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鬼吹灯》是天下霸唱所著的一部盗墓小说,引发了“鬼吹灯”热潮。
在《龙岭迷窟》的章节中,陈教授将数字841设为箱子密码,屡次提及公元前841年。
熟知我国历史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在权威的历史文献中,对于夏朝和商朝之间的时间分界,似乎存在一个突然的断裂:商朝戛然而止,紧接着的是东周的开始。
关于夏商时代确切的起止时间终究未能形成共识,留下难以破解的历史谜团。
至公元前841年,也就是西周共和元年,这是一个被广泛认同且有纪年的节点。
那么这个特殊的年份到底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使得它在《鬼吹灯》中被设为关键线索?
01
在西方公元纪年法之前,我们用帝王的更换和年号来记事,然而这种方式易生错杂,不如公元纪年来得明晰。
以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例,她在位的二十一年中,因政治考量频繁更改年号,这让很多历史学者对其实际年龄产生了困惑,关于她的终年,是78岁还是82岁,至今尚无定论。
人们通常需要一个明确的时空框架,以把握过去发生的各种事件。
而在公元纪年的帮助下,史学家们能够更加便捷地研究历史,轻松理清各个事件的先后顺序。
纪年的方式百花齐放,主要涵盖了四大体系:公元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与干支纪年。
我们日常所用的,是源自西方的公元纪年,以其为基准,如今是2024年,倘若转换为干支纪年,则为甲辰年。
它让咱们可以清晰地洞察历史,了解每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里所发生的故事,那么你知道中国纪年的起点在哪一年吗?
正是公元前841年,这个年份标志着我国纪年的开端。
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便开始有准确的纪年记录,使得后人能够理清历史。
02
关于华夏历史的年代,存在一些学术上的推断和界定。
一般认为夏朝兴衰的时期跨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8世纪,紧接着商朝则主宰了接下来的数百年,从公元前18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1世纪。
这些年代划分似乎泾渭分明,但事实上对于夏朝和商朝的精确存续时间,史学家们一直在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目前对这两大朝代年代的划分只能是大致的范围,上个世纪末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力图弥补这一不足。
也许许多朋友们会心生疑虑,既然是切实曾繁衍生息的王朝,为何存在时间会变得模糊不确定呢?
实际上从历史分期学的理论来看,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岁月,至今仍旧难以确切地划定具体的年代,因而才有了这类界定的模式。
直到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共和元年才在历史记载中得到了明确的年代,从而成为史学界共识的纪年起点。
03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841年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周厉王坐在王位上。
由于周厉王的性格孤僻,行事方式粗暴,他不仅禁止了公众言论自由,还对那些批评他的人采取了强硬的镇压手段,这导致了人民的起义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
世人皆知,公元前841年标志着史册上闻名的“共和元年”,彼时的共和理念与近代共和所指大相径庭。
在那时“共和”乃一新术语,意指统治权非掌握于国王之手,而是由一批贤能之士联手治理国家。
“共和”制度自是比周厉王独断专行的统治更为高明,这一点毋庸置疑。
陈教授曾屡次提及公元前841这个特殊的年份,至于为何这一年意义重大,我们需要追溯到厉王之前的时代,他的父亲周夷王的时代。
夷王乃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是王权却为周孝王所继承。
遵循周朝的礼乐制度,“子承父位”被视为理所当然。
当周夷王在群臣和诸侯的簇拥下复位时,引发了诸侯的强烈反感,他们不再盲从天子的命令,与天子相抗衡。
这一局面导致天子权威衰微,诸侯势力壮大,国家陷入分裂和动荡。
为此周厉王颁布了一项名为“山泽充公”的政策,该政策将王国内的所有山水资源纳入朝廷的管辖和税收范围,明显地加强了王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并极大地充实了国库。
04
这一政策的实施可谓石破天惊,激起了无数波澜。
的确为国库注入了新的财源,同时也增强了对诸侯的管控,但此举也动了诸侯的奶酪,直抵其核心利益。
在西周“井田制”构成了土地分配的骨架。
所谓的“井田”,即把大规模的农田切分为九块,依照“井”字的样式摆列,中心的那块田地由众人一同耕种,产量悉数交给国家,是为“公田”;环绕周围的八片田地则为个人所有,耕者可保有其收获。
对私田的拥有者来说,他们平日里必须向分封者缴纳劳役,战时则需履行兵役的责任。
天子位居土地所有权的金字塔顶,有权向任何诸侯或民众收取赋税,并保留着收回任何一片土地的权威。
在西周王朝,周天子有两种主要的税收来源,一是百姓的农田产出,二是自诸侯处征收的贡品。
周夷王借助诸侯之力登上王位后,皇权的威望逐渐衰减,自此时起渐渐出现诸侯不再如期纳贡和参与朝觐的现象。
与此同时私田的开拓日益频繁,这对西周的礼仪制度和被称为“井田制”的土地系统构成了威胁。
民众对于湖泊、山林的开发活动也日益活跃,这直接影响了周天子的收入,极大地削弱了他的经济基础,为日后的“国人暴动”埋下了导火索。
所以诸侯开始联合反抗,对威权发起挑战,终于在公元前842年,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
05
周朝统治危机之际,周厉王抛弃京城仓皇出走王权失落,一个问题也浮现出来:哪个君主将登上天下共主的宝座?
在周室典章的规矩下,正妻的长子本该无可争议地承袭,当时有三条道路摆在众人面前。
第一个是让周厉王复位,但是这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
第二个则是扶持储君姬静,尽管他身处镐京,体内流着厉王的血,可是人们却无法确定他是否会步入他父亲的后尘。
更何况这位太子的道德操行尚未得到众人的广泛认同,若是他日后心怀怨恨,图谋报复,那么天下百姓恐怕又要遭受灾难。
但是周朝的城池布局甚为独特,内城与外城划分了“国人”和“野人”,换言之是“鄙人”,根本没有合适的人选,
好在后来周宣王登上了王位,因其年幼需依靠召公与周公给予辅佐,该年也因此被冠以“共和元年”之名。
06
为何公元前841年对中国历史具有非凡的意义?
原因在于自此以后,中国的历史跨入了“可证实的具体年份”的新纪元,亦即是详细的编年史阶段。
在此之前,尽管不乏历史的文字记载与考古发现,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记录方式。
这一转变也成为中国历史纪年史上的分水岭。
自公元前841年以降,历代君主的继位与逝世都有了确凿的历史记载,我国历史从此拥有了一种秩序井然的公元纪年方式。
但更为关键的是,这一时期更是因为其精确的纪年体系,才让这一年份成为度量历史长河的明显标志。
我们知道在周朝之前涌现了繁荣的商朝,商朝前有着古老的夏朝,甚至在《竹书纪年》中还能寻得虞朝的踪迹,若进一步追溯,则有三皇五帝的传奇。
这个历史时刻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正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从共和元年起,中华大地上的众多历史篇章,都被赋予了准确的时刻标记。
而能够确定这些时刻标记的最权威资料,便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参考来源:
成都科协 - 公元前841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为何《鬼吹灯》中会反复提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