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湖州】加快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之心”澎湃创新动能

0
分享至


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长三角中心。

如果打开地图,长三角地区形似一把拉满的弓弩,上海是最前端的箭头,环太湖区域是弓弩的扳机,湖州的位置正在扳机中心,可谓是“长三角之心”。当下,湖州正加快从“地理中心”向发展高地转变,打造“双循环”长三角区域重要战略支点。

近年来,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类人才汇聚,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蓬勃发展,为长三角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其中,湖州的身影耀眼,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持续推进“青创新城”建设,跻身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30强,青年发展指数位列浙江省第二,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风起长三角,潮涌南太湖。长三角一体化之风如何吹拂太湖南岸?又给湖州带来了什么蝶变?

历史与当下“厚重精致”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串联起上海松江,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和安徽宣城、芜湖、合肥等长三角九地。

作为其中的一员,湖州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俯瞰湖州

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美丽乡村的发源地。

初看湖州,拥有民营企业500强6家、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8家、上市公司56家,平均每天新增100家市场主体,这是湖州的“硬实力”。

细观湖州,设立“5·20湖州人才日”“浙大校友日”、湖州民营企业家节,每周三常态化举办“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这是湖州的“软实力”。

说风景,湖州风光旖旎、美不胜收,青山、碧水、山林、水田和湿地,书写了一幅清丽江南的美好图景,自古就有“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赞誉。

谈历史,湖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5000年文明史、近2300年建置史,是丝之源、笔之源、茶之源、瓷之源,新中国成立以来走出了43名“两院”院士。

讲收获,湖州不大不小、幸福正好,人均GDP达到11.7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57,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这里,区位优势不断叠加,沪苏湖高铁今年底即将开通,高铁20分钟到杭州、30分钟到上海、40分钟到南京,“长三角之心”的区位优势愈加凸显。

这里,战略平台落户支撑,长三角中心区27城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国内顶尖的工控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级平台纷纷落户,全国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力指数列第13位。

这里,新兴产业势头强劲,全市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光电、生物医药等八大新兴产业链,拥有规上企业4196家、上市企业56家,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列第27位。

今天的湖州,既有自然生态之美,又有地方人文之美、经济发展之美、开放自信之美、民生幸福之美、社会和谐之美,更有政治清明之美、干部勤廉之美、大众奋进之美,“九美湖州、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当前,湖州正聚力塑造生态文明看湖州、绿色发展看湖州、开放包容看湖州、营商环境看湖州、文化传承看湖州、幸福民生看湖州6个鲜明标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已经成为344万湖州人民的集体意识、奋斗共识,也已经成为外界读懂湖州、青睐湖州的深刻印记。

融入一体化“长风正劲”

交通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也是G60科创走廊的基础。联接各个城市,高铁是一把最好的“钥匙”。

近5年来,湖州轨道交通建设刷新了历史:商合杭、湖杭铁路陆续通车,杭德市域铁路加快建设,沪苏湖通车在即。这样的速度,在国内城市中也不多见。


建设中的沪苏湖高铁和湖杭高速

更令人期待的是,到2025年,湖州将成为唯一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车程均在1小时内的高铁枢纽城市。

而快,不只是疾驰的列车,还有拔地而起的平台。

近5年来,南太湖新区、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湖州市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三大平台相继成立,宛若三个张开的臂膀,展示湖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满满诚意。如今,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已经形成连片开发空间近万亩,南太湖新区的未来城崛起40幢高楼,湖州市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成为上海优质产业的承载基地。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要有主动拥抱的胸径,也需要人无我有的资本。

“在生态绿色功能的显示度上,湖州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唯一性。”湖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李红伟说,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并于日前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区县全覆盖的地级市。

长三角环保一体化,湖州做了“先行者”,承担环太湖生态圈保护责任,与无锡市共同开展太湖蓝藻防治,深入开展“互延一公里”跨区域交叉联合执法,入太湖水质稳定在三类以上。

秉持不破行政隶属,但要打破行政壁垒的原则,湖州创新打好“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系列组合拳,推进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探索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与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电子证照跨省共享互认,45项企业服务和68项个人服务“一网通办”,长三角基本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全覆盖。

“下一步,我市将以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为牵引,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发展引领区,争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湖州市区域合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质生产力“激情澎湃”

当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碰撞”新质生产力,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新质生产力之“新”,与“旧”、与“传统”相对应,指的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由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相较以往,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跃迁。

近年来,湖州市积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紧紧围绕“4210”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全面落实“链长制”,推动科创驱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一大批好项目纷纷落地湖州。


三一重工项目

目前,湖州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半导体及光电等八大新兴产业链为核心的湖州制造业产业新体系,加快培育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当下,湖州全域都洋溢着浓厚的创新氛围,企业在创新中贡献了“四个90%”:全市90%以上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以上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流向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专利集中于企业。

去年,湖州可持续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1位;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运营,国字号科创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国家创新型县3个,居全省第1位;区县研发投入强度均超国均,覆盖率居全省第1位;技术交易额占GDP比重达10%,居全省第1位;高新投资占固投比重27.6%,居全省第1位。

作为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之一,西塞科学谷能更好回答这一问题。


湖州西塞科学谷

在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建设与科研创新齐头并进。

上午9时,实验基地项目现场车辆穿梭、人群忙碌,建筑已初具雏形。去年10月,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驻西塞科学谷,标志着湖州首个“国字号”科创平台实现历史性突破,也再次吹响了科学谷的人才“集结号”——实验室拥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60人,人员总规模逾200人。

短短半年时间,除了“两边飞”的团队核心成员,已有150余名科研人员常驻,其中,博士占比达到75%。按计划,5年组建超500人科研团队,带动纵横向项目100项、形成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实现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一体化、全生命周期安全防御等技术世界领跑,支撑湖州智能制造关联产业转型提升。

近年来,湖州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创新驱动力居全国第10位,创新指数居全省第3位。为了招才引智,湖州优化研发支出奖励政策,对企业年度研发费增量部分给予10%的奖励,最高奖励300万元。眼下,一个创新实力十足的城市正在蓄力前行。

当下的湖州,努力于“南太湖崛起”,奋进于“融入长三角”,立志于“迈向全世界”,深厚的底蕴与澎湃的活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中绽放魅力、奋力赶超,向世人展现“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现代化新湖州的崭新面貌!

文字:徐震

图片:项飞

编辑:陆怡怡 周加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海松江
上海松江
松江区官方公众号
26330文章数 680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