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镇(1909年1月8日—1989年12月10日),字白知(一作百知),原名黄士元,男,安徽桐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外交官、艺术家。
黄镇是安徽省桐城县东乡(现为枞阳县横埠镇)人。1925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1926年即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迫退学,随后转入新成立的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大学),毕业后回乡任安徽浮山中学美术教员。
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于1926年冬创立,当时校址在法租界金神父路南口,1928年迁至斜徐路,1937年11月14日校舍毁于战事,后校址在薛华立路155弄14至18号。
1926年,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上海仅有的一所“上海美术学校”在学运中被迫停办,一大批失学青年呼吁要求另办美专。经上海美专离校的教职员诸闻韵、潘天寿、陈为章、俞寄凡、潘伯英等多方奔走,俞兰生的大力协助,一所为挽救艺术,培育新人的新的美术学校——“新华艺专”于1926年12月18日(民国15年12月)宣告成立了。
新校设立在上海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南端,初定名为新华艺术学院,有国画、音乐、艺术、体育四个系,第一届招生300余人。1928年更名为新华艺术大学,校长俞寄凡,副校长张聿光。翌年秋,又更名为“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新华艺专”),增设女子音乐体育系。因系数扩充,学生增加,原校舍不敷应用,旋在打浦桥南堍斜徐路上另租校舍,修建后迁入新址。
1931年冬,原上海美专教授汪亚尘偕夫人荣君立旅欧考察艺术回国,在上海举办旅欧画展。新华同人邀请他来校共谋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汪亚尘欣然应允,并提出:一、重组校董会,聘请社会名流担任校董;二、请声望较高的徐朗西担任校长,以应付当时社会的复杂环境;三、减低学费,为经济不宽裕而有志钻研艺术的青年提供入学机会。根据汪亚尘的意见,“新华”校董会于1932年2月1日成立,校董有何成睿、于右任、王棋、蒋百里、徐朗西、王天木、范争波、史量才、徐悲鸿、郑通和、邓镜寰、郑午昌等。公推何成睿为主席校董,徐朗西任校长,汪亚尘、俞寄凡、刘质平、徐希一、潘伯英为校务委员。汪亚尘为教务长,潘伯英为总务长,荣君立为总务襄理。各系的负责人是:国画系主任汪声远,西画系主任吴恒勤,艺术教育系主任刘质平,绘画研究系主任朱屺瞻。
不久,教育部令“私立学校要办立案”。为此,校董会四处奔走,增集资金,筹扩校舍,以取得立案批准。汪亚尘借到款子在江湾水电路购置了土地10余亩,拟建新校。1933年春,荣君立又特地去无锡振新纱厂从她父亲处提来巨款14000元增充基金,建造了图画馆、工艺教室,增辟了绘画研究室等。同时,获市教育局核准,增办了艺术师范学校,汪亚尘任该校校长。后来,又在沪闵路北桥镇原上海县政府左邻购置校产30亩,并由汪亚尘主持校务改进会,修订了校章、教育规程等。至此,学校建制已臻完备,终于在1933年11月获教育部批准正式立案,并受到褒奖,全校师生精神益振。
1934年春,为纪念徐朗西夫人王友淑逝世,建造友淑图书馆,除徐朗西捐赠大批图书外,汪亚尘与王祺也在南京举办画展筹款购书。另订购了四库全书及艺术图书(包括日、法、英、美等国版本)共3000余种。孙中山先生为徐校长书写的“天下为公”条幅悬挂在馆中央(据说中山先生写的“天下为公”约有10余幅,都是横幅,直条只此一幅)。
1936年夏,在学校南端又购地建造木工间一所,配备了进口木工自动机械2只,便于工艺系学生实习;西侧增辟园艺试验场,给劳作学生实习。还设立了古物陈列室,陈列着徐校长及教授同人捐献的文物古画,以及汪亚尘在欧洲的临摹古画几十幅,共500余件以供师生观摹参考。1936年春,该校增建木工场,内装刨、锯、开料等全套机器,供学生实习使用。1937年春,建造印染工场及金工场,为图案系学生设计染织图案及实习腊染技艺创造了条件。
1937年春,为探求艺术教育经验,汪亚尘和朱屺瞻同赴日本考察劳作美术教育。访问了东京美术学校、川端美术学校,参观了日本民间陶瓷制作工艺,与日本艺术界的教授座谈探讨,拜访了汪在日本的老师名画家横山大观。归国时带回了《书道全集》、《南画大成》等图书以及10余尊石膏像,其中一尊高过于人,徐悲鸿原想为南京国立艺专复制交换,可惜因战事爆发而未能办成。
1937年夏增设劳作专修科,学生除由各省教育厅保送外,并招收免费生和自费生各5名。同时接受上海市社会局的委托,开办劳作音乐美术暑期讲习会,提高上海小学艺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同年学校又建造印染工场及金工工场一所,配置了一些机器。暑期中,市社会局托该校办“劳作音乐美术暑期讲习会”,给本市小学教师培训进修。同时,教育部也托办“劳作专修科”,借以培养劳作人才。
新华艺专很注重教学质量,广揽名师,先后来校讲学的名家教授有黄宾虹、颜文梁、张善孖、王个移、贺天健、应野平、陆一飞、弘一法师(即李叔同)、郁达夫、吴湖帆、唐云、朱天梵、汪日章、关良、张充仁、来楚生、王独清、倪贻德、诸乐三、陈抱一、姜丹书、徐仲年等。容各派名画家、音乐家、文学家于一校,极一时之盛,深为社会瞩目。
经过名家教授的精心培育,新华同学中人才辈出,成名成家者大有人在,如早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瞿维、成洁、钱韵玲。后有中国驻法国和美国的第一任大使黄镇、版画家陈烟桥、杨可扬,漫画家沈同衡,音乐家聂耳、王云阶,水墨画家有邱禹仁、郭味蕖、于希宁、沈涛、李硕卿,画家胡考、杨见龙,画学理论家邵洛羊,竹刻艺术家徐孝穆,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第一本《中国美术史》编者阎丽川,山东美术学院院长于希宇等都是新华培养出来的高足。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位于华界战区的“新华艺专”,为求安全起见,迁至法租界薛华立路薛华坊(今建国中路155弄内),租得9、14、15、16号客厅及18号全幢房屋作临时校舍,继续办学。
迁校时,由于日伪滥施淫威,横加阻挠,大量珍贵书画教材损失惨重。日伪强逼学校当局交出进步师生名单,被拒绝后黔驴技穷,竟三次以火烧斜徐路校舍相要挟,最后,在同年11月14日,因学校拒不屈从,遭日本侵略者连续轰炸三次,校舍成为一片瓦砾场,只剩下一间木工间和校门残迹,痛哉!10余年心血结晶的新华原校被付之一炬,艺校的爱国师生莫不切齿痛恨,义愤填膺。
后该校另租赁法租界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155弄内六间房屋为临时校舍,将各系合并继续上课。当时留校执教的教授、教师有汪亚尘、潘伯英、徐希一、汪声远、荣君立、姜丹书、周碧初、施中达、苏培玉、杨见龙等。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租界,局势十分严峻,“新华”曾落入敌方控制范围,1942年日军要求上海大专院校及从教人员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但不愿屈从敌伪的管辖,拒绝向汪伪登记及申报师生名单,薛华坊临时学校即停办。后因听说业余补习学校可暂缓登记,该校对外改称佩文绘画音乐补习学校。1944年日伪当局再次限令该校进行登记,敌伪人员曾多次向汪亚尘诱以名利,汪亚尘闭门谢客,凛然不为所动。该校主持者汪亚尘等为保持民族气节,与日伪划清界限,遂自动停办。至1944年12月8日,分散在外的最后一班学生毕业后,学校才全部结束。汪亚尘和学校教工的这种宁为玉碎,不求瓦全的民族气节,令人钦敬。
抗战胜利后,汪亚尘曾满怀希望重振“新华”,终因执政当局腐败,未遂夙愿。1947年底,汪亚尘孑然一身远去美洲,传播中国绘画技艺,以发扬我中华文化为己任。
1953年,荣君立根据汪亚尘的意见,邀请了新华在沪校董和校务委员,商讨新华残存校产的处理问题,最后,决定如数捐赠给了杭州浙江美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
“新华艺专”历经烽火十八载,距今已80年,回顾当年学校为光大中华艺术事业,广植艺术新人,迎逆而进,奋发不止,在中国艺术教育史册上谱下了光彩的一页。
1929年,黄镇在安徽浮山中学因支持学生运动而被解职,次年加入西北军孙连仲部任中尉参谋。1931年,随部参加宁都暴动,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创作画作《粉碎敌人的围剿》等。1934年,黄镇随部参加长征,在途中创作了话剧《一只破草鞋》、歌曲《打骑兵歌》和画作《长征画册》等作品。
抗战爆发后,黄镇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1943年5月,河南北部的国民政府军队在庞炳勋和孙殿英的率领下投敌,黄镇遂立即调任豫北工作委员会书记,负责在新沦陷区域创建中共根据地,不久转任太行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指挥中共军事力量在河南北部的行动。
1948年,黄镇被调往西柏坡中共中央,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研究室副主任、第一研究室主任等职务,主持制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图案以及一些军事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镇于1950年被任命为中国驻匈牙利大使。1954年,调任驻印尼大使,陪同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1961年,黄镇升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次年又被任命为中印边界问题特使,负责中印边界战争后的外交善后事宜。1964年,黄镇出任首任驻法国大使。
1971年起,黄镇奉命前往美国展开外交,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的外交关系。1973年,黄镇被任命为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成为驻华盛顿的首席外交代表(大使级)。1977年,黄镇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兼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生平著作有《长征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7年、《黄镇书画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年、《黄镇文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4年出版。
1982年,黄镇退休,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9年12月10日,黄镇逝世于北京。
黄镇一生秉承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绘画兼修的创新培养理念而打下的结实的艺术修养为他后来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外交生涯中提供了无穷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