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康宁 张檑
近日,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心内二科收治一名49岁女性患者,该患者近1周反复出现头晕,伴面部不适症状。完善颅脑磁共振提示亚急性脑梗死,考虑到患者年龄不大,同时未见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为排除反常性栓塞情况,行右心声学造影,提示卵圆孔未闭。经神经内科会诊后,一致认为脑梗死和反复头晕系卵圆孔未闭引起。完善相关检查后,心内二科张檑手术团队为患者行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术后患者头晕症状明显好转。
一周前,年仅49的常女士,因反复性头晕伴面部不适,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
接诊医生心内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檑为常女士行常规检查,并没发现什么异常。可她反复性头晕,每次持续时间约10秒左右,极为不适,为求病因,应患者需求住院进一步检查。
头颅磁共振+MRA检查提示左侧额叶亚急性期梗死灶,脑内多发小梗死、缺血灶,轻度脑动脉粥样硬化。生化全项检查正常,心脏超声检查正常,行心电图检查也未见异常。
张檑医生表示,从目前检查结果来看,诊断为亚急性脑梗死。但考虑到常女士年龄不大,同时未见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为排除反常性栓塞情况,建议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排除卵圆孔未闭的可能。
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积极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检查结果提示阳性,证实了张檑医师的猜想。
卵圆孔未闭是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大多数人的卵圆孔在出生后1年内自行闭合,若3岁以上幼儿的卵圆孔仍不闭合,会在心脏的房间隔中部形成一个潜在的通道,称为卵圆孔未闭。成人中卵圆孔未闭发生率高达25%,也就是每4个成人就有1个卵圆孔未闭。
为求进一步治疗,张檑医生邀请神经内科专家会诊,经会诊交流后,一致认为脑梗死和反复头晕系卵圆孔未闭引起。目前,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而卵圆孔未闭所引起的脑栓塞是行封堵术的最佳适应症。
该术式为微创手术方式,手术伤口小,疼痛轻,不用全麻。常女士及家人听了张檑医生的介绍后,紧张的心态得到缓解,欣然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前,经影像科完善检查,排除肺动静脉瘘,同时评估卵圆孔未闭的形态,全面完善术前评估、要点、诊疗计划及注意事项。
术中,常规穿刺右侧股静脉,送房间隔穿刺鞘,经卵圆孔未闭处送导丝至左上肺静脉,更换提送系统,送封堵伞行牵拉稳定,超声确认位置良好,释放封堵器,床旁超声评估封堵效果理想。
在介入室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张檑介入团队顺利完成封堵术,手术仅用时不到一小时,一把“小伞”就解决了患者的大问题。
术后常女士头晕症状有效缓解,患者及家属对治疗非常满意,术后第二天便办理了出院。
张檑医生表示,卵圆孔是胎儿时期的生理性通道,一般出生后5-7月闭合,若未闭合,则称为“卵圆孔未闭”,未闭合的卵圆孔会导致心脏未经氧合的静脉血甚至血栓从卵圆孔流至动脉,造成机体供血供氧不足甚至堵塞动脉而引发患者心、脑血管等系列疾病,如头痛、头晕、栓塞等。
神经内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杜红全在此提醒,对于一些年轻的脑梗塞患者,没有其他危险因素,或不明原因脑卒中、偏头痛头晕的患者一定要积极对卵圆孔未闭进行筛查,可及时发现病因并治疗。
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是一种在局麻下进行的微创介入手术,其原理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静脉将一根导管送入右心房,穿过未闭卵圆孔至左心房,释放专用封堵器,进而封闭卵圆孔,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出院早等特点。
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心内二科“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的成功开展,提高了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预防了中风及其他血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了经济负担,为广大房颤患者提供了最佳治疗选择。
目前,心内二科常规开展冠脉造影、冠脉球囊扩张、冠脉支架植入术,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心衰的起搏治疗,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如房缺、室缺、卵圆孔未闭等疾病的介入治疗,24小时守护百姓“心”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