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运行保障部高级工程师沈华在2024全国农村金融科技创新与共享发展会议上的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冯磊
在金融行业日益复杂的监管环境中,业务连续性管理成为衡量金融机构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面对跨领域、跨行业的交叉监管趋势,特别是信息科技管理领域逐步细化的监管要求,农信银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枢纽,积极响应,率先开展容灾管理平台的建设,以提升应急处理能力,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传统的容灾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农信银运行保障部高级工程师沈华在2024全国农村金融科技创新与共享发展会议上表示,“系统切换效率低下、操作风险偏高,这些问题都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容灾体系的建设思路。”他介绍,农信银的业务系统复杂且不断更新,传统的人工和自动化工具已无法满足精准切换和高效监控的需求。因此,农信银启动了容灾管理平台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全面、智能、自动化的容灾解决方案,为成员单位的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通过智能化、标准化、自动化的设计理念,农信银容灾管理平台不仅在技术架构和功能模块上实现了创新,还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展现了其对业务连续性保障的显著成效。这一实践为金融行业应对日益严苛的监管要求和复杂业务场景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容灾管理体系的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一、创新架构与功能设计 容灾智能化的跃迁之路
为应对复杂业务场景和突发事件,农信银容灾管理平台在架构设计和功能实现上引入了多项创新。沈华在会上指出,“平台建设的目标不仅是确保业务连续性,还在于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全行业的应急处置水平。”这一平台的构建历经三个主要阶段,从预案制定到切换演练,再到真实场景的实操验证,为其高效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技术架构方面,容灾管理平台采用了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以国产化安全集群部署为核心,支持高可用性和负载均衡。沈华强调,平台选用达梦数据库和统信操作系统,不仅符合信创要求,还实现了操作系统、数据库及硬件的全面国产化替代,为系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功能设计上,平台划分为多个层级,包括门户层、场景层、采控中层及基础资源层,各层分别覆盖从用户权限管理到资源调度的关键功能,形成了多维度的应急管理能力。
“我们通过一键切换功能和全局可视化视图,实现了容灾切换从规划到执行的全流程自动化,”沈华介绍道。这种智能化的设计,使平台能够通过脚本命令接口替代人工操作,确保切换过程快速、精准且可控。同时,平台的可视化模块支持定制化的大屏展示,用户能够通过一键视图实时监控切换进程,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此外,平台在技术特点上也具有高度兼容性和扩展性。采控中台围绕通用切换能力下沉构建,兼容主流开放平台、数据库及中间件,支持多种云原生环境下的切换场景,满足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沈华特别提到,平台具备动态更新功能,当底层数据发生变化时,能够自动调整关联关系,确保预案调用和脚本执行始终处于最新版本。
这一平台的另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其高自动化水平。从切换脚本 API 接口到配置对比功能,平台操作简便、易用,能够显著提升应急响应的效率。同时,平台支持双因素认证和加密通讯,确保操作安全性,实现了管理与安全的双重提升。
沈华总结道,“通过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和全面国产化的技术支持,我们不仅实现了容灾管理的智能化,也为未来的金融科技创新奠定了更高的起点。”
二、稳步推进与高效执行 从蓝图到落地的精细实践
容灾管理平台的建设从规划到实施,再到全面部署,始终坚持有序推进与高效执行的原则,为系统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沈华在发言中详细回顾了平台建设的关键阶段和实施策略,他表示:“成功的容灾平台建设,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每个环节的精细化执行。”
项目建设始于2022年3月,当时农信银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了全面梳理,发现了容灾体系在管理能力和技术支持上的诸多不足。为此,农信银成立了专门的容灾建设工程组,并在2022年底立项启动项目,由沈华担任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平台的设计与实施工作。
在2023年9月,平台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从前期准备到最终投产,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既定计划推进。沈华介绍说:“我们的实施分为多个关键环节,包括平台搭建、需求开发、测试部署和生产环境迁移等,这些步骤为后续平台的高效运行打下了基础。”在2024年1月至2月间,平台完成了测试环境的部署,并通过了功能测试、漏洞扫描等多项严苛检查,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后顺利上线生产环境。到2024年5月,平台全面完成部署工作,进入演练阶段。
截至目前,农信银已开展了多轮切换演练,涵盖不同业务系统和场景的大小范围测试。沈华特别提到:“通过真实的切换演练,我们验证了平台的稳定性和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迅速接管生产系统。”这一演练成果为平台的全面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未来的维保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稳步推进是确保容灾平台成功的关键,”沈华总结道,“我们将继续优化平台功能,为整个农信体系的业务连续性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三、成果与效益 重塑业务连续性的“护城河”
农信银容灾管理平台自上线以来,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成果显著,全面提升了业务系统的稳定性和应急处置能力。沈华在发言中分享了平台的实践成效和多方面效益。他表示:“容灾管理平台的高效运行,为业务连续性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优化了应急响应的各个环节。”
自2024年3月起,平台依据农信银的容灾切换演练计划,已完成数十次大小范围的切换演练,涵盖多类业务系统和复杂场景。每次演练均能顺利完成,不仅验证了平台在容灾切换中的稳定性,也证明了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快速响应能力。沈华指出:“平台成功的背后,是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准设计和执行,确保在需要时能够无缝接管生产系统,保障业务系统稳定运行。”
平台建设带来了多方面的效益提升。首先,容灾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全流程自动化的切换管理和高效的预案执行,系统的应急处置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平台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的投入,自动化操作取代了大量繁琐的手工流程,使应急管理更加高效规范。此外,平台在保障业务连续性方面的表现也极为出色,不仅为农信银的信息系统提供了更高水平的运行稳定性,还为突发事件中的业务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容灾管理平台本身只是工具,但其对农信银整体业务连续性保障的贡献不容忽视。沈华特别强调:“真正保障业务连续性的核心,是业务系统的高可用性,而容灾平台的建设则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容灾管理平台的实施,农信银在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的同时,也为金融行业的容灾管理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四、经验与展望 容灾能力的未来新方向
农信银容灾管理平台的建设为金融行业在业务连续性保障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力的启示。沈华在发言中总结道:“容灾管理平台的成功实践,不仅源于先进技术的应用,更在于对场景需求的深刻理解与对细节的严谨把控。”
沈华指出,高效的容灾体系离不开完善的预案梳理与管理。平台的预案设计充分整合了多业务场景,将复杂灾难恢复过程转化为可操作的清晰流程。通过集群化部署模式,即使单一节点或数据中心出现故障,平台也能维持正常运行,这种设计为应急响应的稳定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平台采用A证加密通讯技术,结合保理机构代理模式确保账号密码的安全管控,从通信到操作全程筑牢了安全防线。
在实际操作中,测试环境与生产环境的差异性成为容灾切换的重要挑战。沈华特别提到,通过不断对比分析两种环境,并同步优化策略,平台在多轮演练中得以验证其应急响应的可靠性。此外,平台的全环境自动化能力和高度兼容性,使其能够适配各种主流开放平台、数据库及云原生环境,为复杂场景的应急处置提供了灵活支持。
展望未来,农信银计划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功能设计,加强与成员单位的合作,提升整个农信体系的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沈华表示:“我们将探索更智能化的切换流程和更高效的应急处置方案,以适应市场和监管的不断变化。”他还提到,平台未来的升级方向包括完善事件联动机制,通过API接口与其他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操作,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农信银的容灾管理平台建设不仅为自身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行业同类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这一实践体现了农信银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前瞻性视野和执行力,在推动金融行业业务连续性保障方面树立了新的标杆。沈华总结道:“容灾管理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业务稳定运行的承诺。未来,我们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为行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