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硬核航天“老兵”张海明:商业航天是一场长跑

0
分享至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晨烨 很少有人知道,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业就曾在美国人身上赚到过“第一桶金”——4900万美元。

1994年1月5日,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批准向中国出口用于商业发射的美国卫星(包括AsiaSat-2和EchoStar卫星),授权美国企业在中国进行商业卫星发射。1995年12月2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将来自美国的卫星送入了轨道。由此,这笔价值4900万美元的发射合同,成为中美航天史上一段少为人知的往事。

作为这段往事的亲历者与推动者之一,张海明每次讲起此事时,听众大多都会显得难以置信:“中美竟然有过卫星发射的相关合作?”

彼时,张海明在美国EchoStar卫星公司从事管理工作,正是在他的建议和沟通下,这家美国卫星企业最终选择来中国洽谈首颗卫星的发射事宜,并最终促成此事。

离开EchoStar公司后,张海明曾经担任洛克希德·马丁商业卫星北亚区市场总监,主要负责组织卫星设计方案、技术转让与项目投标等工作。

2004年,张海明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移动(香港)广播卫星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香港亚洲卫星公司副总裁。眼下,张海明是北京星途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网翎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2024年5月6日,网翎公司推出了中国首款民用卫星上网终端设备——OneLinQ网翎卫星上网机。该设备也成了国内首款直接对标Starlink(星链)的上网终端。

在10月16日结束的第十九届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上,网翎公司为这项知名极限赛事提供了10余台卫星上网机,用于赛事各个点位的卫星通信传输,覆盖并满足了6000人在赛事中直播、中继、移动指挥、工作内容传输等宽带网络可实现的各类服务。

10月17日,经济观察网记者与这位从业已38年的商业航天界“老兵”进行了深入交流。张海明在采访过程中一直向记者强调:“商业航天与卫星互联网,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起步没有太晚。”

起步没有太晚是客观现实,存在差距也是客观现实。

8月6日,我国首个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顺利发射,10月15日,“千帆星座”第二批组网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并入轨,这标志着我国“千帆星座”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

同样是在10月15日,SpaceX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40号发射台发射了星链10-10任务,这已是第195批星链的发射任务,也是SpaceX在2024年第101次完成发射任务。

在张海明看来,随着“千帆星座”卫星的常态化发射,我国在低轨卫星互联网领域正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不仅仅意味着卫星发射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从研发、制造、发射到运营服务的全链条布局将开始完善,中国的商业航天有机会迎头赶上。

“商业航天是一场长跑。”张海明说。

对话

美国卫星在中国的第一次发射

经济观察网:请介绍一下你早年间的从业经历。你在美国当时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会选择在国外从事商业航天的相关工作?

张海明:国外企业在商业航天方面的视野可能比国内企业更开阔一些。比如,美国的公司会仔细规划如何打通整个产业链,从卫星的制造、发射到最终的市场商业模式等。举个例子, EchoStar一开始也是一个小的创业公司,几十个人,做一些初级产品,比如卫星终端天线。

这些天线会连接到室内的卫星接收机。那时候主要是零售业务,别人批发过来,我们零售。后来,我们开始贴牌生产卫星接收机,自己做好设计,拿到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生产,然后在美国销售,实际上就变成了贴牌经销商。做了这些之后,我们就开始考虑发射自己的卫星。

记得是在1994年。当时我们开会讨论说,现在公司有了地面端和卫星端,但空间端还没有。租用别人的卫星不划算,我们要自己发射卫星。于是,我们把公司的所有资产都抵押给债权人,以高达19%的利率贷款购买卫星进行发射。

搞高利贷就为了发射卫星,现在回想起来有些风险,如果卫星发射失败了,我们可能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卷铺盖回家或者干其他事情。

我们先找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他们发射质量好,但发射任务也很多,我们要等到三年以后。我们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就去了法国。法国人说可以给我们加个塞儿,但需要额外的费用,报价1.1亿美元,我们没有那么多钱。

后来我提议,不如我们到中国试试?中国也能发射。我说中国有一个火箭系列叫“长征”。他们问,发过哪些卫星?我说现在发的不多,但确实能发射。价格我也不知道,但肯定会比法国便宜。他们说,要不然去一趟聊聊?

于是,我跑到北京。当时的航天工业部下面有一个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在黄寺大街。

我们就去和他们谈。他们一听我们是美国的EchoStar公司,都有些惊讶,没听说过。我们告诉他们,我们准备发射第一颗卫星。最终,中国方面同意发射,价格是4900万美元。

虽然价格低了,但是保险费高了。因为发射次数少,保险公司觉得风险大。要保的话,保险费率是26%。但整个算下来还是省了一些钱。我们决定就用中国的火箭发射,公司也安排我多来中国跑一跑,那以后,我来北京的次数就多了。

1995年12月28日,发射成功。美国公司的卫星在中国发射,这是第一次。

中国卫星互联网:技术上的挑战

经济观察网:现在卫星互联网新一轮的全球竞争如火如荼,从你的视角来看,我国的卫星互联网发展处于怎样的阶段和水平?面临哪些挑战?需要怎样的发展模式?

张海明:中国卫星互联网起步不能说太晚。因为中星16号卫星(编者注:又称实践十三号卫星,2017年4月12日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是中国首颗高轨道高通量通信卫星)的发射相比之下还是比较早的。只是当时受制于卫星技术的限制,高通量卫星的容量做得不是很大,属于一定的试验性质。后来又有了亚太6D、中星26号。

下一步还有中星27号。所以我觉得,从整体容量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卫星互联网方面还是迈出了比较快的步伐。

不过这并不等于高质量。与国际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卫星容量没有达到国外的水平。所谓卫星容量,是指一颗卫星能够传输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比如,中星26号的容量是100Gbps(即每秒100亿比特的数据传输),而美国Viasat现在发射的第三代高通量Ka频段卫星,容量达到1Tbps,就是1000Gbps。

第二,在卫星的载荷灵活度方面,国外已经实现了星上处理,我们现在还不行。比如中星6D的点波束覆盖一个地方,它的容量就是固定的。如果有星上处理技术,就动态调整空间资源,把不用的卫星容量调到有需要的地方。

比如现在卫星对印度有覆盖,但印度没有用户,处于空转状态,你在甘肃这边有需求,可以通过地面的指令把容量动态调整到甘肃,这样就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户。

经济观察网:目前Starlink(星链)的低轨星座建设进度非常快,这让我国在占据频谱和轨道资源方面有一定压力。那么,低轨卫星在卫星互联网中有哪些关键作用和优势?构建低轨卫星星座又面临哪些技术挑战呢?

张海明:低轨卫星的作用和优势确实非常明显。

首先,容量大,甚至比高通量卫星的容量还要大,因为它的频率复用次数更多,每颗卫星都可以进行频率复用,而且现在已经达到上千级别的卫星星座,容量肯定会非常大。

第二,低轨卫星的功率更大,时延更短,这使得许多需要实时通信的应用都可以实现。所以说,它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

但是,构建低轨卫星星座面临的技术挑战也很多。

首先,我们从来没有做过,需要摸索出一个可实施的组网方案。到底什么样的组网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卫星资源的作用,这一点还需要验证。因为你得发射相当数量的卫星,之后把你的组网方案放进去,看看哪种方式最合适。这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成本。能否用规模化、流水线式的低成本卫星把价格真正降下来?

我不知道我们现在低轨卫星的具体价格,但是肯定比马斯克的第一代卫星要高。他的第一代卫星能够做到50万美元/颗,也就是几百万元人民币。

要组成一个网,需要几百颗卫星。如果要提供好的商业服务,怎么也得上千颗吧?这样一来,成本就会非常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还有一个挑战是发射这么多卫星的运载能力。因为卫星需要通过运载火箭发射上去,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能实现火箭回收——这样才能把成本降下来。

现在我们的可垂直回收火箭还处于实验阶段,而马斯克有的火箭已经使用了20多次了。每一次复用的发射成本都以30%的速度递减,因此他的成本就降下来了。

我看到的最新数据是,载荷按公斤来算,我们发射一个卫星到低轨,是每公斤5万元人民币。而马斯克现在的报价是每公斤2000美元,合不到1.5万元人民币。

他如果真把“星舰”火箭实验成功,成本就更低了,因为“星舰”的运载能力更强。

对于未来几年的发展态势,我觉得最起码可以对标马斯克,对标星链。包括终端,他的终端现在还需不需要补贴,我们不清楚。但他已经将便宜的终端规模性地推向市场,目前有400万用户。而且越便宜用户越多,量越大成本越低,进入良性循环。

经济观察网:如果马斯克的技术能像他做特斯拉一样开源,是不是我们的进步会快一些?

张海明:很多人还是通过购买他的终端,拆开来看能不能做反向工程,才了解到一些。他肯定不会公开,公开之后等于自己给自己设置发展障碍。

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的融合

经济观察网:未来,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从你们自身而言,如何深耕卫星互联网领域?

张海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天地网络的融合,也就是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的融合。

目前,卫星网络使用的是卫星通信的标准,比如DVB(编者注:即数字视频广播,是一种用于传输数字电视信号的开放标准,广泛使用于卫星通信当中);地面网络使用的是5G,下一步是6G。现在好的地方在于,地面网络5G是由一个名为3GPP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并且他们已经迈出了这一步,提出了天地融合的概念,推出了NTN(非地面网络)的通信标准。

非地面网络主要指低空的气球、卫星等。他们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已经发展到第18版,接下来还有第19版,逐步在完善。

如果第19版的标准最终确定,那么从标准角度来看,卫星与地面网络的融合就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以开展很多业务。现在做到第18版,至少对于透明传输(编者注:在卫星通信中,所谓透明传输,是指卫星不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而直接将接收到的信号传输回地面)的卫星和物联网卫星,这些标准和相应的接口都已经明确。

技术细节我们不展开讨论,但卫星与地面网络的融合将产生什么效应呢?如果NTN标准被大家普遍接受,那么,从卫星到终端的成本都会大幅度下降。标准化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而且这是5G的标准,大家在终端中都在使用。按照这个思路走,成本是会大幅度下降的。

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卫星互联网一定要走天地网络融合的路,进而实现标准和使用的融合。对用户来说,连接方式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只要能连接上就行。可能是卫星,也可能是地面网络。也不一定非要到偏远地区,即使在城市,有些地面网络也不够完善。通过卫星和地面的融合,就不存在某些地方信号差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网络的“世界大同”,这是我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经济观察网:对于卫星互联网的发展,AI(人工智能)有哪些用武之地?前景如何?

张海明:AI现在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首先,我个人的理解是提高设计的效率。我们现在设计一颗卫星、设计火箭、设计一个卫星网络,需要考虑各种因素,而AI经过足够的训练后,考虑的因素可能比我们更全面、更细致。

因此,我认为在卫星产业链的设计上AI会做得更好。它的效率更高,出错率更低,我们不用反复试错。例如,传统设计可能需要不断仿真、调整,而AI可以通过算法在多个方案中迅速找到最合适的方案,大家很快就能聚焦。从资源利用和时间效率上,我认为会更高。

其次,AI在卫星的数据预处理上也能发挥作用。它至少可以对卫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过滤。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遥感卫星。遥感卫星对地观测,采集了大量数据,但很多数据是无用的,不是我们需要的。那怎么办?用AI来过滤。

例如,如果有云层,光学遥感卫星返回的数据就是无效的,因为云层挡住了观测。这部分数据不需要处理,AI可以自动过滤掉。如果再细化一些,针对特定观测区域,其他数据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在处理大量数据时效率会大大提高。未来,卫星在空间端就可以直接计算出精细的数据。

目前可能还有一个过渡阶段,我们在过滤完数据后,将有用的数据传回地面处理,然后再提供给用户。但我认为未来这些功能在卫星上就能实现。

AI的强大、准确性和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你为它输入了什么有用的数据,如何训练它,让它变得越来越聪明。最终,它的聪明程度可能远超我们,能在极短时间内解决我们思考很久的问题。所以,我认为AI在这方面确实有很大的作用。

产业链要向商业市场倾斜

经济观察网:从中国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想要快速追赶,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海明:我们呼吁整个卫星产业链都要向商业航天、商业市场倾斜。

大家现在也都有这个意识。比如,火箭回收到什么程度?马斯克能回收一级火箭,我们能不能回收二级?我们能否既回收火箭的主体部分,也能回收其他部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不能进一步降低火箭本身的成本?这些都需要整个行业、产业链去考虑,甚至为产业链提供零部件的分系统厂家,也要做这方面的工作。

作为传统概念来说,航天是技术门槛高、成本高的行业。但当商业化推进之后,老百姓使用起来就会像使用家电一样方便。使用卫星的容量就像使用现在地面网络的容量一样,或者接近。这样,不管是数字经济、科技发展还是网络经济,基础就能更好。

所以,商业航天需要大家多努力,最终让老百姓第一用得起,第二喜欢用,第三用得方便。

未来,卫星可能不完全是一个手机,但最终落实到用户手里的就是手机,或者其他小型通信终端、游戏机等。因为网络把所有东西都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无论在什么地方、想用多少流量都能用得上的环境,使用起来不会卡顿,方便快捷,所有想要得到的信息都在掌中。

我们现在做好自己这部分,希望能推动整体产业链的发展。其他产业链的下游终端厂商也已经在做了。我们希望通过上下游的配合使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把市场从小众做到大众,老百姓以后用卫星就像玩儿一样,如果你还没用上卫星互联网,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现在马斯克已经给出了好的示范。大家看到,只要把成本降下来,市场绝对有。

我们现在做的话,第一,能不能赶上他?第二,能不能超过他?我们有没有另辟蹊径的能力?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按照马斯克的思路去做,能不能也把成本做到那么低?他能做到400万用户,我们能不能做到500万、600万,甚至800万?

用户会说,你这个终端放在我这里不能超过一个什么价位,必须低,价格高了就不行。你有没有合适的技术和产品去匹配?市场是明摆着的,接下来就看谁能够跨过这个坎触达用户。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郑晨烨经济观察报记者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新能源、半导体、智能汽车等新产业领域,有线索欢迎联系:zhengchenye@eeo.com.cn,微信:zcy096x。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果然 医、警、师举步维艰,各有各的苦

果然 医、警、师举步维艰,各有各的苦

另子维爱读史
2025-11-18 21:35:27
比亚迪远程锁死印度电动大巴!看清印度宰客套路让其如意算盘落空

比亚迪远程锁死印度电动大巴!看清印度宰客套路让其如意算盘落空

诗意世界
2025-11-15 11:01:48
日本国内紧急备战,媒体曲解国防部发言,网民叫嚣“出兵中国”

日本国内紧急备战,媒体曲解国防部发言,网民叫嚣“出兵中国”

十三级台阶
2025-11-15 18:14:37
北京市中小学寒假放假通知!

北京市中小学寒假放假通知!

全世界 原全历史
2025-11-19 20:07:40
对日上强度!反制还在升级,高市如何收场?

对日上强度!反制还在升级,高市如何收场?

国是直通车
2025-11-18 19:34:02
70岁离异老太惨死,法医检测体内男性DNA,竟与老太自己高度吻合

70岁离异老太惨死,法医检测体内男性DNA,竟与老太自己高度吻合

苏大强专栏
2024-03-27 22:12:23
李连杰的事,越来越玄乎了

李连杰的事,越来越玄乎了

听风听你
2025-11-15 00:00:50
可以批评清朝吗?

可以批评清朝吗?

一个坏土豆
2025-11-12 20:14:24
印度游客疯狂涌入中国,在庐山水中直接脱衣搓澡?景区回应来了!

印度游客疯狂涌入中国,在庐山水中直接脱衣搓澡?景区回应来了!

奇思妙想草叶君
2025-11-15 22:15:46
发生在你身上最尴尬的事是啥?网友:第一个就挺炸裂的

发生在你身上最尴尬的事是啥?网友:第一个就挺炸裂的

解读热点事件
2025-11-10 00:05:03
现在还有人看不懂俄罗斯?

现在还有人看不懂俄罗斯?

山河路口
2025-11-19 20:14:59
你身边有没有降维打击的例子?网友:万里挑一的天才,中国也有14万

你身边有没有降维打击的例子?网友:万里挑一的天才,中国也有14万

夜深爱杂谈
2025-11-17 21:39:36
请做好充分准备,世界即将变天!

请做好充分准备,世界即将变天!

水木然
2025-11-17 23:56:09
杨瀚森3100万工资到手不足40%?NBA合同水分有多大

杨瀚森3100万工资到手不足40%?NBA合同水分有多大

体育产业生态圈
2025-11-18 21:14:10
这2种粗粮是天然溶栓剂?提醒:想要血管健康,这几物可多吃

这2种粗粮是天然溶栓剂?提醒:想要血管健康,这几物可多吃

小舟谈历史
2025-10-22 09:30:12
岸田文雄最新表态

岸田文雄最新表态

新京报
2025-11-19 13:26:04
阿森纳最大的敌人回归了!瓜帅给曼城注入活力,蓝月争冠机会不低

阿森纳最大的敌人回归了!瓜帅给曼城注入活力,蓝月争冠机会不低

里芃芃体育
2025-11-19 05:00:02
熊猫杯收获亚军,拜合拉木MVP,邵佳一眼皮底下,5位水货国脚现形

熊猫杯收获亚军,拜合拉木MVP,邵佳一眼皮底下,5位水货国脚现形

球场没跑道
2025-11-19 10:22:42
最新:乌克兰夺回红军村公路!切断库皮扬斯克俄军补给线

最新:乌克兰夺回红军村公路!切断库皮扬斯克俄军补给线

项鹏飞
2025-11-18 19:52:18
从确诊到去世仅15天,“央视最帅主持人”的遭遇为人们敲响警钟

从确诊到去世仅15天,“央视最帅主持人”的遭遇为人们敲响警钟

银河史记
2025-11-03 19:31:33
2025-11-19 21:23:00
经济观察报 incentive-icons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是专注于财经新闻与经济分析的全国性综合财经类媒体。聚焦商道、商技和商机。
111679文章数 160613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一夜封神,Gemini 3让谷歌找回“碾压感”

头条要闻

日方要求解释为何未告知磋商后会有媒体拍摄 中方回应

头条要闻

日方要求解释为何未告知磋商后会有媒体拍摄 中方回应

体育要闻

世界杯最小参赛国诞生!15万人岛国的奇迹

娱乐要闻

史林子出轨对方前妻放锤!

财经要闻

荷兰政府暂停接管安世半导体

汽车要闻

此刻价格不重要 第5代帝豪本身就是价值

态度原创

数码
家居
游戏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数码要闻

科大讯飞AI翻译耳机预售:2499元,支持18种语言离线翻译

家居要闻

水岸美学 书香人文生活

梦幻西游旭旭宝宝喜提齐天第一笑里鞋,风少偷塔100愤怒水清腰带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量大管饱 中国军网在海外发布备战视频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