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上海老知青的回忆:永远难忘在吉林延边插队落户的那些日子
年过七旬的王建沪老师是一位老知青,他曾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的智新公社插队落户生活了多年,后来考上了延边师范学校,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有关王建沪老师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根据王老师提供的素材,我编写成文,分享给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据王建沪回忆,他们是1969年4月5日在彭浦车站乘坐火车离开上海的,当时同行的都是十六七的孩子,足有好几百人,有的人初中都没毕业,他们都是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
图片来源网络
那辆满载着上海知青的火车一路狂奔,距离上海越来越远,出了山海光,车厢突然传来几个女生的哭声,她们说想妈妈,想回家,不想到吉林农村插队落户了。那几个女生的哭声很有感染力,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整个车厢很快就是一片哽咽声,当年十六岁的刘建沪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历时三天三夜,呼啸的火车跨黄河过沈阳,一路北上,最终就像一头精疲力尽的大黄牛,喘息着停靠在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龙井车站。出站时,他们受到了延边人民的热烈欢迎,热情的朝鲜族人民载歌载舞,锣鼓喧天,在站台上和出站口热烈欢迎大都市来的知青。
原本以为总算到了插队落户的目的地,可令知青们没想到的是,他们距离插队落户的地方还有几十公里,无数辆大卡车早已排队等候在街路两旁了。
在龙井做了短暂的停留,按照相关人员宣读的名单,大家又分乘多辆卡车继续前行。
延边的四月乍暖还寒,街路两旁的树木还都光秃秃的,根本就看不出一丁点儿春天的迹象。坐在卡车上,寒风吹脸,知青们打着冷颤,大家都说延边的春天比上海的冬天还冷,再有一个多月就该立夏了,难道延边没有春天吗?知青们都很疑惑。
几辆卡车驶出城区,就分散开驶向了不同的方向。王建沪他们乘坐的卡车脱离了车队,离开了相对平坦的沙石公里,拐进了狭窄崎岖的山路,一直往山沟里行驶。看着路上和山上皑皑的残雪,知青们的心里就像冰冷的山野一样苍凉。
前面是一个岔路口,路口处停着两辆牛车,满载知青的卡车缓缓停下来,坐在驾驶室副驾驶位置上那位工作人员从车窗探出脑袋,冲着后车厢喊道:“长柴六队到了,到长柴六队插队落户的同学们带好各自的行李下车吧,再往前就是长柴七队和八队了……”
等候在路口的那几位乡亲在下面接行李,把十一名知青的行李分别装在两辆牛车上,一位五十岁左右的长者不停地提醒大家:“别落下东西,都拿好自己的行李……”
十一个人的行李装满了两辆牛车,那位五十岁上下的长者用生硬的汉语对知青们说:“大家路上辛苦了,我姓崔,是六队的队长,欢迎你们来插队落户!”
两辆牛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往前走了不远,一个小村庄就出现在了大家的眼前。村子不大,一座座破旧的草房子不规则地散落在一片平坦的开阔地上,给人一种荒凉萧索的感觉。
图片来源网络
天气虽然寒冷,可乡亲们的热情却令知青们心生温暖,刚到村口,乡亲们就迎了出来,拉着知青们的手嘘寒问暖。虽然知青们很难听懂乡亲们的话语,但大家都能感受到乡亲们的热情和关怀。
来到一个有三间草房的农家小院,崔队长笑着对大家说:“到了,到了,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据说这所院子是队里的五保户朴阿伯家的房子,朴阿伯去世后,房子就闲置下来。听说上海知青要来插队落户,崔队长就安排社员把房子收拾了一下,一铺宽敞的朝鲜族地炕改成了两个单间,正好能住下上海来的十一名知青(六名男生五名女生)。
走进屋里,屋里热气弥漫,很暖和,乡亲们早就把火炕烧热了,几位朝鲜族大嫂在忙着给知青们张罗晚饭。王建沪他们六名男生原本想住在有锅灶的房间里,崔队长却笑着说:“你们男生那边住,炕头让给女生住。”男生只好把行李搬进了里面的那间房子里。好在一进房间是走廊,两个房间单独开门,男女生都有私密的空间。只是男生住的炕梢不如炕头热乎,但也不冷。
长柴六队尽管不种植水稻,知青们来到长柴的第一顿晚饭还是吃上了白花花、香喷喷的大米饭,朝鲜族酱汤还有朝鲜族咸菜,第一次喝酱汤虽然不习惯,可大家都吃得很饱。第一次睡火炕虽然有些不习惯,可一路的劳顿促使大家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太阳已经冉冉升起。
过了几天,王建沪他们才对插队落户的村子有了大致的了解。长柴六队只有二十多户人家,总人口还不到一百人,大多数都是朝鲜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老乡还不到三分之一。好在朝鲜族老乡基本都能说汉语,尽管时常主谓语颠倒,知青们和乡亲们交流基本上没有多大障碍。实在听不明白,就找年轻人翻译一下。
帮知青们做饭的是崔队长的二儿媳妇,知青们起初都喊她金花嫂子(她姓金,叫金花),后来知青们对朝鲜语有了基本了解,就称呼她阿之妈姨(嫂子)。金花是一个很热情很开朗的女性,长得特别漂亮,典型的朝鲜族美女。她很善良也爱开玩笑,知青们都很喜欢她。
春耕春播生产开始以后,金花也下地干农活,但她不耽误帮知青们做饭。每次做饭的时候,有的女知青帮着烧火,有的跟着金花学习做饭,男知青就主动承担了挑水劈柴的任务,王建沪第一个跟着金花嫂子学会了和面贴饼子蒸窝头,也是第一个跟金花嫂子学会了几句朝鲜语。金花总爱跟王建沪开玩笑,说到时给他介绍一个漂亮的朝鲜族女孩做老婆,好让老婆教他说朝鲜语。
图片来源可靠
记得是那年秋后,队里为知青们盖房子,苫稻草的时候,王建沪不小心从房顶上摔了下来,当时躺在地上就起不来了。这下可把崔队长吓坏了,他叫人套了牛车,就要拉着王建沪去公社卫生院。王建沪说回去休息一晚看看,不行的话再去卫生院。
那天傍晚,金花嫂子给王建沪送来了十几个鸡蛋,给他做了好吃的,给他轻轻按摩了一下腰部,还特意把火炕烧热,让他躺在火炕上好好休息。
第二天,王建沪还真爬了起来,虽然脚脖子肿了,腰部酸痛酸痛的,可他能自己去厕所了,也能慢慢活动了。看王建沪没啥大事了,崔队长总算松了一口气,他苦笑着对王建沪说:“你要是有个好歹,我可咋跟你父母交代啊,以后干什么都要注意安全,你父母把你们交给我,我就得对你们的安全负责……”
一连好几天,金花嫂子总来给王建沪送好吃的,崔队长也嘱咐王建沪,等好利索了再去干活,这期间队里照样给他记工分。对于金花嫂子和崔队长的关爱和照顾,王建沪很感动,他发自内心地感激崔队长和金花嫂子,身在异乡,他感受到了父母般的温暖。
一晃就到了1975年春天,王建沪因为回上海探亲过春节,耽误了开纤厂的招工,他挺沮丧的。崔队长就安慰他说:“错过了这次招工也不要难过,下次还有机会。”金花嫂子也来安慰他,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建沪弟弟,你都二十一岁了,我给你介绍一个对象吧,七队的金英玉你也见过,她是我叔叔家的女儿,长得比我漂亮,初中毕业就当了赤脚医生,我看你俩挺合适的。”
当时王建沪还真没有心思考虑个人问题,因为大家都在等待招工的机会,谁也不愿留在农村当一辈子农民。可金花嫂子却觉得王建沪和金英玉很般配,她很想促成王建沪和金英玉的这桩婚事。没等王建沪同意,她就回娘家把金英玉叫来,让她和王建沪交谈。
王建沪对金英玉的印象很好,可就在这个时候,长柴六队又得到了两个招工名额,王建沪顺利成章到开山屯化纤厂当了工人,他和金英玉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恢复高考后,王建沪考上了延边师范学校,就在他刚到延吉上学的时候,却在延吉偶遇了金英玉,金英玉考上了延边卫生学校。这也算是上天的安排吧,王建沪和金英玉就这样开始了交往。
师范毕业后,王建沪到一所中学当了语文老师,金英玉在卫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分配到延边医院当了一名护士。1980年秋后,王建沪带着金英玉回到长柴六队举办了婚礼,他请金花嫂子当了介绍人,让崔队长当了主婚人。因为路途遥远,王建沪的父母没来延边参加他的婚礼,他们寄来了二百块钱,让王建沪办酒席宴请了乡亲们。
婚后的生活很幸福,第二年金英玉就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女儿十七岁回到上海读高中,跟着王建沪的父母一起生活。
1998年初冬,崔队长去世了,王建沪和他妻子第一时间赶回村里,跪在崔队长灵前行了跪拜大礼,哭得撕心裂肺。在他心中,老队长就像他的父亲,是他最亲的人。
退休后,王建沪和金英玉一起回到了上海,回到上海的第三年,他们就邀请金花嫂子和崔龙哲大哥(崔队长的二儿子)到上海旅游做客,盛情款待了自己的恩人。
目前,王建沪夫妇和金花嫂子夫妻俩还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每次来延边,都要去给老队长夫妇上坟,都要在金花嫂子家住一天,也给村里的老人买一些礼物。王建沪说,延边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第二故乡,更不会忘了这里的乡亲们。现在的延边越来越美,全国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他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感到自豪和骄傲。
图片来源网络
讲述完自己在延边插队落户当知青的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王建沪很激动也很感慨,他说这辈子他都不会忘记在吉林延边插队落户的日子,延边人民都是他的亲人。他在延边生活了多年,收获了很多很多,最大的收获就是娶了美丽又贤惠的朝鲜族妻子,学会了朝鲜语,他一辈子都感激金花嫂子和第二故乡的亲人们。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王建沪老师提供素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