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虽现只是一个普通的县级市,但其历史渊源却令人叹为观止。这个被誉为"中国第一教授县"的地方,曾经一度是鄂东地区的政治中心,管辖范围之广,地位之尊,足以令人瞩目。那么,蕲春是如何从一座"地级市"首府沦落为区区一个小县的呢?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厚重历史?让我们一探究竟。
蕲州府崛起
若要追溯蕲春这个小县城的尊荣之源,就要从隋朝时期的蕲春郡说起。到了唐代,蕲州作为一个独立的州府正式问世,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蕲春、浠水、罗田、英山、黄梅、武穴等县市。那时的蕲州可谓是鄂东地区的政治中心,在当时的版图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
传闻蕲州一名,最初缘于当地一位有着神奇异能的农夫。相传这位农夫有一次在田间劳作时,突然发现地里冒出一股清泉,清泉旁还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农夫将这种植物采回家中细细观摩,发现它形状酷似蕲艾,而且阵阵芳香扑鼻而来。农夫心生敬畏,立刻将此事禀报州县官员,官员们见状大惊失色,认为这是上天的祥瑞,于是就将这块土地划为蕲州,并在附近修建了府治建筑。
后来随着朝代更迭,蕲州的版图也在不断扩大和调整。到了宋代,蕲州一度被并入黄州,但在南宋时期它又一次独立出来,州治所迁至今天蕲春县西南的蕲州镇。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期蕲州可谓是鼎盛时期,统辖范围包括今天的蕲春、浠水、罗田、英山、黄梅、武穴六县,可见其辖区之大。
而到了元代,蕲州地位进一步提升,由州改制为路,与州和府具有同等级别。再之后的明朝初年,路又一次改制为府,被正式定名为蕲州府,府治依然设在蕲春县境内。那个时候的蕲州府,可以说是鄂东地区无可争议的政治中心,统管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五县,其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王者之风
蕲州府在明朝时期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在1445年那一年,发生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明成祖朱棣的第六个儿子朱瞻纲被册封为"荆王",并将其王府直接迁至蕲州城内。自此,蕲州府一跃成为鄂东地区的最高统治中心,其地位仅次于京师。
荆王朱瞻纲入主蕲州后,立即下令在城内兴建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王府,气势恢宏,占地万余亩。王府内分为正、庆、延三殿,皆为藻饰精美的建筑,可谓是宫殿式的豪华程度。除此之外,王府中还修建了许多附属建筑,如池沼、花园、书院等,构筑了一方完整的小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王府建成之初,朱瞻纲就命人将附近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堆给夷为平地,以此来扩建宫殿和园林。这一做法受到了不少文人学士的反对,认为损坏了大自然的本来面貌,是一种罪过。但朱瞻纲理直气壮地反驳道:"做皇子却住在这种地方,也太寒酸了些。况且为了朝中大事,小小损坏自然也在所不惜。"足见他对这座宫殿的重视程度。
蕲州王府自建成起,就成为当地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标。每当有重大节日来临,王府都会组织盛大的庆祝活动,场面恢弘热闹非凡。其中最盛大的要数每年农历正月的元宵节,届时王府会在池沼中燃放数千盏彩灯,灿烂夺目,驻跸蕲州的百姓纷纷蜂拥而至,欣赏这盛世景象。
朱瞻纲镇守蕲州达18年之久,其生平大半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他不仅爱民如子,体恤百姓疾苦,而且勤勉政事,使得整个蕲州都焕发出一股生机勃勃的气象。后人常用"王者之风"来形容当年的蕲州府,确实也是名副其实。
不过朱瞻纲的荣华富贵并未持续太久。在1463年,明英宗继位后不久就将朱瞻纲给罢免了王爵,从此蕲州王府也就逐渐没落。不过即使朱瞻纲自身离开了蕲州,这里依旧还有数代王子世袭,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可以说,蕲州在明代长达198年里一直都是享有"王化"的地方,其兴盛程度可想而知。
教授之乡的崭露峥嵘
虽说蕲州府的政治中心地位早已不复存在,但这片土地的另一个传奇则在随后的岁月里悄然兴起。从明清时期开始,蕲春就逐渐成为了一个人才辈出的奇迹之地,陆续涌现出大量杰出的知识分子和学者,为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蕲春能够成为孕育人才的富饶之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底蕴。这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自古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到了明代,佛教在蕲春曾一度呈鼎盛之态,遍地是寺院丛林,高僧云集,营造了一派浓郁的文化氛围。
加之蕲春地处鄂东北部,素有"江汉门户"之称,文化交流十分发达。明代蕲州府长期存在,朝野重臣辐辏往还,更是使得这里成为了吸纳人才的净土。即便在蕲州府被撤销之后,蕲春依旧保留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成了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人文交流外,蕲春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是这里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据史料记载,明代初年,这里就有了举子祠堂,专为读书人提供学习场所。而到了清朝时期,祠堂演变为大型书院,孔子文化在蕲春备受推崇,儒学渗透到方方面面。即便是普通家庭,也无不竭尽全力培养子弟读书求学。这样的社会氛围无疑孕育了更多有为青年,成为蕲春人才不断涌现的根本保证。
蕲州衰落
虽然蕲州府在明代一度风光无限,但这股昔日的荣光也注定就此落幕。随着明朝王朝的覆灭,蕲州府很快就迎来了它的衰落时期。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队攻陷北京,从而宣告了明朝的彻底覆灭。次年,满清入关,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平叛行动。在这股扑天盖地的浪潮下,蕲州自然也难以幸免。
1648年,清军在鄂东地区的攻势已然如火如荼。当年4月,率领清军的多尔衮大将亲自统帅重兵压境,对还滞留在蕲州的明军展开了猛烈攻击。双方在蕲州城下激战数日,明军节节败退,最终只能仓皇撤出蕲州,退守黄州。
这一役在蕲州留下了极其惨烈的战火硝烟。城池被攻破后,清军立即对城内外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洗劫,无论老幼,皆遭殃及。更有甚者,那些昔日供奉在王府里的贵重文物,也被洗劫一空,片甲不留。可以说,蕲州府在这一役中,元气尽失。
随着清军的彻底控制,蕲州府也就失去了昔日的独立地位。1664年,它被正式并入黄州府的版图,从此再也没有自己的辖区,更别提管辖其他县市了。就这样,这座曾经的"地级市"中心,一步步沦落为了单单一个小小的县治所在地。
当然,蕲州衰落的根源还在于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明清易代,等级森严的封建体制被革除,取而代之的是清王朝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这种格局下,地方政权无疑被大大弱化。再加上黄州府自身行政地位的上升,蕲州自然就无可奈何地成了"小渔"
此后几百年间,蕲州的名号也就只存在于地名和文人墨客的吟咏之中了。它的地位被黄州府所完全取代,在鄂东地区也就从此黯然失色,再也无人过问了。
更名蕲春
虽然蕲州府从明清之际就已经沦为不入流的小县城,但它的历史却远未就此画上句号。随着时代的推移,这座小县城也在悄然发生着些许蜕变。
公元1912年,举国动荡,中华民国临危成立。次年,原本的朝廷升挂御书已经成为了过去式,行政区划体制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其中,蕲州县也在这股浪潮中扬帆远航,开启了它新的历史篇章。
1914年3月,原蕲州县被改为蕲州县城关区,这是该地首次"去州"的尝试。不过仅两年后,它就又恢复了蕲州县的老旧名号。之所以如此反复无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权者对行政区划的认知还存在一些困惑和犹豫。
直到1925年,蕲州才真正在名称上彻底"剥去"了它曾经的州牌坊。这一年4月,根据湖北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蕲州县被正式更名为蕲春县,标志着这个地方已经彻底摆脱了"州"的桎梏。
蕲春一名,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其一,因其地处鄂东,春风伺候,气候宜人,所以被赋予"蕲春"之名;其二,源于明朝时期曾有一位姓宋的高僧建造过一处名叫"蕲真"的禅房,从而得名"蕲真之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蕲春是由于这里所产蕲艾而得名的。
无论出自何种由来,蕲春这个名字无疑都是一个含义美好、吉祥如春的地名。对于这座曾经享有万年不衰的盛世之都而言,这个新生命号或许也代表了她在历史长河中将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的期许。
从此之后,蕲春便真真正正成为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它在明清时期曾经的政治中心地位,也就只存在于厚重的史书中了。这座素有"教授县"之称的人文沃土,开启了崭新的发展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