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 年,在山东,一个羸弱的孩童呱呱坠地。谁能想到,这个出生在贫困农家的孩子,日后会成为北大终身教授、精通12门外语的学术巨擘?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90岁高龄时同患两种癌症,却依然活到98岁高龄。他就是季羡林,一位用生命诠释智慧的传奇学者。他的长寿秘诀究竟是什么?
90岁,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高寿了。但对季羡林来说,这个年纪却成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在这一载,季老竟同时被确诊患有前列腺癌与膀胱癌。此消息倘若置于常人之身,恐怕会令人心惊胆战,魂不守舍。但季老呢?他倒好,一副"没什么大不了"的样子。"癌症来了就来了呗,又不是没得过病。"季老的这句话,让身边的人哭笑不得。
确实,这位老先生从小就是个"药罐子",在他看来,癌症不过是又一个需要对付的"小麻烦"罢了。面对病魔,季老的态度可以说是相当乐观。他不但积极配合治疗,还保持着写作的习惯。你别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还真管用。
医生们都惊讶于他的恢复速度,连连称赞:“季老啊,您这身体素质,比年轻人都强!”谁能料想,老天爷仿若觉得尚欠火候,不够惊心动魄。没过多久,季老的手臂和脑袋上又长出了两块不小的脂肪瘤。换做别人,怕是要愁眉苦脸,整天唉声叹气。
但季老呢?他倒好,还给这两块瘤子起了个可爱的外号——"小山包"。这难道不好吗?日后若想倚着入眠,左右两边皆有现成的“枕头”可依。"说到养生,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多运动"。可季老偏不,他的第一条养生秘诀居然是"不过度锻炼"。这话乍一听,好像有点儿反常识。但仔细一琢磨,还真有道理。
季老说:"现在有些人为了健康,天天暴走几万步,累得跟狗似的。这哪是养生啊?这是在折腾自己!"他老人家的观点是,运动要适度,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关键。比如他自己,就喜欢在未名湖边慢悠悠地散步,或者打打乒乓球。不求大汗淋漓,只求心情愉悦。
第二条秘诀是"不挑食"。这一点,可能会让不少养生达人傻眼。现在不是流行各种"忌口"吗?但季老的观点是:"什么都吃一点,荤素搭配,才是最健康的。"他还开玩笑说:"我这辈子,就没有特别喜欢吃的东西,也没有特别讨厌的食物。你说我这是不是很没有'追求'啊?"这种豁达的态度,或许正是他能活到98岁的秘诀之一。
最后一条,也是季老最看重的一条:不嘀咕。这个"嘀咕",可不是单纯的唠叨。在季老看来,"嘀咕"代表的是一种消极、抱怨的心态。"季老的建议是:保持开朗的心态,不要总是纠结于一些小事。他说:"我这辈子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还怕这点儿小事儿?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的。"说起季羡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学问大"。确实,这位老先生精通12门外语,在印度学和佛教研究领域可谓是泰山北斗。但你要问他最大的爱好是什么,他可能会憨厚地笑笑,说:"我最大的爱好啊,就是学习。"
在季老看来,学习不是为了什么功名利禄,纯粹就是因为喜欢。他常说:"我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坐在书桌前,捧着一本书,或者写写东西。"除了学习,季老的生活其实很简单。每天早上6点起床,洗漱完毕后,就开始他的"功课"——看书、写作。
中午吃完饭后小憩一会儿,下午继续他的学术研究。晚上9点准时上床睡觉。这种规律的生活方式,他坚持了大半辈子。面对困境,季老总是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或许正是他能够在经历两次癌症后依然活到98岁的真正秘诀。季羡林的经历告诉我们,逆境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应对。他在贫困中成长,却成为学术巨擘;身患多种疾病,却活到98岁高龄。季老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句话道出了他面对困难的态度。
他决然不会被困难击垮,而是毅然选择积极应对,竭力探寻解决之法。这种乐观精神,让他在面对癌症时依然保持镇定,继续著书立说。现代人常常陷入养生误区,过度追求健身或节食,反而适得其反。季老提醒我们,适度运动比疯狂健身更有益;均衡饮食胜过严格限制;心态平和远比刻意养生重要。
回归简单生活,不必追求所谓的"养生大法"。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饮食均衡,这些看似平凡的习惯,才是真正的长寿之道。最重要的是,像季老一样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不为琐事烦恼,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取舍,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盲目跟风。季羡林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养生,在于平和的心态和简单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