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只是一种情感,而是一连串情感,或者说,它是一个情感过程。 “哀伤的五个阶段”模型分别是“否认—愤怒—协商—抑郁—接受”。不过,比起因他人离世而产生的哀伤,这个模型似乎更常被用到讨论人失恋之后的反应上。现实中,很多哀伤的人并没有把这五个具体阶段都经历一遍,即使都经历了,也未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发生,还有人会经历其他各种情感。可以说,哀伤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各个情感阶段之间也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
很多人经历哀伤时,第一反应确实是回避,也就是哀伤阶段模型里的第一个阶段“否认”。哀伤者一开始持回避态度,有意无意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压抑自己的哀伤。比如,至亲之人离世后,有的人的反应可能就是拼命工作,或者用酒精和药物麻醉自己的负面情感,阻碍自己本应感受到的哀伤。还有很多人会有很强烈的内疚感,尤其是“幸存者内疚”。如果自己对逝者更尽心尽力,他说不定就不会去世,或者不会死得那么痛苦,又或者在生前可以更幸福、更快乐。
除了悲伤、内疚,哀伤还有很多其他情感,比如恐惧或焦虑。我们在情感上依恋的人的离世,就好像日常生活中的一根“支柱”倒塌了,我们无法再得到他的慰藉、安抚或支持,我们自然会没有安全感。但是,这样的恐惧和焦虑也反映了一种和自身存在有关的不安全感,他人的死亡提醒了我们,一切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事物,都是可以被摧毁的。我们会想,如果我爱的人能被摧毁,还有什么不能被摧毁呢?工作、居所、人际关系、机构,没有哪一样东西是绝对不朽的。我们意识到,和所有生物一样,人类的生命也是脆弱的,对这种脆弱性的认识也让人痛苦。从这个角度看,哀伤和别的精神创伤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脆弱和局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