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腰吊带、短款上衣、「超A」短裙、均码58cm腰围的热裤……
这些只有童装大小的成人服饰,正是来自近几年大火的BM辣妹风。
无数女孩以成为「BM Girl」而骄傲——因为只有身材纤细瘦长,才能穿进BM衣服。
它到底为何如此火爆,又是凭借什么,成为引领无数年轻人审美取向的风尚?
近日,美国HBO推出了一部关于服装品牌BM的纪录片《BM地狱和快时尚的畸形崇拜》(Brandy Hellville & the Cult of Fast Fashion),向人们展示了BM品牌所塑造出的服装理念和风格范式是如何影响了女性。
01
BM的全称是Brandy Melville,它是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快消时尚品牌。
虽起源于意大利,但BM的品牌风格却是典型的美国加州少女风格。
2009年,BM在美国开设了第一家零售门店。它的衣服集可爱与性感为一体,包含碎花、格子、卡通等少女元素。
与此同时,BM的价格也相对平民,每件衣服均价在10美元~40美元之间。
性感活泼的风格与较为低廉的价格,让BM「收割」了大批欧美青少年粉丝。这一群体甚至有一个专门名称——BrandyGirls。
在校园里,如果你没有一件BM的衣服或者配饰,说明你不是一个cool girl。为了赶潮流,也为了合群,越来越多女孩穿上BM。
正如片中一个女孩在采访时所说——
我喜欢BM的原因……
可能只是因为其他人都喜欢它。
这个品牌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One Size」,一个尺码。
BM品牌提出了「One Size Fits Most」(适合大多数的均码)的策略。
而这个「One Size」,实际上并非均码,而是小码。
BM的衣服大多是「紧、短、漏」风格,若将它的「均码」与市场上常规服饰进行比照,实际尺寸相当于通常的S码。
显而易见,这并不是适合大多数身材的尺码。
而借助社交媒体,BM更是在美国青少年群体中掀起一股风潮。
在Tik Tok、ins等社交平台上,不少博主纷纷分享自己前往BM购买衣服回家试穿的影像。
这些KOL(网络意见领袖)的社交媒体传播,为BM带来了自来水般源源不断的免费流量。
视频中的女孩大多符合好看、高瘦、金发、白人的特征,这样的popular girls,吸引了更多女孩效仿、复制她们的穿着打扮。
前脚在欧美国家收割了大批青少年粉丝,后脚BM就来到中国,掀起新一轮美式纯欲风的粉丝狂潮。
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流传了一张「BM女孩」的身高体重对照表,据说这才是适合BM服饰的标准身材。
根据这张表中的数据,160cm的身高应该只有86斤,而170cm的身高,体重才刚过百。
无数女孩把「穿进BM」作为自己身材的证明。一件件小码衣服仿佛一个美丽的容器,成为了测量和定义身材好坏的标准度量衡。
02
而在BM女孩之中,也有等级之分。
「BM店员」,便是更高阶的BM女孩。
BM只招聘又瘦又高又漂亮的白人女性,或是具有白人特征的女性。如果能成为BM门店的店员,是对你美貌及身材的更大认可。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BM店员晒出自己在店里打工的日常。
即便是只打上简单的标题如《我在BM上班的一天》,视频轻而易举便会有几十万的浏览量。
而在中国,社交媒体如小红书上,关于BM店员的帖子也不少。
「在BM被问要不要当店员」似乎成了一种殊荣,是值得发社交媒体炫耀的事情,是一种对于自身美貌的认证。
从BM的顾客群体里被选中为BM店员,宛如一场盛大的民间选秀。
而在BM门店,店员没有统一的工装,也没有佩戴工牌,但你一眼就能分辨出她们与普通顾客的区别。
白、瘦、高,加上出众的美貌,不疾不徐穿梭于柜台之间,从从容容整理衣服。
比起店员,她们更像是BM的服装模特,以一种疏离又极具优越感的态度,向那些慕名而来的顾客展示着自己的身材。
但美貌之外,不少店员缺乏基本的工作能力。一些网友甚至辣评——
她们的工作,
似乎就是在店里走来走去。
而这一点,BM的高层也都知情并且认可,甚至某种程度而言,他们就是背后的助推力。这场大型「民间选秀」的主导者和标准制定者,其实就是BM的高层们。
BM带来的容貌焦虑,是无穷无尽的。
你并不会因为穿上小码衣服、成为BM女孩而满足,因为更漂亮的女孩成为了BM店员。
可你也不会因成为BM店员而满足,因为BM店员又被分为三六九等。
在这些甜美可爱、无辜无害的吊带短裙背后,是源源不断的男性凝视。
BM的高层让女孩们发来自己的身体照片,并对这些女孩的容貌与身材打分。
根据不同的评分,她们拿到的是不同的薪资。
为了迎合管理者单一的审美倾向,无数女孩更加严苛地对待自己的身体,通过节食等方式让自己更苗条。
而在身材、容貌之外,BM店员的评价体系也关乎人种。
在金字塔的顶端,是浅色皮肤的红发美女——因为BM的CEO Stephan Marsan就是红色头发。
高挑纤细的金发白人女孩,更多出现在店铺明亮宽敞的空间内。
亚裔血统及其他少数族裔,则被安排在收银机后面。
而西班牙裔或黑人女孩,只会出现在仓库里。
关于种族的区别对待,大家彼此心知肚明,但却好像视而不见。
很明显,在外貌至上主义之外,BM存在更为严重的种族主义歧视问题。
而这种种族主义的歧视不仅仅在于店员,甚至体现在消费者身上。
BM曾关闭一家年收入高达30万美元的畅销门店。仅仅因为,那片区域主要居民是有色人种。BM的CEO认为,这不利于品牌形象。
03
作为快时尚的代表之一,BM又是如何源源不断供应这些年轻女孩们喜欢的衣服呢?
服装创意的来源,很大程度来自抄袭。
一位BM店员在采访中讲述,自己有一天上班时穿了一件自己在别处买来的衬衫。
后来,她在BM柜台上见到了同款衬衫,上面堂而皇之打着BM商标。
BM管理者会把信用卡给他们认为有品位、紧跟潮流的漂亮女孩,让她们去买自己心仪的衣服,然后批量生产成自家产品。
他们甚至会直接购买潮流女孩身上的衣服,以便于更「高效」地抄袭和复制。
这些被光明正大地抄袭、搬用、侵权的商品款式,下一步将来到发展中国家的血汗工厂里进行生产。
商标上标注的所谓「意大利制造」的衣服,实际是通过低廉劳动力剥削,被大批量生产的质量低下的商品。
低廉的价格,堪忧的质量,层出不穷的新产品……这样的快时尚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过度消费、浪费危机和环境污染。
根据相关研究,约40%进入加拿大的服装,最后会被当作废物处理。
而这些被时尚淘汰下来的二手衣服,最终会到达一些非洲国家。
如果非洲国家拒收这些旧衣物,欧美国家会以征税、减少补贴等方式变相威胁。
非洲的土地,俨然已成为快时尚产品的大型垃圾场。
位于非洲西部的加纳没有垃圾填埋场,所以大部分衣服只能以焚烧、排入下水道的传统方式进行处理,最终流入大海。
在这里的土地,哪怕掘地8英尺深,还能挖出这些纤维布料。
片中,混杂着布料残片的大海和土地,触目惊心。
而这些污染,在破坏自然的同时,也在反噬人类。
在纪录片的结尾,商场里色彩明媚的新衣与非洲堆满衣服的肮脏海滩交叉呈现。
在这一切的背后,在快意的消费、身着新衣的喜悦、恣意购买后的随意抛弃之外,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也都与我们有关。
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或许,从认真对待每一件衣服开始。
将时尚看作一种可持续的使用,而非用完即弃的一次性产品,已经能为我们的地球作出一些微薄贡献。
正片观看来扫我
BM地狱和快时尚的
畸形崇拜
(1集 ×91分钟)
Presented by
稻来纪录片实验室
撰文
稻来君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疑问请联络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