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紫光阁西边的国务院礼堂,我军进行了首次的大授衔,在京的301名将官,都在这里授衔。
北京授衔结束后,各大军区也分别在北京、南京、兰州、成都、广州、武汉、沈阳等地举行了授衔活动,这次授衔,是我军的首次大授衔,总共产生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以及798名少将。
1956年,我军补授了一名上将,他叫王建安,1958年,我军再次补授了一位上将,他叫李聚奎,此后到1965年军衔制度取消,再无授予上将,因而,这57人被统一称为“开国上将”
在这57人中,王建安为何未能首次被授衔呢?原因是毛主席当时批示:此人骄傲自满,授中将为宜。”由此,耽误了他的授衔,那么,李聚奎呢?李聚奎在我军中,资历很老,曾是红军第一师长,战功也大,那么,他为什么无缘首次授衔呢?
李聚奎是湖南安化县人,1904年出生,1928年,他参加了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后来,他一直跟随彭德怀,来到了井冈山,李聚奎虽然读书不多,但是打起仗来却很聪明,每逢组作战,他都能够战无不胜,1930年时,参军两年的李聚奎,已经升任了团长。
此后,他又任红八师师长,红七师师长,1933年,在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李聚奎指挥部队在江西金溪地区以伤亡46人的较小代价,消灭了敌人一个师部及一个旅3000余人,并且俘虏了敌人的师长。
战后,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高兴的将他抱了起来,大呼:“红军万岁”
1933年6月,红三军的红七师,红九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谁来当红军的第一师长?时任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林彪,没有什么好的人选推举,这时,彭德怀报出了一个人名:李聚奎。
林彪对李聚奎还是了解的,他找到李聚奎:“你认为红一师的师长,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师长?”
李聚奎:“红一师师长,应该是红军的第一师长”
林彪听到这个回答很满意,后来,他还专门给军委发电致谢,将李聚奎派到了红一军团。
长征期间,红一军团是中央红军的先锋部队,而红一师,就是红一军团的先锋部队,在湘江战役,抢渡乌江,遵义战役,四渡赤水中,李聚奎率领红一师,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红军强渡大渡河,打破了蒋介石想要将红军变成“石达开”的幻想,中央领导,毛主席对参战的红一师第一团提出了表扬:“红1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功的,你们一直走在我的前面。”
周恩来也表扬红一团:“天下第一团。”
时任红一团团长的杨得志听后却说:“强将手下无弱兵,都是李师长领导的好。”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为了加强领导和交流,中央红军的一些将领被派到了红四方面军,李聚奎由此历任红四方面军31军、9军参谋长等职。
张国焘挟持红四方面军南下,曾想要另立中央,遭到了朱德,刘伯承等人的强烈反对,李聚奎也坚决抵制张国焘的分裂活动,1936年初,部队经常打败仗,张国焘也知道了南下的路是走不通的,只好率部北上。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11月,为了打通与苏联的通道,中央决定执行宁夏计划,由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
甘肃,青海军阀马步芳等人,为了红军不进驻西北,他们派出了数倍于红军西路军的人,于河西走廊,与西路军决战。
由于寡不敌众,再加上没有根据地补给,西路军最终惨败。
1937年1月,李聚奎一路乞讨,躲过了敌人的搜捕,经过两个月的颠簸,他回到了延安,不久,毛主席接见了他,说他“虽败犹荣”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红军整编为八路军,李聚奎被任命为129师386旅参谋长,当时任386旅旅长的,正是后来的大将陈赓。
在此期间,李聚奎兢兢业业的协助陈赓,打了不少的胜仗,1941年,李聚奎被任命为太岳军区岳北军分区司令员,他领导了岳北军分区军民开辟太岳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1946年,李聚奎来到来到东北战场,他又回到了老领导林彪的麾下,解放战争时期,李聚奎历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西线后勤司令员、政委等职。
他领导的后勤保障部门为部队能够顺利进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建国后,李聚奎历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等职。
抗美援朝战役初期,志愿军前方和后方都没有空军掩护。敌人空军重点袭击我后方,由于敌人对我运输线的不间断轰炸,我军补充的物资只有60%-70%能到达前线。
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李聚奎决定在一、三分部原来设置信号站的基础上,于运输干线上设防空哨兵,专门监视敌机活动。
等敌人袭击,哨兵吹响警报,我军的运输效率大大提高,损失也减少很多,当时,为了我军为了有效的防止敌人袭击,出动了9个团共2万人的兵力,在2800多公里的交通干线上,设置了1568个哨所。
毛主席对李聚奎的这个办法,给了很高的评价:“在汽车路两旁有那么多人站岗,飞机来了就打信号枪,司机听到就躲着走,或者找个地方把汽车藏起来……汽车的损失由开始时的百分之四十减少到百分之零点几。这是个奇迹!”
1955年7月,周恩来任命李聚奎为石油工业部部长,他离开了军队,由此,在9月授衔时,他便没有参加授衔,不过,他获得了三枚一级勋章。
直到1958年,余秋里接任了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再回到了部队,担任后勤部政委,军委决定为他补授军衔,由此,李聚奎成为了57名开国上将中,最后一位被授衔的人。
此后,李聚奎历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后勤学院政委等职,1981年,他离休安享晚年。
1995年,李聚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1岁。
李聚奎离世后,军委给了很高的评价,称他“功高德亦高,楷模昭后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