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凄惨,靠努力改变命运
韦云淞,原名来松,字世栋,1891年出生在广西容县松山镇松山村,祖父韦照,前清秀才。父亲韦瑞汉,号斗南,母亲黄氏。当时韦云淞是家中的长子。本来韦云淞的父亲出生在小康家庭,因为父亲是秀才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希望可以考取功名,但是依次落榜,之后家庭条件低落无法资助其考试,导致他逐渐精神失常,但是对自己子女的管控十分严格。到了他9岁的时候,母亲又因病去世,父亲也神经失常,家境十分困难。这时身为长子的他只好小学辍学,在伯父的杂货店帮忙煮酒、磨豆腐,干一些杂活儿来补贴家用,但是他勤奋好学,还抽空学习诗文。
韦云淞
到了17岁那年,据说那时的韦云淞身上只有8文钱就步行了800多里到桂林,还考入了蔡锷办的兵营工兵队当学兵,之后毕业直接就跟同级的学生进入了混成协(也叫混成旅,是一个混个编成的独立旅)。没多久辛亥革命爆发,广西随即也宣告独立,出兵北伐援鄂,期间韦云淞跟随部队转战武安、南京。1913年,他所属的第八师因讨伐袁世凯失败,便回到了广西,担任陆军第一师工兵营连长。之后经过广西路军讲武堂的学习,期间被粤军击败,率领部下投靠了马晓军。1921年,又因为马晓军投靠粤军被广西第一军总司令刘日福围剿,后逃入贵州。并在此后参加了“剿匪”、北伐、反蒋、抗日等一系列的战争,等到“七七事变”之后,因为48军和31军在上海、鄂东地区、津浦线上、淮河两岸对日作战中伤亡惨重,李宗仁和白崇禧便将三十一军剩余士兵拨给四十八军,其余干部则命韦云淞率回广西重组三十一军,回到广西的韦云淞进行了重组,手里光31军就有了三个师的兵力,便被任命为第十六集团军副司令兼第三十一军军长。
桂林失守替白崇禧背黑锅
1944年8月,日军集结了8个师、2个旅大约15万人的兵力进攻广西桂林,而桂林当时作为西南的重镇,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蒋介石当时便派白崇禧前往广西坐镇,而桂林的防御任务也就落到了韦云淞的肩上。
白崇禧
当时韦云淞根据日俄战争的经验,说:“副总长给我5万人,我也就守一个月。一天损失1500人,一个月损失4.5万人,最后还剩5000人突围。”按理说身为一军主帅不应该说这种丧气话,但是在那种环境下,韦云淞可能更多也是出于无奈。而且更要命的是当时白崇禧的外甥在31军的188师担任师长,他便声称要保存实力,将188师从31军调离,只留给韦云淞留下了31军31师(老兵师)和46军170师(新兵师)约三万人左右的兵力防守,这更是给韦云淞雪上加霜。不过当时的白崇禧其实也知道中日双方实力差距很大,但是由于在老蒋那里立下承诺,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打这一仗。
虽然当时的韦云淞竭尽全力动员各种力量来防守桂林(包括当时美军的空军飞虎队都参与了帮助),最后桂林还是于1944年11月10日被日军占领,尽管之后广西的部队也一直在打游击来进行抗战,并给日军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是桂林的失守总需要人来负责,韦云淞也因此成了背锅的人,被撤职查办。
“黑豆将军”的由来
韦云淞在桂林的失败有很大责任,加上之前军阀混战败绩较多,使得后来很多人称呼其为“常败将军”,但是如果仅此就将这场战役的责任全推给韦云淞确实未免于过,而且韦云淞也不是那种无能的将才,虽然其败仗较多,但是他的革命资历很深,而且经验十分老道。
中原大战时期,韦云淞作为国军第15军43师的师长,奉命固守南宁。当时他的手中只有3000人马,但是韦云淞硬是在将近两万滇军的包围下,凭借巷战和肉搏坚守了3个月,期间粮食没了就将仓库中的黑豆分给将士们,嚼着黑豆硬是等到了援军的到来,因此也得了个“黑豆将军”的名号。之后北伐战争,还被白崇禧和李宗仁任命驻守广西,为其他们的北伐解决了不少后顾之忧。
李宗仁
后来的历史学家指出,韦云淞当时战败的原因除了兵力单薄之外,最关键的主要还是桂系内部之间分化太严重,部队彼此之间勾心斗角互不配合。被革职查办后的韦云淞便无心征战,直接将多年积攒的财物捐给了老家,自己跟随家人远赴香港定居。1954年在香港病逝,享年63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