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同往常一般,周总理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然而,一天中途,周总理却经历了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
“周总理,你看这个报告,现在能给批下来吗?”这天,周总理趁着会议休息空隙,出了会议室,去上了趟洗手间,谁知,还没等到周总理走出洗手间门口,就被一个人给拦住。
刚准备弯腰洗手,面前却突然出现一个人,着实把周总理吓一大跳,等看清来人后,周总理这才沉下心,接着忙活手上动作了,嘴上却不忘抱怨:“你啊,这什么事这么着急呐?能让你亲自跑这儿来堵我!”
没想到来人却是个“厚脸皮”的,对于周总理的无奈,他空耳不闻,权当作没听出来,只是一门心思地为手上的报告能不能批而着急,说道:“这不是哈军工的事儿吗?话说,可是你当时亲口说得,让我快点建好的啊。这个时候,我能不着急?”
“好啊,你个陈赓,也就你拿我的话来搪塞我咯!”
“哎呀,您周总理是什么人嘛!肚量大着呢!”陈赓笑道。
原来,来人是不久前,刚刚接受建设哈军工任务的陈赓大将,此次前来,也是为了哈军工的事来的,陈赓将军和周总理两人一句一答间,这份报告已经被周总理给看了大概。
“行了,这个报告我也看得差不多了,你做事,我完全信得过。不过,你这找我批报告,就正常走流程吗,你可好,找到厕所来了!”周总理口头虽抱怨着,手头却没停,毫不犹豫就给报告做了批复,递给了陈赓。
没等陈赓开口,周总理又抬头补了句:“你可得把这件事写到自传里去啊!”
说起陈赓将军自从接下哈军工这项任务后,他所做的类似事件,简直数不胜数,就拿哈军工的开学训词来说道说道吧!
一、求笔墨
1953年,从最初敲定建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到即将迎来开学,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1953年7月10日,一直忙于哈工院事情的陈赓,终于能抽出时间,去到毛主席跟前,解决掉困扰他许久的学院教员和建筑问题。
没成想,毛主席也不敢就他们两人就下了决定,在陈赓来之后,就找人喊来了朱老总,三人一块儿拿主意。
在毛主席和朱老总的期待中,陈赓将这一年的时间里,学院的建设情况,做了个详细的汇报。从汇报中,可以得知,目前学院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中进行,不过,想要进一步建设,问题随之迎面而来。
当前,最为阻碍建设进度的就是经费问题,虽说这一年来,中央是拨了不少经费给到哈工院,可是,对于每一处都要花钱的建设来说,这些资金,实在是难以支撑。
其次,就是中央布置的学院教学任务,属实是有些着急,哈军工仍然处于建设阶段,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出效果,真的有点儿难以实现,再加上如今教员短缺,根本没有人手来教,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
针对陈赓所列出的各项问题,毛主席都给出了解决方案,不过,想要真正落实下去,还要陈赓去召集军政有关部门的各位首长,聚到一块儿,开个讨论会。
只是,陈赓却觉得自己去召集不太合适,想请毛主席亲自告知有关部门,对此,毛主席却大手一挥表示,有关哈军工的事,既然交给了陈赓,就说明陈赓有权决定各项事宜。见陈赓仍然面露难色,毛主席提示道:“你去告诉黄克诚,让他组织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嘛。”
问题有了解决方法,汇报也结束了,可陈赓却迟迟不肯走,见状,毛主席和朱老总不禁询问道:“还有什么问题?”
谁知,陈赓一扫郁闷脸色,扶了扶眼镜,堆起了一脸谄笑,说道:“这军工院不马上就开学了嘛,主席不写个训词?这学报也缺个名字呢。”
“我已经不常写东西了,就按老规矩,你就交给萧向荣,让他起个草,我再修改修改。学报名嘛,就叫《工学》吧。”
话毕,毛主席就走到书桌前,挥笔写下了“工学”二字。
“讨”到学报名和训词的陈赓,拿着毛主席的亲笔,转身离开去找萧向荣。
1953年8月26日,由萧向荣起草,毛主席修改的《训词》,正式完成。而这篇《训词》,一经宣读,便受到了广大学者的高度赞扬和广大学子的背诵。
那么,萧向荣又是何人,毛主席为何愿意将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呢?
二、“笔杆子成长之路”
1910年9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新田村的萧向荣,原名叫萧木元,从小的生活环境就非常不好,打小就光着脚丫子,跟着父母去田里干活,经常一干就是一天,就连午饭都是在地头上解决。
可是,凭借着家里的几亩地,根本没有什么产收,所以,家里时不时都会断粮。
即使家里条件如此贫穷,萧向荣的父亲并没有因此耽误孩子的教育。在萧向荣7岁那年,为了能够让孩子读上书,萧向荣父亲不惜放下面子,到学校,找到老师,请求给孩子一个念书的机会。好在老师是个温和性子,在得知了萧向荣的家庭情况后,便让萧向荣父亲将孩子先送到学校,剩下的事,之后再说。
家庭氛围很好的萧向荣,虽说因为经常吃不饱饭,身子很是瘦小,性格却很是活泼、伶俐,在学校很受老师和同学们喜欢,一来二去,老师们就合计着,让萧向荣在学校打扫卫生,来代替部分学费,剩下的生活费等费用,由老师们来分担。
值得一提的是,萧向荣天生就是个学习料子,小学毕业时,凭借着优异成绩,他成功被梅县的东山中学录取。
之后,萧向荣便开始了在外求学之旅。
正是在东山中学学习期间,让萧向荣接触到了崭新的认知面,而他也逐渐成长为了一名新型知识分子。
在萧向荣15岁那年,周恩来来到了东山中学,进行了名为《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主人》的演讲,彻底将萧向荣的内心梦想激发。
自此之后,萧向荣逐渐加入了革命的潮流当中,参加“新学生社”,积极组织学生运动,多次下乡宣传革命……慢慢地,萧向荣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青年。
1926年6月,16岁的萧向荣,成为共青团的一份子,在那之后,因文笔优秀,很快,他就成为了梅县共青团的地委秘书,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的革命文章。
短短半年时间,表现突出的萧向荣,在上级的介绍下,成功加入了共产党。
即使在蒋介石无端发动“四一二政变”,对中共进行全面压制、屠杀时,萧向荣却没有被吓倒,他不仅敢于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冒险联络失散同志,恢复党的地下组织,还勇敢地发动群众,拿起武器和敌人打起了游记。
此后不久,能文能武的萧向荣,就被任命为了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随着他能力增长,职位也随之一步步飙升,令萧向荣没想到的是,他所做作为都被聂荣臻看在眼里,还被聂政委推荐给了周恩来。
1932年5月,萧向荣被周恩来叫到了跟前,进行私密谈话。没几日,萧向荣就被调到了红一军团,担任《战士报》的编辑,离开了生活了22年的家乡,成为了红军宣传一员,并逐渐成长为了红军队伍中著名的“笔杆子”。
三、毛主席对之高度肯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萧向荣成为了八路军115师宣传部部长。
在他任职期间,他将115师在平型关的整个战斗过程编写成册,命名为《平型关战场日记》,并刊登在了国内外各大报纸,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抗日的决心。
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剧烈轰动,极大程度上鼓舞了全国人民,对抗日战争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正是因此篇文章,“萧向荣”三个字,被印进了毛主席的脑海当中。
1938年,经组织决定,将萧向荣调回延安,任命其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自此,全军的宣传工作,全盘交托到了萧向荣手中,他深知自己肩上担的任务意义重大。
当时,萧向荣还创办了《八路军军政杂志》,最令他感到荣幸的是,这本杂志的的发刊词是由毛主席亲笔撰写的,也正是从那时起,杂志上发表的每篇文章,在萧向荣进行初步审阅、筛选后,还会交由毛主席进一步审阅,经过两人的双重审阅后,文章才能发表。
对于萧向荣送到办公桌上的文章,毛主席每一篇都看得极其认真,就连文章中的标点符号,都要求的很是严格,有时候,毛主席在发现有争议的地方时,还会打电话给萧向荣,一处处详细地指出错误。
有心人天不负,在萧向荣的经营之下,《八路军军政杂志》的名声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广,订阅的数量更是与日俱增,甚至隔壁的友军都会派人来订阅。
不幸的是,1942年,在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双重压力下,因物资短缺,杂志只好停刊。
1949年1月,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萧向荣被任命为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跟随着大队伍南下,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广州。
1951年12月,萧向荣再次升职,担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期间,政绩突出的萧向荣,多次被毛主席在重大会议上,公开表扬。
次年春节刚过,萧向荣再次离开了广州,被调到了北京,担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他终于等到了在毛主席的手下工作的机会。
1953年12月,在一次的全国军事系统的高干会议上,凭借着一篇报告,萧向荣的名字,在军中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会议上,彭德怀作了一篇《四年来的军事工作总结和今后军事建设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的工作报告,可想而知,这篇报告的撰稿人正是萧向荣,而能得到此次撰写机会的主要原因,正是因毛主席的力荐。
“出尽了风头”的萧向荣,却没有大肆宣扬,反而一直对外强调,自己就是毛主席和军委首长的大秘书,他的任务就是给首长们减少事务,大家不要把关注点放在他身上,应该更多地放在军事上。
1954年10月,中央下达任职命令,任命萧向荣家人国防部办公厅主任和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此时的萧向荣的身份,完全可以用军队中主要领导人的高级助手。
1955年,萧向荣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
当初靠着打扫卫生换学费的瘦小子,凭借着一手好文笔,已然超越了父亲当时的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