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地热前沿|中深层地埋管管群换热性能研究及优化布置方案

0
分享至

摘要:

在中深层地热地埋管(DBHE)供热技术应用中,主要使用多个地埋管构成管群为建筑供暖。为了研究中深层同轴地埋管管群换热性能,本文基于西安市西咸新区典型地质分布,构建了中深层同轴地埋管管群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间距、不同分布下各地埋管换热器间热交互作用以及长期取热期水温衰减规律。结果表明,多井集群供暖过程中周围岩土所形成的“冷堆积”现象是导致地埋管集群供暖能力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当地埋管间距从5m增至25m,平均出口水温和取热功率分别提升3.86%和11.5%;在西咸新区典型地质条件分布下,地埋管间间距应保持在15m以上;本文提出的四种管群分布中,地埋管呈直线分布时各地埋管出口水温和取热功率衰减最小,其中心地埋管出口水温仅衰减5.74%。在工程设计中,中深层地埋管管群应尽可能直线排布,避免重叠排布。

作者|陈宏飞 杨富鑫 谭厚章 曹静宇 吴盛源

原题|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管群换热性能模拟和布置优化

来源|化工进展

小编|AInsightify

我国正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力争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但冬季城市集中供暖高度依赖于煤炭资源,造成严重大气污染和巨量CO2排放 [1] 。因此,城市冬季采暖引入可再生能源对于优化供热结构及节能减排至关重要。中深层地热能是指储存在地下2000~3000m区域岩土体的热量,具有温度高、稳定性好和占地面积小等优点 [2] ,目前得到供暖行业广泛关注。1994年,Rybach等 [3] 在浅层地埋管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中深层钻孔换热技术。随着中国清洁供暖需求的快速上升,中深层地热的开发和利用近十年来快速发展,先后在陕西、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建有大规模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 [4,5] 。

中深层地热地埋管是提取中深层地热的核心换热设备。目前,大量的研究仍集中于单个地埋管的换热性能。传统的浅层地埋管解析模型,如无限线源法(IFLS) [6,7] 、有限线源法(FLS) [8,9,10] 和有限圆柱源法(FCS) [11] ,计算时忽略岩土的地温梯度,这些解析模型直接运用于深层地埋管时,计算误差较大。一些新的数值模型和解析模型得到发展,如Henrik等 [12] 、Song等 [13] 、Fang等 [14] 和Wang等 [15] 引入了自主编程来建立二维传导和对流分析模型。Kang等 [16] 、Hu等 [17] 、Huang等 [18] 和Li等 [19] 使用商业模拟软件(如FEFLOW、COMSOL Multiphysics、Open Geo Sys和ANSYS Fluent)开发了三维数值模型,并研究了DBHE的传热性能。此外,研究表明,单个中深层同轴地埋管换热性能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逐渐衰减,Li等 [20] 研究表明,在超长时间(50年)内,同轴地埋管取热功率衰减了14.43%。Cai等 [21] 研究了西安典型地质分布下的中深层同轴地埋管在连续10年运行的出口水温衰减规律,衰减幅度仅为3.57%。

由于单个中深层地热地埋管所能提供的热量有限,对于地热条件较好的地埋管,其取热功率约为300~600k W,大规模建筑群供暖必须使用多个地埋管换热以提供足够的热量。因此,管群间各个深地埋管换热器间热交互作用,以及管群周围岩土热量迁移性质亟需研究。迄今为止,仅有少数学者针对中深层地埋管管群开展研究。

Zhang等 [22] 开发了一种中深层地埋管群内传热降维解析算法,并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对由两个钻孔组成的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管群系统开展研究,分析了间距、地热流量、外观尺寸等因素对管群系统的取热能力衰减影响。相对于三维数值模型,这种二维解析模型计算速度较快,但是无法实现复杂管群三维排列计算,且由于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撑,模型的准确性仍需进一步研究。Cai等 [23] 测量了西安市某项目中5口井管群中的地质、地温、出口水温和流量等数据,基于此建立了管群数值模型,评估了管群下各地埋管与单个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一年运行中,管群中各个地埋管之间的热干扰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而在长期运行下,管群换热性能在长期内比单个地埋管最高衰减12.25%。这主要是地埋管之间的热干扰导致的。Cai等 [24] 利用Open Geo Sys软件构建了五个深2500m地埋管管群数值模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岩土热导率下,不同排列方式地埋管管群换热性能。结果表明,地埋管换热器之间的距离应设置在15m以上,且单线排列能显著提高管群的长期运行稳定性。Chen等 [25] 研究了两个深度为2500m的土壤多孔介质传热特性和地下热环境随着开采过程的变化。分析了不同管间间距下同轴地埋管换热器出口水温及不同采暖期地下温度场。研究发现,两地埋管间的相互热影响与地埋管间距有关;地下温度场变化在采暖初期速度较快,随时间推移逐渐减缓。

本文基于西安市西咸新区典型地质分布,使用数值模拟软件ANSYS开发并求解中深层同轴地埋管管群换热模型,选取了西咸新区中深层地热地埋管某供暖项目中三口井的长期运行数据作为模型的验证数据,并对不同间距、不同排布下各地埋管间热交互作用以及长期取热期水温衰减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为中深层地埋管管群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01

计算模型和数值方法

1.1 几何模型

首先开展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单管研究,并在单管基础上建立管群模型,分析不同数量和不同排列组合对换热的影响规律。单个中深层地热地埋管换热器模型如图1所示。循环水由输送泵加压后从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环腔区域流入,沿途不断吸收地下岩层热量,高温热水从套管底回流至内管,经由内管流出进入热泵。


图1 单个中深层地热地埋管模型示意图

同轴地埋管深度为2500m,其外管为石油J55特种钢管(Φ177.8mm×9.19mm),内管为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管(Φ110mm×10mm),地埋管外为钻井后填充的水泥砂浆(厚度为40mm)作为固井材料,最外侧均为岩土。本文通过收集西咸新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钻井信息(经度:E108°39'27″,纬度:N34°15'21″),分析确定该区域深度为2500m的岩层结构。其岩土分布如表1所示。钻井岩性描述信息收集整理时,含有夹层和少量岩土的岩性忽略不计。在同一厚度层中有两种以上岩性的,取平均值。结合岩土岩性和相关文献 [26] 中西安地区几种常见岩性热物性,得到该钻井3种岩土自上而下分布。根据不同深度泥岩热物性参数不同,将灰绿色泥岩分为Ⅰ型与Ⅱ型。地埋管及岩土材料物性参数如表2所示。


表1 创新港区域钻井岩性信息


表2 模型中各材料热物性参数

1.2 控制方程

中深层地热地埋管耦合岩土模型的换热过程包括管内流体与管壁的对流换热、地埋管与回填材料和围岩土之间的导热。其流动和传热过程由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描述,见式(1)~式(3)。本文将数值模型导入ANSYS Fluent开展计算。




式中,ρ为流体密度,kg/m3;t为时间,s;ux、uy、uz为不同方向上的速度分量,m/s;p为作用于流体上的压强,Pa;τxx、τyy、τzz为由于分子黏性作用所产生的作用于微元体表面的黏性应力的分量;fx、fy、fz为三个方向上的单位质量力;Fx、Fy、Fz为三个方向上的其他动量源项;T为温度,K;k为传热系数,W/(m·K);cp为流体比热容,J/(kg·K);ST为黏性耗散项,W。

1.3 数值模型

本模型计算域主要由地埋管本体及外围岩土固体域和套管内循环水的流体域组成,采用ICEM软件选用正六面体结构化网格对两个区域进行划分;考虑到管间循环水流动区域较小,对流体域进行了适当的网格加密。此外,由于本文中不同间距、不同排布方式的计算数值离散模型是单管模型的排列组合,其单个同轴地埋管数值模型如图2所示。

1.4 模型假设与计算设置

本文建立的全尺寸三维数值模型数值计算量大,且真实地下环境和其他条件复杂,在开展数值计算前,有必要进行一些假设。


图2 同轴套管网格划分

(1)岩土在整个模型的径向上均匀分布,并且忽略地下水渗流和地质破碎现象;

(2)忽略地面与大气之间的对流传热,将其视为绝热表面;

(3)数值模型边缘处于恒温状态,壁面温度设置为恒定值;

(4)计算开始时,整个数值模型内所有实体(地埋管内流体、回填材料和地埋管内外管)的温度与相同深度的岩土温度相同;

(5)岩土和地埋管材料的热物性参数均不随温度变化。

将模型导入ANSYS 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使用分离式求解器求解,计算模型选用Realizable k-ε模型 [4] ,采用壁面函数法,压力速度耦合选用SIMPLEC算法,模型中的对流差分格式选用二阶迎风格式。边界条件设置中,“Turbulence Specification Method”设置为“Intensity and Hydraulic Diameter”,几何模型上表面设置为“Heat flux”型界面;内管内壁面、外壁面和外管内壁面均设置为“Couple”型界面;岩土外壁面设置为绝热界面。

1.5 模型验证

如图3所示,研究项目中能源站各地埋管口安装有集成了水管式温度传感器的热量表,该温度传感器量程为-30~+130℃,信号为LG-Ni 1000,保护套管长度100mm,用于监测地埋管进出水温度和流量。

本文现场选取了西安市西咸新区某大型供暖项目3号能源站中三口井(编号分别为#12、#13和#14)在2021年1月18日上午10:00至2月10日7:45的实时运行流量、进口水温和出口水温数据。这三口井的几何尺寸与本文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完全相同,井间距为15m,呈直线分布。使用与实测数据相同的进口流量和进口水温作为计算输入数据,对比计算出口水温与实际出口水温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计算过程中2号站#12井的实时进口流量如图4所示,计算出口水温值和实际值之间的比较,如图5所示。


图3 热量表安装示意图


图4 2号站#12流量变化图

在管群布置中,各个地埋管的进口管和出口管均连接在站房母管上,来自用户的回水经由母管分配至各地埋管中,而母管中循环水流量、温度保持稳定,这导致各地埋管的进口流量和出口水温高度一致。此外,由于相同区域内地下地质分布、热环境相同,且各地埋管结构尺寸完全一致,因此地埋管出口温度也相似。

经过计算,#12、#13和#14三个同轴地埋管长期出口水温的实测数据与计算数据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34%、1.62%和2.01%。因此,在长期计算条件下,模型计算数据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本文所构建的全尺寸同轴中深层地埋管管群数值模型可靠,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图5 三个中深层同轴地埋管计算和实际出口水温对比

0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间距下管群换热效果

为了研究不同管间距下各地埋管换热器之间的热交互作用以及长期运行性能,本文建立了由三个中深层地埋管组成管群的数值模型,如图6所示,管间距分别为5m、10m、15m、20m、25m;三个地埋管自X轴正方向分别编为#1、#2和#3。本文设定北方常见采暖季为4个月,一年中其余8个月为非采暖季。在采暖季,地埋管不断提取地下热量并通过热泵和输配系统提供用户使用;而在非采暖季,则停止运行,地下岩土进入热恢复期。模拟过程中,采暖季进水温度和流量分别为16℃和25t/h。


图6 5m间距下地埋管换热器直线分布网格

2.1.1 管群长期运行出口水温变化

由于管群中#1与#3处于对称分布,其换热情况相同,在管群中,只分析其中两口井(#1与#2)的温度变化。不同间距下十年运行过程中,#1与#2在采暖季期间平均出口水温变化如表3所示。深2000m处5m与15m间距第一年取热后温度场如图7所示。


表3 不同间距下地埋管换热器各年取暖季平均出口水温

长期连续运行下,地埋管间距越小,其取暖季平均出口水温衰减越大。5m间距下,#1与#2十年内衰减温度可达1.41℃和1.51℃,衰减率分别为5.59%和6.05%,而25m间距下#1与#2十年内衰减率仅为2.93%和3.67%。这是因为地埋管间距越近,地埋管之间的岩土受到各个热干扰越强烈,导致岩土温度下降无法及时恢复热量。由图7可知,相对于15m间距下温度场,5m间距下各地埋管间的岩土在第一年等温线已相互联结,中间岩土区域出现较强程度的热干扰。


图7 深2000m截面处第一年取热后温度云图

不同间距下十年内采暖季地埋管(#1)平均出口水温和取热功率变化如图8所示,地埋管平均出口水温与取热功率随着地埋管间距增大而增大。当间距从5m增至25m,平均出口水温从24.12℃升至25.05℃,换热功率从237.02k W升至264.28k W,升幅分别为3.86%和11.50%。同时,当间距小于15m,出口水温与取热功率随间距变化相对较大,以平均出口水温为例,从5m到10m,升幅为2.3%,而从15m到20m,升幅仅为0.39%。


图8 不同间距下十年内地埋管取热性能变化

2.1.2 岩土温度变化特性

根据上述分析,间距小于15m时,各地埋管的热干扰更为明显,而周围岩土作为地埋管热量直接来源,其温度特性对地埋管出口水温有着重要影响。以地埋管间距15m的三管群为例,深度为2000m截面岩土的第二年采暖前温度和第十年采暖后温度以及径向处温度变化如图9所示。可以看出,模型中心处温度不断下降,其中心点温度由66.52℃下降至59.42℃,衰减了7.10℃。这是由于地埋管换热器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取热量大于热恢复量,地埋管周围岩土无法得到足够的热补充,其温度持续下降。

不同间距下各年取热前后岩土区域平均温度十年内变化如图10所示。不同间距下岩土平均温度逐渐波动下降,在非采暖季,岩土温度有所回升,但始终无法恢复到上一年取热前温度。岩土初始平均温度均为45.51℃,到第十年取热季结束时,5m、10m、15m、20m和25m间距下岩土平均温度分别为42.69℃、42.8℃、43.01℃、43.21℃和43.38℃,衰减率分别为6.20%、5.95%、5.49%、5.05%和4.68%。当地埋换热器间距为5m时,其衰减率最大,这是由于地埋管距离越近,其地埋管中心岩土的热量被多个地埋管同时吸热而丧失的热量越多,且在热恢复过程中,远处高温岩土的热流难以进入中心,因此在下一采暖周期中所能提供的热量越少。

综上所述,相对于单个地埋管,多个地埋管间存在明显的热干扰,且这种热干扰在持续的取热和热恢复过程中逐渐发展为中心岩土的“冷堆积”现象,即地埋管周围岩土无法得到及时的热恢复,温度逐渐下降,地埋管取热热源供应不足,最终导致采暖季平均出口水温的下降。同时,管间距越小,“冷堆积”现象越严重,其管群中各地埋管出口水温衰减越大。从换热角度分析,地埋管间间距应保持在15m以上,在有条件的区域,可进一步扩大间距以避免地下地埋管间热干扰。但间距的扩大带来管道敷设、站房建设、水泵功耗等经济性问题。因此,工程实际应用中地埋管间距的选取应充分考虑地热场条件、建设成本等因素。

2.2 不同布置类型下管群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上布置地埋管成为中深层地埋管管群工程应用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考虑到目前工程中均使用单排管布置,为了研究不同布置方式对中深层同轴地埋管管群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大小,从而得到管群布置方式的优化建议,本文建立了由五个中深层地埋管组成管群的全尺寸数值模型,管深均为2500m。布置类型形状按以下四种方式:十字型、圆型、折线型和直线型。相邻地埋管间距均为15m,其数值模型如图11所示。模拟过程中,采暖季进水温度和流量分别为16℃和25t/h。


图9 15m间距下深2000m处岩土温度变化


图1 0 岩土十年运行期间平均温度变化

2.2.1 十字型布置计算结果

十字型布置下,深2000m截面处岩土的第一年、第四年、第七年以及第十年取热后温度云图和各井在取暖季期间平均出口水温变化如图12所示。由图12可知,由于呈现十字交叉分布,管群中#2周围岩土温度下降剧烈。在十年连续运行后,#2与其他各地埋管换热器取暖季平均出口水温分别衰减2.22℃和1.65℃,衰减率分别为8.66%和6.48%。

2.2.2 圆型布置计算结果

圆型布置下,深2000m截面处岩土的第一年、第四年、第七年以及第十年取热后温度云图和各井在取暖季期间平均出口水温变化如图13所示。由图13可知,各地埋管间的温度干扰边界随着运行时间不断扩大,且逐渐相互联结,整体热干扰边界进一步向外围岩土扩散。由于呈圆形分布,其管群内部岩土温度不断下降。在十年连续运行后,5个地埋管换热器取暖季平均出口水温均衰减1.75℃,衰减率为6.83%。

2.2.3 折线型布置计算结果

折线型布置下,深2000m截面处岩土的第一年、第四年、第七年以及第十年取热后温度云图和各井在取暖季期间平均出口水温变化如图14所示。

在十年连续运行后,#1和#5、#2和#4以及#3的温度分别衰减1.33℃、1.69℃、1.83℃,衰减率分别为5.19%、6.60%、7.14%。其中#3处于管群中间,受到来自四个地埋管的热干扰。热恢复时,周围岩土向其输入的热量最少,其水温衰减最多。


图1 1 不同布置类型地埋管换热器网格


图1 2 十字型布置计算结果

2.2.4 直线型布置计算结果

直线型布置下,深2000m截面处岩土的第一年、第四年、第七年以及第十年取热后温度云图和各井在取暖季期间平均出口水温变化如图15所示。

由图15可以看出,在直线分布下,管群中越靠近中间的地埋管,其温度衰减的幅度越大。在十年连续运行后,#1和#5、#2和#4以及#3相对于第一年取暖季平均出口水温分别衰减1.05℃、1.4℃和1.47℃,衰减率分别为4.09%、5.46%和5.74%。


图1 3 圆型布置计算结果

2.2.5 各布置类型结果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布置类型下管群中各地埋管换热器长期运行出口水温数据,可以发现,在同样间距15m条件下,中深层同轴地埋管管群在直线型布置下,各地埋管长期取热能力衰减最小。这是因为在直线型布置下,地埋管换热器只受到两个方向的地埋管热干扰,这使得管群附近岩土的冷堆积现象较轻,周围有更大的岩土空间供中深层地埋管取热。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应尽可能避免中深层套管井重叠排布,并使得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按照直线排布。

03

结论

本文基于西安市西咸新区典型地质分布构建了中深层同轴地埋管管群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间距、不同排列方式下各地埋管间热交互作用以及长期取热期水温衰减规律。

(1)本文建立的管群数值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通过与西安某大型供暖项目中三个地埋管构成的管群实际运行数据对比,计算的平均出口水温与实际出口水温相对误差均在2%左右。

(2)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管群在运行期间,岩土内部出现“冷堆积”现象,导致地埋管换热性能的下降;地埋管的平均出口水温与取热功率随着地埋管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当间距从5m增至25m,平均出口水温和取热功率分别提升3.86%和11.5%,工程中排列地埋管时应使间距不小于15m以避免各管间热干扰。

(3)在四种地埋管管群的分布下,直线分布下地埋管出口水温和取热功率衰减最小,圆型布置中各地埋管出口水温与取热功率衰减最大。在工程设计中尽可能避免中深层地埋管重叠排布,并使地埋管换热器按照直线排布。


图1 4 折线型计算结果


图1 5 直线型计算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参考资料:

[1]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1-城镇住宅专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Tsinghua University.Annual development research report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2021(special topics of urban housing)[M].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Building Press, 2021.

[2] 王贵玲,杨轩,马凌,等.地热能供热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华电技术, 2021, 43(11):15-24.WANG Guiling, YANG Xuan, MA Ling, et al. Status quo and prospects of geothermal energy in heat supply[J]. Huadian Technology,2021, 43(11):15-24.

[3] RYBACH L, PFISTER M. Temperature predictions and predictive temperatures in deep tunnels[J].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1994, 27(2):77-88.

[4] 刘俊,蔡皖龙,王沣浩,等.深层地源热泵系统实验研究及管井结构优化[J].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9, 40(9):2143-2150.LIU Jun, CAI Wanlong, WANG Fenghao,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deep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and optimization of tube-well structure[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2019, 40(9):2143-2150.

[5] WANG Zhihua, WANG Fenghao, LIU Jun, et al. Field test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al design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f a deep borehole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7, 153:603-615.

[6] CHEN Shuang, WITTE Francesco, KOLDITZ Olaf, et al. Shifted thermal extraction rates in large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array:A numerical experiment[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20, 167:114750.

[7] TANG Fujiao, NOWAMOOZ Hossein, WANG Dawei, et al. A simplified approach to predicting the heat extraction rate of borehole heat exchangers from parametric analysis[J]. Geothermics, 2022, 101:102358.

[8] ZENG H Y, DIAO N R, FANG Z H. A finite line-source model for boreholes in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s[J]. Heat Transfer-Asian Research, 2002, 31(7):558-567.

[9] NALDI Claudia, ZANCHINI Enzo. Effects of the total borehole length and of the heat pump invert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ground-coupled heat pump system[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8, 128:306-319.

[10] CIMMINO Massimo, BERNIER Michel, ADAMS François. A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determination of g-functions using the finite line source[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3, 51(1/2):401-412.

[11] BANDOS Tatyana V, CAMPOS-CELADORÁlvaro, LÓPEZGONZÁLEZ Luis M, et al. Finite cylinder-source model for energy pile heat exchangers:Effects of thermal storage and vertical temperature variations[J]. Energy, 2014, 78:639-648.

[12] HOLMBERG Henrik, ACUNA Jose, NASS Erling, et al. Thermal evaluation of coaxial deep borehole heat exchangers[J]. Renewable Energy, 2016, 97:65-76.

[13] SONG Xianzhi, WANG Gaosheng, SHI Yu,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of heat extraction performance of a deep coaxial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geothermal system[J]. Energy, 2018, 164:1298-1310.

[14] FANG Liang, DIAO Nairen, SHAO Zhukun, et al. A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numerical model for heat transfer simulation of deep borehole heat exchanger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8, 167:79-88.

[15] WANG Changlong, LU Yuehong, CHEN Lewen, et al. A semianalytical model for heat transfer in coaxial borehole heat exchangers[J]. Geothermics, 2021, 89:101952.

[16] KANG Wenkai, FENG Liubing, YANG Feifan, et al. Sim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using middle-deep coaxial borehole heat exchangers by FEFLOW[J].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0, 8(4):315-327.

[17] HU Xincheng, BANKS Jonathan, WU Linping, et al. Numerical modeling of a coaxial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to exploit geothermal energy from abandoned petroleum wells in Hinton, Alberta[J].Renewable Energy, 2020, 148:1110-1123.

[18] HUANG Yibin, ZHANG Yanjun, XIE Yangyang, et al. Field test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deep coaxial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based on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temperature sensor[J]. Energy, 2020, 210:118643.

[19] LI Chao, GUAN Yanling, WANG Xing,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deepburied U-bend pipe to supply heat in buildings with geothermal energy[J]. Energy, 2018, 142:689-701.

[20] LI Ji, XU Wei, LI Jianfeng, et al. Heat extraction model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axial deep borehole heat exchanger[J]. Renewable Energy, 2021, 169:738-751.

[21] CAI Wanlong, WANG Fenghao, LIU Jun,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ility of deep borehole heat exchangers coupled with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s[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9, 149:975-986.

[22] ZHANG Fangfang, YU Mingzhi, SØRENSEN Bjørn R, et al. Heat extraction capacity and its attenuation of deep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array[J]. Energy, 2022, 254:124430.

[23] CAI Wanlong, WANG Fenghao, CHEN Shuang, et al. Analysis of heat extraction performance and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for multiple deep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array:A project-based study[J]. Applied Energy, 2021, 289:116590.

[24] CAI Wanlong, WANG Fenghao, CHEN Chaofan, et al. Long-ter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deep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array under different soil thermal properties and system layouts[J]. Energy, 2022,241:122937.

[25] CHEN Feilong, BAI Yuji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 of deep multiborehole under different geothermal recovery period[J]. Energy Reports, 2023, 9:92-98.

[26] 张道,曹琦.浅论陕西省水文地质构造及其适合的地源热泵形式[J].制冷与空调, 2010, 10(2):14-17, 6.ZHANG Dao, CAO Qi. Discussion of hydrogeological structures of Shanxi Province and the applicable forms of GSHP[J]. Refriger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2010, 10(2):14-17, 6.

本文来源:新能源多能互补前沿

东合南是装配式钢结构基坑支护技术专家,

该技术适用于三层以内地下室开挖(15米挖深),

具有高安全工期短(节约工期30%以上)、

造价低(节省造价10%以上)、循环使用等优势。

百度搜索东合南(www.geoseu.cn)看更多案例。

欢迎拨打技术咨询免费热线:400878664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杰伦-格林与大17岁的女友逛街还推着刚满月的小女儿

杰伦-格林与大17岁的女友逛街还推着刚满月的小女儿

直播吧
2024-06-16 10:08:23
莫伊塞斯重回中超!100万欧!签约1年!新东家不是山东泰山

莫伊塞斯重回中超!100万欧!签约1年!新东家不是山东泰山

建哥说体育
2024-06-17 07:13:32
郭晋安深圳坐地铁,不顾形象当众录视频、跳舞,将成上市公司高管

郭晋安深圳坐地铁,不顾形象当众录视频、跳舞,将成上市公司高管

西瓜爱娱娱
2024-06-16 15:56:09
当女人羞羞时,“咪咪”会发生什么变化?全看男人怎么操作

当女人羞羞时,“咪咪”会发生什么变化?全看男人怎么操作

水白头
2024-06-16 00:30:02
难怪有人对父母感到心寒!看了网友的分享,心酸得想大哭一场

难怪有人对父母感到心寒!看了网友的分享,心酸得想大哭一场

镜头时光
2024-06-11 00:54:32
4连胜!中国女排3-0波兰,袁心玥砍16分 李盈莹13分 总决赛见

4连胜!中国女排3-0波兰,袁心玥砍16分 李盈莹13分 总决赛见

体育哲人
2024-06-16 21:58:53
年过半百的王菲更美了,穿白色的服装,搭配出清爽高级的美

年过半百的王菲更美了,穿白色的服装,搭配出清爽高级的美

宋若时尚搭
2024-06-16 07:18:25
《玫瑰的故事》播出一半后才发现,刘亦菲根本不是天选的“玫瑰”

《玫瑰的故事》播出一半后才发现,刘亦菲根本不是天选的“玫瑰”

兰子记
2024-06-15 20:36:41
“母亲借钱买的”电瓶车不合标准被没收,女孩哭得撕心裂肺!

“母亲借钱买的”电瓶车不合标准被没收,女孩哭得撕心裂肺!

走读新生
2024-06-15 07:25:14
阿里竞赛天才不止姜萍,第26名是初中生,还有一个散修外卖员

阿里竞赛天才不止姜萍,第26名是初中生,还有一个散修外卖员

校长侃财
2024-06-15 17:23:13
玫瑰的故事:苏苏至死不知,黄振华与她亲吻时为何要偷瞄鱼竿

玫瑰的故事:苏苏至死不知,黄振华与她亲吻时为何要偷瞄鱼竿

娱乐故事
2024-06-16 11:37:36
天生“坏种”!被判10年的李天一出狱后,令人作呕的一幕出现了

天生“坏种”!被判10年的李天一出狱后,令人作呕的一幕出现了

琪琪故事记
2024-06-14 09:42:01
​中越战争结束后,为何越南一直很老实?只因我军拿走样重要东西

​中越战争结束后,为何越南一直很老实?只因我军拿走样重要东西

燕小姐说历史
2024-06-16 08:49:07
女模特私密视频意外泄露遭疯狂传播,本人崩溃痛哭,恳求不要观看

女模特私密视频意外泄露遭疯狂传播,本人崩溃痛哭,恳求不要观看

吃鱼思故渊
2024-05-17 22:00:37
67年陈毅问毛主席,知不知道陶勇的情况,毛主席:陶勇怎么了?

67年陈毅问毛主席,知不知道陶勇的情况,毛主席:陶勇怎么了?

可乐86
2024-05-08 09:32:24
F-16登场,留给侵略者耀武扬威的时间不多喽

F-16登场,留给侵略者耀武扬威的时间不多喽

临墨有余
2024-06-13 09:06:39
G7为何敢用冻结俄资产做担保为乌提供500亿,因为俄T-62坦克上场

G7为何敢用冻结俄资产做担保为乌提供500亿,因为俄T-62坦克上场

山河路口
2024-06-15 23:54:24
中科院已发表颠覆性研究:尼古丁可延缓衰老!吸烟或是长寿密码?

中科院已发表颠覆性研究:尼古丁可延缓衰老!吸烟或是长寿密码?

蜉蝣说
2024-06-15 21:38:43
从亚洲最大的算力中心,看华为和英伟达的差距!

从亚洲最大的算力中心,看华为和英伟达的差距!

嘿哥哥科技
2024-06-16 17:47:38
依云郡上海招商物业已被业主评为吃拿卡要最最黑心的物业公司

依云郡上海招商物业已被业主评为吃拿卡要最最黑心的物业公司

等待正义
2024-06-15 18:57:30
2024-06-17 09:48:49
东南岩土
东南岩土
国内组合钢板桩基坑支护开创者
1207文章数 30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牛弹琴:乌和平峰会结束后 泽连斯基谈及中国改口了

头条要闻

牛弹琴:乌和平峰会结束后 泽连斯基谈及中国改口了

体育要闻

欧洲杯15亿豪阵险翻车:半场梦游 王牌打废

娱乐要闻

上影节红毯:倪妮好松弛,娜扎吸睛

财经要闻

枝江酒业的补税单,张道红的下马威

科技要闻

OpenAI可能会迎来重大变化

汽车要闻

售17.68万-21.68万元 极狐阿尔法S5正式上市

态度原创

旅游
教育
游戏
亲子
时尚

旅游要闻

@毕业生,江苏这些景区可享免票或优惠

教育要闻

压线上隔壁北航

陶德:《星空》玩家量已破1400万 对DLC很兴奋

亲子要闻

幼儿园被"隐形霸凌"过的孩子,有这些特点!老师不说,家长要知道

夏季流行浅色系穿搭,这些技巧你要学会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