向于发过得好的内容,但这会让人觉得别人生活得都比自己好。这就是互相伤害,产生了不平衡,会有抑郁情绪。

/媒介技术变革总会引发人们对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影响的争论。/

《晚点》:青少年呢?

刘海龙: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差一些,所以更容易出事。但现实中,高中生不容易出事吗?哪怕不使用社交媒体,他们也很敏感和脆弱。很多悲剧是家庭、社会处理不当,如果不因媒体而起,也会因其他事情而起。

媒介永远只是社会的一部分,是被嵌入到社会中。有这样的社会,就有这样的媒介,反过来,有这样的媒介,就有这样的社会。

但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或者网络,确实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引导,教他们怎么适应。比如怎么控制媒介使用时间,怎么让它更好为自己服务。像很多媒介的过度使用,是因为家长没有干预,没给孩子安排活动,找有意义的事情做。家长自己都在刷手机,怎么可能要求孩子不刷手机?家长自己不读书,怎么可能要求孩子读书?

《晚点》:当代青年文化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去年的关键词是 “发疯”“万圣节”“寺庙热”,今年的关键词则是 “夜骑”“搞抽象”。你怎么看今年一些新的青年文化现象?

你之前的访谈聊过 “抽象”,说:“如今,宣泄的空间越来越少,大家只好转向一种更加曲折、奇怪的方式,抽象文化就是一个出口。”“当一个东西连意义都没有,你怎么禁止它呢?”

刘海龙:问题在于表达空间。年轻人都是反叛的,希望越轨,但现在没有给他们反叛的空间。小学、中学、大学都规训得太过了,严格到年轻人现在缺乏激情。我的学生给我讲了一个概念,叫 “淡淡的死感”。

我觉得蛮贴切。你感觉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激情,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郑州夜骑特别典型,就是荒诞。你说他们想干什么事?也没什么事情干。一开始就为了去吃个包子,后来的人都不是为了吃包子,就是参加一下。

没有任何意义,但他们用一种无意义的荒诞去对抗荒诞。我觉得这是行为艺术。

年轻人成为整个社会的缩影。他们比较敏感,最早能体会或感受到社会的问题。整个社会都很规矩或者压抑。像今年付航讲 “passion” (激情) ,获得《喜剧之王单口季》冠军,现实生活中没多少人有生活激情。

“搞抽象” 这些空洞的行为或者纯粹的姿态,没有任何意义和实质内容。但它能让大家安全参与,带进自己的意义,搞下抽象,连接起来。这也是人性的需求或者表现。

《晚点》:你觉得如何才能改善我们现在的信息环境?个人能做什么?

刘海龙: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最后还是要落到每个人的行动上。比如你认为这个环境不好,那是不是可以拒绝接受一些信息,不要再去点击了;你觉得网络环境不好,那能不能断网,或者少用一点网络,多一点线下交往、线下行动,多看看书,多生产一些东西。

首先是需要行动,然后个人不要过于依赖网络。要知道有很多不同文化,不要沉溺在网络环境。要给自己成长空间,非常有意识、自觉地去规划媒介使用。除了个体,我们的信息传播制度要怎么改善?

在垃圾的信息环境里,尽量不做一个垃圾人。如果大家都能意识到它是垃圾的信息环境,那你就想办法去改变它,从改变自己开始。要相信大众的力量,我对未来是乐观的。因为我觉得历史是往前发展,不可能退步,从长期来看,震荡都是局部的。

题图来源:《隐私大盗》

延伸材料:(上下滑动)

1. 刘海龙,《生活在媒介中:传播学 100 讲》

https://www.vistopia.com.cn/detail/285

2. 刘海龙,《生产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新常人统治的来临:ChatGPT 与传播研究》《算法想象与算法巫术》

3. 卡尔·D. 马尔奇,《放不下的手机:你的失控,来自被重装的大脑》

4. Jonathan Haidt,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5.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6. 汤姆·尼科尔斯,《专家之死 : 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7. 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8. 涂尔干,《自杀论》

9. 克里斯·贝尔,《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10. 韩炳哲,《倦怠社会》《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他者的消失》《精神政治学》《爱欲之死》《非物》

11. 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

12. 尤瓦尔·赫拉利,《智人之上 : 从石器时代到 AI 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

13. 威廉·弗卢塞尔,《书写还有未来吗?》

14. 李飞飞,《我看见的世界》

15. 刘远举,《中国 “擦边” 简史》

https://news.qq.com/rain/a/20241130A03U3X00

16. 《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

http://gongbao.court.gov.cn/Details/12dfb372281fcfc26a1489d012108b.html

17. 董天策、伍晨阳、周润哲、聂茜,《“网络暴力” 治理研究中规范判断与理论依据的学理分析》http://cjjc.ruc.edu.cn/CN/Y2024/V46/I6/70

· FIN ·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给更多朋友~

关注C计划

分享更多理性的声音

C计划8年潜心打磨一门课

C计划思辨直播课, 以批判性思维经典书深度阅读为核心,帮助孩子懂阅读、爱思考、善沟通、会选择、负责任,适合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学生

点击这里查看购买,越早购买,优惠越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台风“海鸥”影响我国南海海域

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台风“海鸥”影响我国南海海域

中国气象局
2025-11-05 08:10:53
毛人凤凄凉晚景:被亲家讥讽,被亲信出卖,最终死于江湖骗子之手

毛人凤凄凉晚景:被亲家讥讽,被亲信出卖,最终死于江湖骗子之手

墨兰史书
2025-11-05 18:10:03
1996年前在国企上过班?恭喜!你的工龄能多领养老金!

1996年前在国企上过班?恭喜!你的工龄能多领养老金!

刘哥谈体育
2025-11-05 13:25:37
0-4到2-4!小司机紧追TOP16,赵心童4-1冲赛点,吴宜泽连输4局!

0-4到2-4!小司机紧追TOP16,赵心童4-1冲赛点,吴宜泽连输4局!

刘姚尧的文字城堡
2025-11-05 16:25:53
窦唯二女儿酒吧工作被拍,两年没见过爸爸,和妈妈高原各自租房住

窦唯二女儿酒吧工作被拍,两年没见过爸爸,和妈妈高原各自租房住

花心电影
2025-10-06 16:00:12
郑丽文惨遭迫害,赖清德玩阴的,中央政府雷霆出击,力挽狂澜

郑丽文惨遭迫害,赖清德玩阴的,中央政府雷霆出击,力挽狂澜

小影的娱乐
2025-10-24 06:24:47
只喂饼姆巴佩引争议?皇马新核被传奇警告:还不够

只喂饼姆巴佩引争议?皇马新核被传奇警告:还不够

运动全视界
2025-11-04 16:30:35
就差一点达到20000分15000板!霍华德还真不死心啊!

就差一点达到20000分15000板!霍华德还真不死心啊!

篮球大图
2025-11-04 23:26:41
腾讯反击索尼抄袭指控!《我的世界》全球销量已突破3.5亿份

腾讯反击索尼抄袭指控!《我的世界》全球销量已突破3.5亿份

游戏头条
2025-11-03 08:05:49
反转!爆国足新帅正式敲定:邵佳一击败郑智+欧洲教练当选

反转!爆国足新帅正式敲定:邵佳一击败郑智+欧洲教练当选

何老师呀
2025-11-05 17:24:04
全红婵复出夺冠仅2天,三大恶心情况发生了,爸爸全文茂很有格局

全红婵复出夺冠仅2天,三大恶心情况发生了,爸爸全文茂很有格局

揽星河的笔记
2025-11-05 14:39:00
武松断臂出家后,梁山无一人看望,唯独曾最瞧不上他的人还记得他

武松断臂出家后,梁山无一人看望,唯独曾最瞧不上他的人还记得他

鹤羽说个事
2025-10-30 15:56:40
见过最傻的父母:手里攥着大把的存款和退休金,等着给子女当遗产

见过最傻的父母:手里攥着大把的存款和退休金,等着给子女当遗产

阿芒娱乐说
2025-11-05 05:04:48
假“业务员”在银行大厅帮“存钱” 57名储户上千万养老钱打水漂!当地回应了

假“业务员”在银行大厅帮“存钱” 57名储户上千万养老钱打水漂!当地回应了

闪电新闻
2025-11-04 17:08:01
WC!锡安!鹈鹕最快速度交易

WC!锡安!鹈鹕最快速度交易

技巧君侃球
2025-11-05 15:41:31
印媒指出福建舰严重设计缺陷! 这回没瞎说: 福建舰确实存在这问题

印媒指出福建舰严重设计缺陷! 这回没瞎说: 福建舰确实存在这问题

福建平子
2025-11-03 10:21:52
陕西高二女生午休时操场产子,调查后发现,孩子父亲身份不简单

陕西高二女生午休时操场产子,调查后发现,孩子父亲身份不简单

苏大强专栏
2024-07-18 20:34:57
探访:二期开街一个半月后,隆福寺商圈怎么样了?|新商圈新潮流

探访:二期开街一个半月后,隆福寺商圈怎么样了?|新商圈新潮流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2025-11-05 13:15:15
A妈和杰森吵架,直言压力很大,杰森身体出问题 连妈妈都跟着担心

A妈和杰森吵架,直言压力很大,杰森身体出问题 连妈妈都跟着担心

动物奇奇怪怪
2025-11-05 11:01:29
纳什:对库里让我考虑退役,我打不过他…詹姆斯抢话:那就加入他们!

纳什:对库里让我考虑退役,我打不过他…詹姆斯抢话:那就加入他们!

懂球帝
2025-11-05 09:05:15
2025-11-05 19:04:49
C计划
C计划
与你分享理性的声音
760文章数 131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杨受成名下英皇宫殿停运 曾以大堂铺满78公斤黄金闻名

头条要闻

杨受成名下英皇宫殿停运 曾以大堂铺满78公斤黄金闻名

体育要闻

赢下皇马,会是利物浦的转折点吗?

娱乐要闻

港星林尚武突发心脏病去世

财经要闻

中方官宣!对美关税,调整!

科技要闻

大转弯!特朗普再提名马斯克盟友任NASA局长

汽车要闻

智己LS9入局"9系"混战 全尺寸SUV市场迎来新变量

态度原创

时尚
健康
本地
公开课
军事航空

坏了,看到剧本杀鼻祖了!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本地新闻

秋颜悦色 | 在榆中,秋天是一场盛大的视觉交响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美国“福特”号航母驶往加勒比海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