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远在江苏的一名64岁的老人读完邓公的南巡讲话后,似有所感,竟连夜号召全村人跑去贷款,一下举债2400万!接下来,震惊的一幕出现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这些债款,就帮他们赚了1个亿.......
这个疯狂的老人就是吴仁宝,说起他的名字,你可能很陌生,但说起他的头衔,你就会恍然大悟。
他是华西村的村支书。
华西村作为国内第一个上市村,它最初面貌,其实非常的寒酸。可以说,几乎没有一户能吃得饱饭。
吴仁宝上任后,二话不说,就带领全村人挖山填河。用更大的耕种面积,来让村子里慢慢地开始家有余粮。
7年后,果然实现了人人能吃得饱饭的目标。
但田地里刨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吴仁宝很清楚,仓里有米,还得兜里有钱,这样才能过得舒坦。
如何一手抓粮,一手抓钱呢?吴仁宝冥思苦想,最终决定开个五金厂,给村民们发展副业。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在村子里开厂,无疑是冒险的。吴仁宝和村民都没有声张,直到3年后,周边的村子才猛然发现,华西村好像人人都有钱了,个个都喜气洋洋。
他们知道华西村开了厂,但可惜的是,他们没有这么勇敢果决的村干部,只能偷偷地羡慕。
1978年,吴仁宝开的五金厂已经赚了200万,他开始琢磨着下一步要怎么走。
就这个时候,国家开始实行包产到户。这个政策下来,全国的农村都轰动了,但华西村却很淡定。
毕竟有钱了,也不在乎那几亩薄地。吴仁宝当即做了个决定,选30个种田种地的好手,专门耕种华西村的田地。其他的人,都来发展创收。
在吴仁宝看来,包产到户这个政策,包含着商机,因为每家每户都需要购置农作装备,这个时候,他们可以开一家农用工具厂,专门生产农药喷雾器。
有了之前五金厂的200万启动资金,喷雾器工厂很快就建了起来。顺利赶上了第一波红利期,很快就赚了200万。
吴仁宝很会判断风向,也因此,他的每个主意都值钱。
1985年,开了农具厂的吴仁宝并不满足,看着祖国的基础建设迎来了春天,他的心里,慢慢地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开一个铜铝材厂。
这是一个需要技术含量的业务,吴仁宝其实心里有些打鼓。但他知道,错过,远比失败更让人后悔。
他决定破釜沉舟,把厂办了起来。也是因为这份果决,让上海铜厂的厂长非常欣赏,答应了和华西村进行合作。
这是吴仁宝最大的一步棋,他觉得有必要搞个仪式感。于是,他挑了个黄道吉日,带领100个村民来到南京的烈士碑,宣誓要把华西村打造成亿元村。
1988年,这个愿望最终提前实现。而此时,华西村不仅有五金厂、农具厂、铜铝材厂,还有纺织厂、板材厂、塑料厂......与这些厂房相对应的,是华西村慢慢建起来的别墅、豪车,华西村迅速进入了高收入的的时代。
当然,要说华西村的发展创举,除了办厂,就不得不说1992年的一场简单粗暴的全村“投资”。
在通读了无数遍南巡伟人致辞后,吴仁宝终于抽丝剥茧,找到了新的致富之路,那就是借足够多的钱,全部用来买原材料。
一开始,大家都不明所以,出于信任吴仁宝,就盲目地听从了安排。没曾想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国内突然大开基建,一时间供不应求,各种材料价格竟节节高涨。而待价而沽的华西村,完全躺赢,一下赚了一个亿回来。
1999年,华西村上市,在全国,简直风头无两。而这些,都是吴仁宝决策的功劳。
一个基层,带领全村走向致富,这样的奇迹,让人震撼。震撼的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基层干部的意义所在。
好的基层干部,能改变一方水土的气运!真希望国内能出现更多的”吴仁宝“,出现更多的”华西村“!
作者:茉莉
编辑:桢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