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丁香护士(转载已获授权)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职业暴露就像悬在头顶的一把剑,随时可能落下。今天笔者就从一位实习护士照料艾滋病人时的突发状况说起。
案例回顾
「蒋老师,刚才给 8 床艾滋病患者倾倒小便时,尿液溅到了我的小腿上。溅到的位置刚好有几条抓痕。我会不会感染艾滋病?我现在吃阻断药来得及吗?」实习护士一脸焦急地向我询问。
这番话让我瞬间紧张起来,但也迅速进入专业判断模式。
「你完成了一『挤』,二『冲』,三『消』的步骤了吗?」我问道。
「我挤压了那一块,抓痕没有流血,之后用流水冲洗并进行了消毒处理。」她略显忐忑地回答。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投票,大家认为这种情况这名实习护士感染的可能性是?
「别急,我看看情况。」我安慰了一下这名实习护士。
随后,我仔细检查了患者的尿液分析报告,发现尿液红细胞为阴性。
于是,我自信地告诉她:「你的处理方式非常正确,患者尿液目前不具备传播艾滋病毒的条件,无需服用阻断药物。」听到这个结论,实习护士如释重负。
艾滋病毒传播的三大必要条件
临床中被艾滋病患者的尿液溅到手上或腿上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初入职场的护士为了寻求安心会选择服用阻断药物。
然而,「是药三分毒」。那么,如何科学判断是否需要服用阻断药物呢?首先我们要探讨一下艾滋病毒传播的必要条件。
1. 传染源
传播的前提是存在感染者,并且其血液或体液中含有艾滋病毒。
2. 病毒量
感染的关键在于病毒量足够多。当病毒量不足时,无法完成感染。
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具有明确传染性,而脑脊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虽然存在传播可能,但其感染的危险程度尚不明确;
患者的尿液、粪便、唾液、眼泪、汗液等体液中,若艾滋病毒的含量极低,通常也不会引起感染。
3. 传播途径
艾滋病毒需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血液、体液才能传播。如果接触血液、体液时皮肤完整,或皮肤破损但未接触血液、体液,均无法构成传播风险。
回到案例中,尿液分析报告显示尿液中不含红细胞,说明尿液中几乎没有艾滋病毒,自然也就不符合上述传播条件。因此,实习护士无需服用阻断药物。
职业暴露后如何正确处理?
无论是否存在感染性,在职业暴露发生后都应立即进行以下处理:
1. 局部处理
•皮肤污染:使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彻底清洗。
•黏膜污染: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2. 伤口处理
•挤:轻轻挤压伤口周边,尽量排出污染血液,但要避免对伤口进行强力挤压,以免进一步损伤组织。
•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确保彻底清洁。
•消:使用 75% 酒精或 0.5% 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并适当包扎。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3. 及时上报
若暴露源明确具备传染风险,应在上报后第一时间启动职业暴露处置流程,包括暴露评估、实验室检查及必要的药物干预。
在职业暴露中,科学判断传播风险、规范处理污染部位是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措施。护士作为临床一线人员,应当对高危职业暴露保持足够的重视。
相信大家在日常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时刻,你们是怎么应对的?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有件事麻烦您:
微信规则有变
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将“护视”公众号设为“星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