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照例”地回了趟老家。从下车那刻起,也“照例”地观察家乡的细微变化:城乡变迁,田野阡陌,房前屋后。
有的令人欣喜,比如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了,虽说只是个县级市,却愈发地有傲视周边的实力了,又比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了…有的也让人不免忧愁,比如总觉得道路修得不如人意,不论是城里还是乡下,周边几个县经济都比家乡逊色,道路却不如人家,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再比如农村更加缺乏“人气”了…
这里要讲的
![]()
是“家门口”的见闻。
01橘子微黄|秋柿满枝
自认不是个“吃货”,但还是最先关注吃的。
回家前就开始念叨,家里的橘子能吃了吗?到家后,马上去屋后看了下今年的橘子怎么样,发现挂满了树梢,且个头都很大,以往都是中等大小的,但多数是青色的,微黄的也有,下意识以为没熟。用手捏了几个,感觉熟了,摘下来吃,有点酸,还是没有熟透。树下落了一地,底层的枝受力过大,都快碰到地面了,有些被鸡给啄烂了,偶尔也有麻雀“光顾”,给请下来的。总体讲,家里的橘子口感还是不错,水分也比较足,部分不够甜,可能和养护不够有关,不过丝毫不影响我的兴奋之情。说起来,这棵橘子可谓是“死里逃生”的,去冬大雪,可能是受了冻,整棵树上的叶子都打得惨白,像是露出了“筋”,以为它死定了,过了年也没见起色,就没去管它了,不想天气转暖后,竟活了过来。
一开始以为家里就一棵橘子,后来发现还有一棵,原来是从院中移植过来的,也结了不少,只是个头小不少,之前在院中,因为背光,一直熟不了,到了寒冬腊月还挂在树梢,俨然成“精”,但依旧没熟,我以为是砍掉了,这次才知是挪了窝。人常言,“人挪活,树挪死”,这是低估了生命的顽强。后来又发现门前还“隐藏”了一棵,这棵是新种植的,枝头只有一个硕大的青橘矗立,显得有些孤单,不留神还真不容易看到。后面不会再有新发现了吧?
![]()
在家的几天,每天都会吃几个橘子。因是新橘,皮中溢出的汁特别浓,沾到手上不容易洗掉,剥完橘皮马上去清洗才省了很多麻烦。出门时,也摘了不少带上,不管表皮有没有黄,只要捏起来是软的,就给“拧”下来,一开始装了两袋,觉得足够了,妈妈说多分些给同事,于是又装了一袋…返程的背包都装满了,感觉“移”了棵橘子树出门!
再观柿子树,硕果累累!记得去年是满树的金黄——当然也并没有熟,虽然最终多数被麻雀给偷食了,挂在树上的不少也是被“光顾”过了,有的只剩半颗,坑坑洼洼的!今年不同,树上的多数完好,很少有被麻雀祸害竟的痕迹,也是奇怪!家里的一颗树张“残”了,没有造型可言,张牙舞爪的模样,好在“姿态”放得很低,伸手就能摘下一箩筐…倒是隔壁邻居家的一棵,不算高大,却树型方正,有点意思;婶婶家的一棵,则是高大无比,想摘一颗怕是得借助很长的竹竿才行…
![]()
02池塘无鱼|田地荒芜
门前池塘长满了菱角,也意味着基本没有了鱼的生存空间,因为角太锋利,会刺伤鱼身。这几年几乎年年到用水季都少雨,塘里水都被抽干了,头一年遇到这种情况时,年初还集体放了鱼苗,到年中只得全部捞上来,只有半大,后面年份干脆不放鱼苗了。现在长了菱角,别说放鱼苗,野生的鲫鱼小虾都难觅踪影。菱角这东西,有些像莲藕,投几个到塘中,不出几年就会“占领”整个池塘。过往风调雨顺之年,鲫鱼家鱼成群,钓鱼是平时一大乐趣,家鱼则是过年的礼物。如今这些,很难再现了,钓鱼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找个没干涸过的塘,或者去“垂钓中心”,意境已大不同。加上农药污染等,鱼的质量也打了折扣。
看了下水稻长势,哪能叫水稻呵,一眼望去“败子”(稻子的变种,与杂草无异)都盖住了稻穗,这样能有好收成吗?要说的是,这是对外承包的。听妈妈说,承包户既不除草也不施肥,不知道是图什么,难道就图个补贴?即便如此,扣除承包费,这势头是否盈利还真难说。心忧的不是越来越少的人种田了,农村父老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放下田地,进城谋生,是无可厚非的,忧的是承包出去的田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可惜了这么好的田,土壤肥沃,抽水便利,田连着田,耕种起来是极其方便的。就不知这样的情形在全镇、全市、更大范围有多少?
![]()
假期在家读了林海音的小说《春风》,里面就有描写水稻的文字,大致这样写的:
“山坡下是一片水稻田,一期稻长得快一尺高了,一阵微风吹过,碧绿的稻浪就一层层地波动起来,比水更柔,比海更绿。
看见它,像看见大海,觉得自己渺小了,微不足道了。没有想到它是粮食,只想到它是纯洁的象征…”
现在乡间的情形,哪里看得出稻浪呢?更别说有更深远的联想了。
![]()
03人烟渐少|人气渐失
今时的农村,最直观的感受是人越来越少。青壮年为了前途、生计在外奋斗很正常,老人、孩子留在农村的也越来越少。为什么?随着青年一代对教育的重视,加之社会氛围的影响,农村的小孩越来越多到“城里”去上学,从幼儿园便开始在城里读,不用说小学中学,而他们的父母在城里从事各种工作,多数都是两个人都工作,这样,老人们自然跟着进城。也有跟着子女到外地照顾小孩的。
记得若干年前,村里还有个私人办的幼儿园,那时大概有二三十人吧,早就停办了,假期在群里聊天得知村小学只有二十个学生,注意,是全部,不是一个班的人数,所以,一直有传闻,小学要被撤销。由此,今天的留守儿童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仅是当初老人带着小孩在农村的情形了。
那么,留在农村的是哪些人?坚守田地的,他们是现在“真正”的农民;孙辈已经较大不再需要老人“贴身”照顾的,比如已经读小学高年级、上中学的;已经没有孙辈需要照顾的,也不随子女住的;五保户老人;在乡下有自营职业的,如开商店、菜场、修理等,这些在广阔的农村本就“稀有”,往往效益很好;乡间有实业的,比如养蚕、办厂等,近年也比较多见了;孙辈尚小,比如还没到入园年龄的,当然,这也是潜在的进城人口。
进城看似简单,其实关联甚广,幼儿园不严格要求住房这些,到了小学得靠“学区”(当然,择校是例外),于是,催生了购房的需求,隔壁就有一家,小孩明后年将入园,家里在市里买了房方便上学,其实其父母都在更远的“外面”。这样,农村的人就更少了,清晨、傍晚已经难见往日炊烟齐冒的“壮丽”景象。
![]()
由此,也带来乡村的进一步破败。道路两侧杂草丛生,甚至没过人肩。很多往日的乡间“大道”,如池塘、水库埂上已经很难通行,长满了杂草、杂树,带刺的、飘絮的,相互缠绕,寸步难行,要是从中艰难行走,还会担心有蛇呢。很多房子因为常年没有人住,显得缺少生气,甚至是破败,很多人家过年回来一次,做场大扫除,春节一过,再度恢复沉寂,有的过年也不回来,只是在年三十回来开灯——家乡有除夕通宵点灯的习俗——这样,年初串门很多人家是大门紧闭的。鸡犬相闻的场景已经比较难见到。这也是未来乡村振兴的重大挑战。
04意外收获|松鼠招摇
意外发现乡下竟有很多松鼠,至于从何而来,不得而知,有的说是沿高速公路来的。高速确实穿村而过,在家门口就能远远看见一个轮廓。我想,松鼠的出现可能和农村的人变少有关。不论是何原因,也绝不是生态环境变好的表现,农村环境还在继续恶化,垃圾遍地、土壤农药化肥过量、河塘污染…这小东西胆大得很,白天也到处乱窜,有时被家里狗撞见,会上演一场“狗拿松鼠”的好戏,不过松鼠在树上或墙上,狗只能眼巴巴在下面干看着,就算直立双腿,也无可奈何。这几天有看见在屋顶上跑,可惜那厮溜得太快,没拍下照片。一直以为松鼠只吃松果、松皮,可是门口并无松树,以何为食呢?听妈妈说,柿子、桃子都吃,而且不限高度,它都能够到!这点比人强,太高的只能借助竹竿等工具了,甚至樟树皮也被啃得七零八落,莫非当成松鼠皮了?它还真是不“挑食”呵。
![]()
自古逢秋悲寂寥。看着秋树渐黄,落叶渐厚,农村变迁,着实感到故乡渐远。而这,都不是个体所能左右的,时代大潮中,个人总是很渺小的,只有被时代推着往前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