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由丁友玲携领团队自主研发的
“细菌内毒素/真菌葡聚糖
智能自动化移液机器手站”
即将全面投放到市场
有了这台智能设备,不仅内毒素检测效率更高,而且精准度大大提高。
最关键的是,这台设备的出现,将推动内毒素检测领域从有门槛的人工检测迈向全自动智能操作的产业升级。
丁友玲是福州新北生化工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
作为20世纪70年代首批毕业于北大生物系生化专业的学生,她留学日本后回国成功创业,与鲎结缘,并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鲎试剂专家。
1
与鲎打交道44年
“研制鲎制剂”填补国内空白
截至今年
丁友玲已经与鲎打交道长达44年
那她又是如何与鲎结缘的呢?
丁友玲回忆说,从北大毕业后,她于1979年回到故乡福州,并在福建省药检所从事药物研究的工作。
恰逢国家卫生部将“研制鲎制剂”作为重点课题下达到福建省药检所,丁友玲承接了这一课题,从此鲎血液的研究伴随了她的一生的生活与工作。
鲎制剂的研究
鲎是一种海洋节肢动物,早在三亿多年前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被称为海洋“活化石”。鲎种类众多,能够用于鲎试剂提取的仅有美洲鲎与中华鲎两种。
从鲎的血液中可以提取制备的鲎制剂,用于检测药品中细菌内毒素。
丁友玲说,就拿老百姓经常见到的临床输液,在进入人体前,药品都需要先检测细菌内毒素。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科研工作者就发现了鲎的血液的特性,并成功研制出鲎制剂。
到了80年代,日本在这方面的科研水平却远远超过了美国,站在了国际前列。
而我国当时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只能通过兔子等动物活体检测的方式,但结果的准确性不高,导致临床上时常出现热源反应。
在国外报道稀缺
国内文献资料不足的情况下
丁友玲和团队成员
只能依靠自身探索,步步为营
由于鲎具有在夏季上岸产卵的生物学特性,他们的研发工作不得不被限定在炎热的夏季进行。
实验室条件艰苦,没有空调设备来调节温度,同时为了确保实验的无菌环境,团队成员必须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
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每天需要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承受着巨大的身体负担,每天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历经三年的艰辛努力与不懈攻关,终于在1982年,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了鲎制剂,并获得了卫生部重大科研成果甲级奖。
出国研修
为了深入鲎血液凝固机制
提高研制鲎试剂水平
1986年,丁友玲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大阪大学微生物研究所
和九州大学理学部生物学教室研修
在日求学期间,她也因成绩优异,不仅被导师推荐为国际内毒素协会研究所研究员,还被日本著名的医疗器械、生物制剂公司——日硝公司聘请为高级顾问。
虽然在日本的生活十分顺利
但丁友玲的内心却装满对故乡的牵挂
最终
她放弃了
在日继续就任高级工程师的机会
毅然回到祖国
2
推进鲎试剂更新升级
未雨绸缪保护鲎资源
1995年
为生产出具有国际水平的鲎试剂
丁友玲创办福州新北生化工业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闽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家高新技术医药企业,科研主要方向是从节肢动物“鲎”的蓝色血液中提取变形细胞溶解物,制作鲎试剂。
鲎试剂广泛用于制药、临床以及科研等领域,用于细菌内毒素和真菌葡聚糖检测。
在新冠疫情期间,公司推出检测新冠疫苗的专用鲎试剂,是新冠疫苗出厂必检项,是保证疫苗质量的重要一环。
当时,新北生化作为国内鲎试剂生产的龙头企业,承担了国内一半以上的新冠疫苗内毒素检测。
自2014年起
新北生化连续被评为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
丁友玲也先后获得
福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北京大学教育贡献奖等荣誉
丁友玲称
传统提取鲎血的方法
虽然限量抽血
但还有一定的死亡率
保护鲎资源,需要未雨绸缪
2022年,通过福州市推出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新北生化开始了与欧阳松应科研团队的合作,双方的合作课题正是重组C因子鲎试剂。他们想实现无需抽取新鲜鲎血,就能制造鲎试剂。
经过一年的研究,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接下来
丁友玲和她的团队
将会进行重组C因子鲎试剂的中试生产研究
成果稳定后将开始量产
记者 陈木易 /文 林双伟 /摄
新媒体编辑 陈翔茹
监制 雷岩平 林亦敏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