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 8 月 6 日,在一个鲜为人知的被称为alt.hypertext的早期原始版互联网论坛新闻组中,一位即将成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发布了一些将改变技术格局——以及我们所熟知的世界的内容。这是对他的一位被称为“新闻组书呆子”的同伴的询问的回应,这位同伴询问是否有人知道以“超文本链接能够从多个异构信息源进行检索”这种形式开展的开发工作?换句话说,早期的互联网能否变得更容易加入和导航?
蒂姆·伯纳斯-李,欧洲核研究组织(CERN)的一位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利用该论坛向世界宣布了他的新举措,并写道:“万维网(WWW)项目旨在允许链接到任何地方的任何信息。地址格式包括访问方法(=命名空间),对于大多数命名空间,还有主机名和某种路径。”在伯纳斯-李的新奇想法出现之前,要在互联网上导航,需要知道像 Telnet 或 FTP 这样的特定协议才能连接到其他服务器,这些服务器没有像 popsci.com 这样友好的名称,而是难以被发现的神秘计算机名称。在线讨论涉及参与由像 Usenet 或 CompuServe 这样的服务支持的基于消息的公告板系统。在他的帖子中,伯纳斯-李甚至在其新闻组帖子中包含了首批 URL 或统一资源定位符中的一个,在那里可以找到更多信息:http://info.cern.ch/hypertext/WWW/TheProject.html(该链接仍然有效)。
就这样,万维网首次亮相。后来,1998 年 10 月的《大众科学》技术更新版承认了万维网的周年纪念日,并指出“互联网的使用实际上在于网络的一部分——万维网的日益普及。”这篇文章包含了早期的网络用户统计数据,比如“所有网络用户中有 77%处于 18 岁至 49 岁之间”,1998 年第一季度美国有 1000 万人在网上购物。它着重提到了像雅虎这样的“门户网站”,夸赞了诸如“个性化新闻”之类的服务。1998 年已有超过 260 万个网站,万维网已经到来。而在七年前,它还只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的想法。
在那篇具有预言性的帖子发布的两年多以前,即 1989 年 3 月,就首次向他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主管迈克·森德尔(Mike Sendall)提出了他的想法。但森德尔的反应较为冷淡。据万维网基金会所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从来没有给该项目提供资金,不过到 1990 年 9 月,森德尔给了伯纳斯-李独立工作的时间。
在 8 月 6 日的帖子中,伯纳斯·李分享了有关万维网项目进展的信息,并邀请合作,解释了网络背后的诸如 HTML、HTTP 以及能够访问和显示存储在服务器上的文档的网络浏览器等基本概念。尽管 8 月 6 日的这篇帖子因宣布了万维网而备受庆祝,但值得注意的是,伯纳斯·李还阐明了开源原则。他免费提供了自己的代码,鼓励其他人“攻克它”,还提供了他所有的文档和数据。“欢迎合作者!”他写道。
1993 年,Mosaic 网络浏览器(由马克·安德森编写)的发布让互联网访问走向民主化,提供了一个图形用户界面,把基于文本的提示变成了点击式页面。随后网景导航者(也是安德森的作品)的推出加快了人们的参与程度。正如《大众科学》指出的那样,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通过网络,互联网已经开始对商业、媒体和个人通信产生影响。可以说,如今像 Facebook、Instagram 和 TikTok 这样耀眼的社交媒体热潮能够追溯到 1991 年 8 月 6 日一篇用粗糙的等宽字体撰写的不起眼的新闻组帖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