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第一师抗美援朝过江前后的回忆(下)
炮一师第一任政委 张英
1950年10月9日,在沈阳召开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彭总和高岗在会上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组织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决定。彭德怀司令员最后宣布:“各军师在10天之内做好出国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
会后,我和文击师长急速返回师部,首先抓了出国作战的思想动员工作,着重讲清“必打”的道理,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
一、大讲中朝两国是友好邻邦,是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从两国关系讲明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同时讲解美帝侵华史,激发战士们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仇恨,认清其侵略本性,指出它侵略朝鲜的目的是为了侵略中国。它是中国人民最危险的敌人。
二、在“必打”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敢打”、“能打”的教育,提高广大指战员打败美国侵略军的信心和勇气。着重讲明美帝国主义既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的道理,从战略上讲它是“纸老虎”,它的非正义性、士气不高、兵力不足、后方太远,注定要失败的。
三、进行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团结朝鲜人民和人民军的教育。要求部队到朝鲜后,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热爱朝鲜人民,绝对不能以大国自居,不尊重朝鲜人民。
四、教育部队如何战胜出国以后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敌机频繁的袭扰、天气寒冷、给养困难、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等等,对此种种困难,部队都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克服困难的措施。
经过上述动员教育,全师指战员对入朝作战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1950年10月14日,东北军区在沈阳举行了志愿军师以上干部动员大会。彭总在大会上讲了话。他说,美帝国主义正以六个师的兵力向北朝鲜疯狂进攻,现已越过三八线,并加紧向北推进。目前的朝鲜战局是很严重的。党中央经过反复讨论和慎重考虑,认为不能置之不理。也就是说我们要积极支援朝鲜人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帮助朝鲜人民争取独立、自由和解放。
彭总说,我认为党中央的这种决策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正确的。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主张不出兵或暂不出兵。其理由是我们的战争创伤尚未医治,土地改革尚未完成,大陆的土匪和特务没有肃清,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准备得还不够充分,部分军民存有厌战情绪等;另一种是主张积极出兵援助朝鲜。其理由是虽然我们准备不够,可敌人的准备也同样是不够的,特别是美帝国主义准备工作还很不充分。这后一种是党中央的看法。
彭总接着说,如果三、五年以后再打,让我们松口气好不好呢?当然好罗,但是三、五年以后还是要打的。在短短的三、五年间,我们的陆军和空军装备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海军更谈不上,然而敌人则可能装备更多的部队。那时再打就更不容易了,困难就更大了。所以结论就是:迟打不如早打为好。
这次动员大会实际上就是志愿军出国作战的誓师大会。会后,彭总亲自去安东市进行视察。他察觉到鸭绿江大桥一旦被炸毁,志愿军过江的速度就要大大受到限制,以致贻误战机。因而他当机立断,决定志愿军四个军和三个炮兵师全部同时过江,以便战斗打响后使我军处于优势地位。
1950年10月19日晚5点30分,我炮兵一师随第三十八军、第三十九军、第四十军、第四十二军之后,开始通过鸭绿江大桥。为了保密,部队于黄昏时分开始过江,至拂晓即停止,我师按炮二十五团、炮二十六团、炮二十七团、摩托化炮二十八团和摩托化炮三十团的顺序行进,入朝后向德川方向前进。
按规定我们不能暴露任何火光,汽车全部关灯行驶、部队在闪闪的星光下静悄悄地快速行进,没有讲话声和战马暄叫声,安全地躲过了敌机的侦察。第一天的夜行军走的不远,走了40里之后便在一座大山脚下露营下来。全师的人马车炮也完好无损。只是有几名战士途经新义州的一个岔口时因迷失方向而掉了队,但在第二天清晨赶了回来。
第二天夜行军虽然也是40余里路,但要翻越两座海拔千米高的大山。闭灯行车翻山,这对我们是一个考验,尤其对摩托化炮二十八团和三十团,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全师于午后4点30分出发,晚7点30分进入山脚,而后开始翻山。我和张伯苓主任共乘一台吉普车,行至半山坡时,突然敌机飞来,向车的附近发射了几发火箭弹。司机老金一慌,方向盘失去了控制,吉普车带着我们翻了下去。幸运的是吉普车被一棵树拦往,才免于翻进深沟底部。我和张主任急忙从沟中爬了上来,还好,我额头擦破点皮,张主任也安全无恙。如果没有那棵大树,我们恐怕就要粉身碎骨了。
敌机夜袭和翻车事件,给全师上下上了一课,它告诫我们必须加强敌情观念,不能麻痹大意,一定要认真做好伪装,切忌暴露丝毫目标。
战士们刚入朝时,对敌机的袭扰和盲轰乱炸,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恐惧心里,但时间一长便摸到了敌机活动的规律,学会了对付它的办法,变消极防备为积极向敌机进攻。每当敌机飞来时,战士们便选准时机进行射击,它也就不敢肆无忌惮地进行低空投射了。
经过几夜的行军,我师来到了临津江边。江上原有一座永久性的水泥大桥,由于敌机的轰炸,大桥已经破损。我军为了保证部队通过临津江,在江面上架设了一座浮桥,有一个工兵连负责保护,随炸随修,保证了浮桥的畅通。这天夜里,我师开始过江,过浮桥对我们炮兵来说又是一个新课题,师司令部对这次行动进行了精心的组织。要求以炮兵连为单位,每10分钟通过一个连。无论有无敌机袭扰,都必须强行通过。开始过桥时,我和文击师长在桥的南端观察,每连只用8分钟便可全部通过。尽管敌机数次袭扰,全师只用5个小时就顺利地跨过了临津江,这对我师不失时机地参加第一次战役--云山战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过江后我们及时发电向志愿军司令部和特种兵司令部报告,首长们回电表示十分满意,认为我军的大炮在第一次战役中就可以在美帝的头上大展威力了。
我炮兵一师自从离开可爱的祖国进入朝鲜国境以后,连续五六天的跋山涉水,日宿夜行,按照上级的战略部署准时到达了战斗的前线,只等一声令下,便能众炮齐发,狠狠地教训侵略者。激战前的夜晚是那样的寂静,我又不禁哼起《志愿军战歌》。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我师炮二十六团五连政治指导员麻扶摇同志,还是在安东市四道沟训练待命时,他组织战士们写黑板报鼓舞战斗士气。许多战士赋诗吟歌表决心,情绪极为高涨。就在这种气氛下,麻扶摇同志在连队黑板报上写下了这首“出征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战士们的共同心愿。这首诗恰巧被当时来部队采访的文艺界人士发现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赞美这首诗生动感人。后来便由周巍峙同志(著名歌唱家王昆的爱人)谱成曲子,成了举世闻名的《志愿军战歌》。
那时,我们已经“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即将开始的就是“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