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能活到最后,掌管六宫,靠得绝不是酷似纯元的容貌。
外表只是入宫的通行证,而这个优点才是她能获得皇上荣宠,并组建战戏的原因,那就是:考虑别人的利益。
利己主义在个人单打独斗时,得失或许还没有那么明显,但是放在后宫这种利益纠葛,人际关系复杂的地方,就很难拿到好处。
这也是很多人在学校是老师的宠儿,但是一旦走入社会,就很难混得开的原因。
社会本质上来讲,就是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的地方,看清别人的利益,这是一门必修课。
甄嬛第一次表现就是在丽嫔指使余氏下毒之后。
小允子装鬼,把丽嫔吓得口不择言,把幕后黑手华妃报了出来。甄嬛目的达到,以为可以打压年妃。
殊不知,皇上却说此案已经了结,丽嫔打入冷宫。
甄嬛还想把华妃拉下马:虽然华妃娘娘素日与丽嫔多有来往,但想来华妃娘娘也不会糊涂到与丽嫔同流合污。
皇上嗯了一声,扯开话题,用太后压着甄嬛:太后行事一向有分寸,后宫的事她从不多管,但只要管了,必定是她看不过眼的大事。此番严惩,就是告诫后宫,不要再这样乌烟瘴气。
最后这一句”不要再这样乌烟瘴气“,明显就是敲打甄嬛,不要再继续这个话题了。
甄嬛的眼神由之前的探究转为无奈,把话题从自身利益撇清,从对方利益入手:臣妾只是希望以后后宫众人能够互相体谅,少些忌恨,这样皇上才能专心政事。
皇上很受感动,觉得甄嬛善解人意,对她喜欢又加了一分。
华妃借丽嫔之口,指使余氏下毒,这件事甄嬛是受害者。但甄嬛并没有一再和皇上强调自己的委屈。
皇上虽然是甄嬛的夫君,但内在的关系是上司,站在上司的角度来说话,是为对方的利益着想。
第二件事就是皇上想要恢复华妃协理六宫的权力,又怕甄嬛心里膈应,毕竟华妃刚刚害得甄嬛小产。
皇上是这样做的,先是派人去请甄嬛来品诗,接着又让苏培盛把甄嬛留在勤政殿门口,说是前朝大人都在里头。
甄嬛一下子就猜出事情不寻常,因为四大爷是一个勤政的人,不会在和下属开会时,让后宫妇人过来品诗论画。
所以当她隔着门帘,听到前朝大人都规劝皇上要恢复华妃的位份,她一下子就懂了。
对皇上来说,比起她失去孩子的疼,大清的江山更加重要。
她主动给皇上台阶,提议皇上恢复华妃的位份。
这件事眉庄就没办法看得那么远,为此,还和甄嬛置气。
甄嬛之所以能当皇上的解语花,那是因为她能够站在皇上的利益上,为他考虑。
在后宫生存,皇后年妃的态度都不重要,皇上最重要,皇上的利益和甄嬛的利益是一体的。
甄嬛不会因为自己的得失,而不去看大局。能双赢最好,不能双赢也要记住上位者的利益。
第三件事就是端妃。
端妃作为宫中老人,一早就知道”莞莞类卿“,她和甄嬛交好,却从不和甄嬛说过这些话。甄嬛不是一般人,在纯元旧衣发生之后,她也马上懂得,端妃与她示好,不过是利用她来扳倒华妃。
但是即便如此,在她成为熹妃回宫后,还是主动去向端妃请安。后宫之中,各人有各人的谋划,如果事事都用自己的喜好处事,那么甄嬛也不会顺利地组成战队。
甄嬛作为后宫的管理者,要把事情做对,带领团队才能更快,更好地达成目标。
对上要揣摩上司的利益,对下要有成人达己的胸怀。
一手要抓团队,一手要抓业务。
不仅仅要坚持自己的利益,更要清楚上司和团队人员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有复杂的人事中,笑到最后。
社会不是考试,没有标准的答案,要锻炼自己,凡事从利益去思考,你会变得越来越睿智。
如果只是从感情的角度来评判,只会让事情越来越难堪。
任何人的任何一个行动,都是利益驱动,而非感情。感情也有可能存在,但仅限于初期。
就像年妃对于皇上,只想凭着感情去维持长久的关系,纯属痴心妄想。
甄嬛则不同,和皇上利益交换,比如作为孩子的生母,或者统治六宫的能力,这些才是能和皇上长久的原因。
强者爱谈感情,那是因为感情是最好的掩护手段,实则里面都是利益优先。
没有胧月来捆绑敬妃,敬妃一心只会想着把甄嬛拉下马。
没有许诺给浣碧生母入牌位,浣碧连亲姐姐也能出卖。
成大事者,越懂得计算成本,既不亏待自己,也不亏欠对方。
这,就是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或看法而转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