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1999 字,时长约5分钟
· 本文来源:刘胜军大局观(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我是刘胜军,关注我,拥抱“大历史观”和“政治经济学”,走出“大变局抑郁症”。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稳房地产,是稳经济的核心一环。
5.17新政,中央一口气推出降首付、取消房贷利率下限、取消限购、政府收购商品房等组合拳,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做法比“挤牙膏”效果要好得多。
然而,到目前为止,稳地产效果依然差强人意:
——开发商没能力,土地还是卖不动:1月至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1%,跌幅大于1月至4月的9.8%;5月土地出让收入降幅继续扩大,同比下降27.4%。这种局面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拖欠公务员工资的情况(地方政府的难言之隐);
——买房者还在观望: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连续11个月环比下跌,5月创近10年来最大的环比跌幅,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跌20.7%;
——近日江苏南通、安徽凤阳等地发布通知,鼓励农村居民退出合法宅基地并进入城市购房,对于在指定区域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给予一定购房补贴。在湖北鄂州,农村居民自愿退出宅基地的,按照退出的宅基地面积进行补贴,退出的宅基地归还村集体复耕复垦;
——最能反映稳地产效果的是股价指数。地产股价指数几乎重回新政之前的低位,表明市场对房地产信心依然低迷。
总体上看,新政出台一个月以来,全国房地产仍在下行,只有上海的豪宅例外:
——3月底,上海黄浦新天地板块的中海·顺昌玖里开盘当天售罄,销售额达196.5亿元,刷新全国开盘纪录;4月18日,上海陆家嘴“滨江凯旋门”开盘售罄,单日收金70.27亿元;4月21日,融创外滩壹号院二期开盘即罄,单日销售额99.97亿元;6月3日,长风板块的上海宸嘉嘉佰道首开日光,开盘2小时售罄,总销售额达61.78亿元。除了嘉佰道均价10万,其余均价高达16万以上。
但,上海是一个例外,并不代表全国:
1)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企业总部基地,国际化程度最高,拥有庞大的中产群体,且位于全国的中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2)上海位于长三角腹地,吸引了大批民企总部入住,民营企业家的子女也很热衷于在上海居住生活,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基础。最典型的案例是:总部位于常州市溧阳市的江苏水泥行业“龙头老大”金峰集团掌门人徐贵生、徐云飞父子,2023年9月以16.43亿竞得了上海虹口北外滩的三至喜来登酒店,12月又以24.3亿拿下高奢酒店宝格丽;
3)最重要的是,上海“日光”的几个楼盘开盘价均显著低于可比周边楼盘价格,导致了套利空间。
不是政策不给力,而是此一时彼一时。2015年房地产去库存很容易,但从2015年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从贸易战到去杠杆、三条红线,国内外经济环境大变,不确定性急剧上升,社会预期改变,求稳心态明显,民众宁可存定期存款也不愿从事投资;
2、疫情三年对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和储蓄带来显著透支,导致了更明显的“疤痕效应”;
3、居民部门的负债水平已从2015年前的偏低变成如今的偏高,很难继续加杠杆。
对于当今的房地产形势,我们心中应该有四个基本判断:
1、房地产总体上供大于求;
2、房地产的主要问题在需求侧,即有没有能力、有没有信心买房;
3、房地产的主要风险已从暴涨转变为过度下跌的系统性风险;
4、房地产政策要区分长期和短期任务:短期要稳住,长期要抑制泡沫化。
接下来怎么办?
很显然,政策必须继续加码,房地产必须稳住:
1、一线城市应全部取消限购。对于多套房,可以借鉴新加坡模式引入“递进印花税率”,然后政府用多收的印花税去搞保障性住房,一举两得;
2、可以考虑用房贷利息抵扣个人所得税的方法,降低购房者的负担。历史上曾经用过这个办法,效果很好;
3、改善社会预期才是根本,而预期的改善取决于经济走势和新一轮改革。
刘胜军@终南山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大历史观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刘胜军微财经创始人
致公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首席专家
著有《下一个十年》
山东·菏泽·定陶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