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央广网重庆7月29日消息(记者陈静 实习生程梦凡)“同观石鱼”“游石观梁”“同来游石鱼”……不只现代人喜欢来重庆打卡,古人从很早开始就已经在重庆留下“打卡”的痕迹。近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题为“1200年那些事——打卡白鹤梁 话题知多少”的展览,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对白鹤梁题刻拓片进行复原,供游人参观。
展览现场(央广网发 程梦凡 摄)
据了解,本次展览位于三峡博物馆三楼临时展厅C,分为“石鱼出水的日子”“与天同契的书案”“窃窃私语的期盼”三个单元。
12000字题刻 古人也爱“打卡”
重庆涪陵城北的长江干流中有一石梁,它全长约1600米,宽约15米,夏秋之季没于水中,冬春偶有露出,名曰白鹤梁。该段石梁上的题记内容主要围绕“石鱼出水兆丰年”这一现象展开,每当石鱼出现即为丰年的预兆。
古人“打卡”表述(央广网发 程梦凡摄)
据统计,在所有石刻中,水文题刻94段,约占全部石刻的50%。除此之外,白鹤梁题刻还有不少关于丰收的期盼,也有一些打卡旅游的抒怀,更有不少看似随笔的游记。
白鹤梁题刻折射出巴渝地区的生活环境与人文氛围,承载着巴渝地区的众生相。在一段段文字背后,勾勒出巴渝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白鹤梁题刻文字186段中,根据有关志书资料及实迹辩认,有宋代题刻102段,元代5段,明代19段,清代24段,民国13段,新中国3段,年代不详者20段。
黄庭坚题刻(央广网发 程梦凡摄)
在众多的打卡留名中,最有名的便是黄庭坚的题记。“元符庚辰,涪翁来”。简简单单7个字,只有时间姓名,与我们现代人的“到此一游+姓名”何其相似。“仔细看,黄庭坚的这个‘来’字上边是一个‘去’字,下边是一个‘不’字,象征着‘来到了白鹤梁,不想走’的寓意。”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开放接待科负责人杨松向记者介绍。
以石鱼为标准 记录水位
“鱼下七尺”“鱼在水一尺”“鱼全出”……石鱼出水间隔最长的一次为十八年,最短两年可见。农历十二月至第二年二月枯水期时,石梁才会露出水面,这时人们便乘船前往题记。
萧星拱重镌双鱼记(央广网发 程梦凡摄)
据了解,时间最早的三份题记,记载追溯了石鱼出水的原因,将天地的祥瑞归功于天恩。第四、第五份题记,以“郑重地记叙”“郑重地记住”为记,强调纪实。至此之后,“观石鱼题名”、与友人“同观石鱼”逐渐成为活动的主题。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0月7日。同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近期还举办了“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玉出大江——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等主题展览。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