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普通话是落后语言?同音字多,歧义多,不够形象生动
为什么说普通话是落后语言?普通话同音词太多 ,表达不清楚,很容易产生歧义,往往要解释一下,是哪个字。
比如,箭和剑,一箭和一剑,这是分不清的。“他死于剑下”,和“他死于箭下”,你能听出来有什么差别吗?离开了语境,就无法理解。但是,不是每一句话都有语境。
还有,减和剪,尤其是“剪掉”和“减掉”,你也有可能听不出来。比如说,“剪掉这张纸,还有几张”和“减掉这张纸,还有几张”,你也不容易分清楚。
还有就是桌脚和桌角,普通话也没法讲清楚。比如,“他撞到桌脚了”和“他撞到桌角了”,你能区分开吗?
此外,食指和十指,也很难区分。比如,“他食指受伤”和“他十指受伤”,一下子也听不出来。
所以,我们在讲这些词汇的时候,往往要顺带解释一下。
但是,这些词汇在很多方言中是有区别的。
粤语有6个声调,比普通话多4个,同音字很少,比普通话少很多。
不过,普通话虽然落后,但确实简单,很容易普及。我们大力推广普通话,目的就是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这一点,普通话不辱使命。
但是,很多词汇用普通话是没法表达的,必须用方言,这就是方言的魅力。
再一个就是读格律诗,用普通话读起来非常别扭。如果用湘语、粤语、闽南语等方言,感觉就好多了,琅琅上口。比如《早发白帝城》,用粤语读起来的感觉就特别好。尤其是有入声字的格律诗,如果入声字变成了普通话的阴平或阳平,就会感觉很别扭。读古诗,我一般用安化方言,除非是读给别人听。
有些说法,在方言中是很形象的。比如,普通话说张冠李戴,我们湖南安化方言就说“牛卵伸到马胯里”。粗是粗了点,但很形象,比张冠李戴更容易理解。
还有就是,牵强附会,东拉西扯,我们安化叫“麻山里扯到豆山里”。想一想,麻和豆完全不相关,怎么能扯一起呢?
搞错了对象,或找错了人,我们安化话叫“担水找错了码头”。比如,你跟老婆置气,却冲着孩子发脾气,孩子说:“你担水找错了码头!有本事你找我妈去!”
说一个人很忙,安化方言有“前脚打后脚”的说法。还有一个更形象的,叫“屙尿都不得卵干”,这个很有点粗鄙。
说一个急急忙忙,则用“雷急火急”。试想一下,还有比雷和火更急的吗?
在我印象中,安化方言没有邻居这个词汇,而是说上屋下屋。湖南安化多丘陵,邻居之间的房子往往也不在一个水平面上,于是以上屋下屋指代邻里。比如某人说:“这个人我认得,跟我上屋下屋。”
如果将不同年代的两个人拿出来对比,普通话叫“关公战秦琼”,我们安化叫“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
比如,笃定地说今天不会下雨,用普通话怎么说?无非就是今天铁定一定肯定不会下雨之类的,而安化方言则是“担水上天都冇得雨落”,是不是更生动,更笃定?
方言虽然粗浅,但确实很有意思,保留了很多古文化,古民俗,以及古音古字,值得我们去发现,去传承。
(2024年6月3日于武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