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绘于1962年的《上海庙会》,描绘了当年青浦庙会的热闹场景,用油画的笔触传达出中国气韵,成为这一时期的海派绘画代表。今天,"虹约申美——刘海粟与两代上海美专绘画作品展"在朱屺瞻艺术馆开幕。包括《上海庙会》在内的来自45位艺术家的53幅绘画作品,以"两代上海美专发展与海派美术传承"为主题集中亮相。
展览以"上海美专虹口之根"为起点,分为"虹口弄潮""艺海传承""再起新航"三个板块,梳理百年来海派美术的演进,两代上海美专蕴藉牵连着的人文余脉。在参展艺术家、1963年执教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的陈家泠看来,这场展览是在辞旧迎新之际带来的艺术盛宴,也以作品的创新、时尚与"克勒",展现了上海的引领、摩登与经典。
总策展人胡晓芒介绍,之所以在虹口举办本次展览,主要是因为上海美专的诞生地就在虹口——1912年,刘海粟、乌始光、汪亚尘等在苏州河畔的乍浦路8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专门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上海美专的成立,掀开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的第一页,首开海派美术教育之先河。从1912年到1914年,学校在虹口区的北四川路、海宁路等地办学,留下了美专最初建校的历史文献。这段历程映射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成长,虹口区也成为上海美专考古地标的起点,构成了上海美专的"虹口之根"。而上海美专,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艺术家的摇篮。本次展览以"虹约申美"为展名,则是对蔡元培提出的上海美专校训"闳约深美"的礼敬。
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上海美专和苏州美专与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迁往江苏无锡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58年上海重建了一所新的高等美术学校"上海美术学院",后定名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第一所正规的高等美术院校。该校又称"新上海美专",是国内罕见的培养五年制本科生的专科学校。"新上海美专"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理念,与"上海美专"一脉相承。1983年6月上海大学组建,该校升格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令胡晓芒感动的是,经过短短大半个月的筹备,大量作品就从北京、南京等各地汇集上海。作者中,既有"上海美专"时代的刘海粟、汪亚尘、朱屺瞻、徐咏青、谢之光、李咏森、陈秋草、潘思同、施南池、周碧初、王个簃、赵延年、冉熙、程十发、孟光、吴汉英等,也有"新上海美专"时代的哈定、张充仁、俞云阶、江寒汀、唐云、张雪父、胡问遂、俞子才、方增先、陈家冷、杨正新、陈逸飞、方世聪、万福堂、陈古魁、韦太、张培础、王劼音、周根宝、毛国伦、朱刚等,还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时代的施大畏、黄阿忠、陆志文、乐震文、王孟奇、牛安、鲍莺等,以及特邀参展艺术家、刘海粟女儿刘蟾。这些作品,有的是从上海美专名家的后代家中借出,有的作品是首次公开展出,如陈秋草、张充仁的作品,好似打开了一部尘封的历史书。
此次展览中,上海美专创始人刘海粟的8件代表性作品引人驻足。其中,首次公开展出的1955年创作的《洞庭渔村》4米长卷,展现了刘海粟深厚的国画功底,而《上海庙会》,又将印象派绘画与中国写意画法相结合,在美术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刘蟾感到,包括父亲画作在内,此次参展的艺术作品横跨百年,囊括了中国画,以及油画、水彩、版画等外来艺术,"体现了上海美专海纳百川、百花齐放的追求,也是海派文化的精髓"。
虹口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朱屺瞻艺术馆先后举办了关紫兰、陆澹安等近现代海派大家的艺术文献展览,通过挖掘活化利用名人文化资源、传播海派文化,通过修史修志、展览展陈、焕新老建筑等多种方式,留住历史记忆,展现艺术魅力,打造文化品牌。
本次展览展期至明年1月12日,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
作者:单颖文
文:单颖文 图:叶辰亮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苏展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