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跗骨窦入路手把手教学
跟骨骨折 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占足部骨折的17%。跟骨骨折通常骨折移位明显,保守治疗无法有效复位塌陷的后关节面,重建跟骨高度和宽度,因此大部分跟骨骨折需手术治疗。
“外侧L形扩大入路”显露充分,可在直视下复位,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的金标准,然后其手术创伤大,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率高,使得临床医生不得不考虑采用其他切口。
跗骨窦入路作为目前主流的跟骨内固定入路,创伤小、软组织激惹小、伤口并发症率低,已逐渐替代传统入路。跗骨窦入路也有其特点,如易损伤肌腱、神经,显露欠充分等,对低年资医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为此,本文介绍跗骨窦入路的详细步骤,供临床医生参考。
手术步骤
■步骤1:患者体位与C臂机位置。
患者呈健侧卧位,患侧足外侧朝上,患足垫高,利于透视轴位。
■步骤2:手术切口。
切口起自外踝尖,沿第4跖骨基底部方向延伸,长约5cm。该切口暴露时应注意保护腓神经及腓肠神经,在找寻腓骨肌腱后,自腓骨肌腱上方进入显露。沿跟骨外侧壁分离软组织。
■步骤3:复位跟骨内侧壁。
在复位内侧壁前,需评估内侧壁是否稳定。对不稳定的内侧壁,需先行复位并固定。以距骨下方软骨面作为参考,通过骨折断端撬拨复位内侧壁,复位后经距骨置入一枚1.6mm克氏针固定内侧壁,克氏针置入需在胫骨前肌腱内侧或趾伸肌腱外侧,避免损伤胫前血管神经束。
■步骤4:复位跟骨结节。
跟骨骨折的典型移位为跟骨高度和Böhler角丢失,并伴有内翻畸形。通过跟骨结节后下部的切口置入一枚5mm斯氏针,穿透双侧皮质,作为操纵杆来复位结节骨块。此时需要适度的轴向和内翻牵引,通过透视跟骨轴位评估复位情况,如复位满意,则从跟骨结节内下方分别打入2枚1.5mm克氏针将其固定与内侧骨块。
■步骤5:复位距下关节面。
待纠正跟骨内翻和短缩后,可在直视下复位距下关节面。经软骨下骨置入1-2枚2.7mm拉力螺钉固定距下关节面骨块,螺钉需打入内侧皮质以实现双皮质固定。将钉帽埋入骨面,避免影响置入钢板。如复位后跟骨缺损较多,可植骨支撑,最后复位外侧壁。
■步骤6:置入钢板螺钉。
钢板后方覆盖跟骨结节,前方靠近跟骰关节面,但需避免将螺钉置入跟骰关节,钢板的中间段沿距下关节面放置。侧位透视钢板位置满意后,首先在钢板中段的加压螺钉孔打入1枚3.5mm加压螺钉,将钢板紧贴跟骨外侧壁。并依次置入各螺钉,跟骨结节部螺钉通常需要另加小切口置入。
本文来源:骨科青年
责任编辑: 向宇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