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网友灵魂拷问,为何欧洲分裂为四十三个国家且难以整合?而中国拥有十四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以及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却能够紧密团结?
秦始皇作为首位实现大一统的皇帝,自那时起,大一统的理念便深入人心。此外,他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诸如“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这些举措意义非凡,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福祉。
要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完成这些壮举绝非易事。统一文字,打破了地域和文化的隔阂,让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顺畅交流;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规范了经济秩序,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发展。
我们那“迷人的老祖宗”,将大一统的思想深深烙印在民族的血脉之中。这份中华民族心中的共同信念,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强大内因。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开启探索“大一统”的文化之旅。
《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第四期节目特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就“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展开对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思想分享,并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席教授王兆鹏就“家国同构、兴亡有责”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精彩的文化对话。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名文化学者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承平,天下一家。最初的“同一”开启了“统一”,追求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和价值选择。
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有各自历史文化传统,保持特色又相互认同融合。中华民族是 56 个民族的实体,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共同体意识和价值追求是“九州”所“共贯”的精神内核。
从诗经到楚辞汉赋,诸多表述都彰显中华文明统一性是命运与共的多元一体。几千年融合中,各民族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
王兆鹏
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
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
“大一统”思想和家国意识源于传统文化涵养,家国同构,兴亡有责。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但凡处于分裂时期,百姓的家国意识尤为强烈。比如唐代杜甫,才华横溢却半生流离,贫困潦倒仍忧国忧民,用诗歌记录战争残酷。
杜甫曾悲叹:“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在经历长达 8 年的安史之乱时,他眼睁睁看着幼子被饥饿夺走生命。自己的生活满心疮痍却未被苦难磨灭。他推己及人,深知百姓之苦,哪怕自己穷困潦倒,也要兼济天下。
类似杜甫这种天下观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共同信念。还有很多古诗创作也都表达了对民族统一的期盼,例如唐代的常建写道“天涯静处无征战,兵器销为日月光。 ”这首诗就立足于民族和睦,讴歌和平友好的主题。
林超
爱国主义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作者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十多年来,动漫作者林超一直用年轻化的方式来表达 Z 世代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其刷爆网络并且感动无数人的爱国主义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表现形式,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
六岁孩子的妈妈说: “小朋友的圈子很信奉奥特曼,我觉得画风有点偏,还是应该培养民族自信,我就开始给我儿子看这个'兔子',他看了就特别感兴趣。”这位妈妈用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民族自信的榜样,正是无数这样的平凡之举,成为了林超创作的动力与源泉,他们共同让爱国情怀在年轻一代心中深深扎根。
大一统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能让华夏大地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紧密团结?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稳固支撑,更是中华民族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在发挥关键作用。今晚9:20,《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第四集“家国天下·万古江河”,让我们共同探讨。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文化思想落地生根
四川卫视大型文化思想融合传播项目
《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
四川卫视、四川观察
6月28日起每周五晚9:20播出
让我们在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中遨游
XR技术 四川金熊猫
新媒体有限公司支持
编辑:蒋孟夏、吴东醒
责任编辑:周莎
审核:程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