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Total Loss- Absorbing Capacity)达标要求,近日,国有大行加速发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据五大行披露,拟发行合计不超过4400亿元的TLAC债。
工商银行披露,本次该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400亿元TLAC非资本债券,其中3+1年期发行规模为300亿元,发行利率2.25%;5+1年期发行规模为100亿元,发行利率2.35%。
根据5月21日中国银行公告,2024年第一期TLAC债400亿发行完毕,本次发行两个品种,分别为3+1年期,在第3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发行规模为人民币250亿元,票面利率为2.25%;以及5+1年期,在第5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发行规模为人民币150亿元,票面利率为2.35%,与工商银行的发行期限和票面利率均一致。
从近几个交易日看,两家银行的TLAC债券的利率波动不大,成交量也很低。市场上普遍认为,从中长期看,TLAC债券或将对二永债产生一定替代效应,但短期内,TLAC债券只会被作为配置产品。
TLAC债券旨在防止大型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增强银行自救能力
全损吸收能力债券(简称TLAC债券)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推出的一种工具,目的是让大银行在危机时能自救。次贷危机时,一些大型银行成为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美国政府花费2500亿美元,英国政府455亿英镑,德国政府800亿欧元才控制住了当时的局面。因此,大银行建立自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处置过程中总损失吸收能力和资本重组能力的原则与条款》(简称《TLAC条款》),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简称G-SIBs)提出了比巴塞尔协议III更高的资本要求,TLAC债券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通俗来说,TLAC债券真正的作用是,当全球主要银行进入处置程序时,能够通过减计或者股转的方式吸收银行损失的各类资本或者债务工具的总和。其承诺收益一般高于普通债券,根据穆迪评级来看TLAC债券一般较优先级高级债低3-4级,较二级资本债高1-2级,根据标普评级看TLAC债券一般较优先级高级债低2-3级,较二级资本债高1级。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每年获取更高额的收益,但如果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且这些主要银行在出险名单的话,投资者所购买的TLAC债券会在不被通知和征求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减计或者股转。减计是银行有权利减少或者干脆不偿还TLAC债券的本息;股转是把这些债券在不经过投资者同意的情况下转为普通股。
从以上的定义看,TLAC债券不支持提前赎回,因此适合在金融稳定的的时候持有,即投资者预测在TLAC债券到期的几年里不会出现大型银行系统性风险,就可以放心购买。
目前工行发行的TLAC债券便是是“3+1”和“4+1”,意味着投资者如果判定未来4-5年不会或发生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就可以购买,在享受较高收益的同时还不用承担风险。
目前我国G-SIB风险加权比率仍未达标,发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的达标路径之一
TLAC监管设立了风险加权比率(TLAC规模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和杠杆比率(TLAC规模与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率)两大指标。非新兴市场经济体G-SIBs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比率应于2019年初分别达到16%和6%,2022年初分别达到18%和6.75%,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可延后6年执行。
2023年11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公布2023年 G-SIB名单,我国五大行全部入选。其中,工行、中行与2022年一致,为第二档,农行、建行从2022年的第一档上升至第二档,交通银行首次入选第一档,但是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是G-SIB名单中仅存的风险加权比率尚未达到16%的银行,规定要求工、农、中、建最迟须从2025年起达标,2023年首次入选的交行需在3年内达标,而中信、招行以及兴业银行也已十分接近G-SIBs的入围标准。
为实现我国G-SIBs资本长期可持续发展,合理做好两个阶段的TLAC达标安排,银行可以借鉴国际上通行的TLAC达标策略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改善。目前,国际上通行的TLAC达标路径主要有四条,其中一、二条属于分子策略,三、四条属于分母策略。
一是增加银行资本工具,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其中核心一级资本主要包括普通股、一级资本债、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和未分配利润等;其它一级资本主要包括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包括次级债、超额损失准备等。
二是发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即受偿顺位在除外负债与资本工具之间,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但不属于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务。
三是通过降低风险密度以降低风险加权资产,主要方式包括改善资产质量、推广内评模型等。
四是通过减少资产规模以减少风险加权资产,主要方式包括资产去核化、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转让等。
中国G-SIBs可通过以上四种方式统筹做好TLAC工具发行安排,根据TLAC缺口情况和市场容量、投资者需求等因素,动态调整各类型资本和TLAC非资本工具发行安排,此外不同银行可以根据自己银行的特性调整使用以上四种途径的比例。
2024年5月15日,中国首批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上市,这不仅象征着中国银行业积极响应国际银行监管要求,也有助于提高我国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并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
TLAC非资本债券的实施会对国内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产生积极影响。TLAC非资本债券的发行要求银行提高其资本充足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损失吸收能力不足的情况,因此可能会促使银行采取更严格的资本管理策略,加强风险管理,优化资产组合,从而降低风险暴露。
业内人士表示,TLAC的落地将确保大型银行夯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损失吸收基础,撬动更大规模的信贷投放规模,同时不显著增加负债成本。
TLAC债券发行规模将持续增加,未来可能会替代二永债
据钛媒体APP了解,从实际认购情况看,工行、中行均发行了400亿元TLAC债券,行使了100亿元超额增发权。工行TLAC债券吸引了超过150家投资人参与认购,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基金、保险、券商、外资机构等各类型机构,投资者分布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从国际投资经验看,海外TLAC债券投资者以资管机构、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为主。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的TLAC债券认购者将主要包含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资金、大型企业财务公司等。
根据欧美TLAC发行经验看,非资本债与二级资本债均为TLAC工具,对达标的贡献度相当,但非资本债发行成本更低,因此更受欧美发行者的青睐。欧盟G-SIBs发行非资本债占其TLAC资本的比例在40%以上。
根据交行对2023年9月末五大银行的TLAC缺口测算,2024年我国G-SIBs达标TLAC的缺口在2万亿元以上,若各行存款保险基金按风险加权资产2.5%的上限计入TLAC,剩余缺口仍高达4397亿元。假使不考虑分母策略,全额发行外币非资本债来弥补,参考欧盟G-SIBs 5年期的非资本债较二级资本债的成本差中位数61BP进行测算,每年可较发行二级资本债节约27亿元的利息支出。
图片来源@交通银行金融市场部
据钛媒体APP观察,中国银行TLAC非资本债上市两日以来,截至发稿前,4年期品种报2.26%,相较票面利率上行1bp,但两日的交易均不活跃,买卖量也较小,相比之下,工行TLAC债4年期现报价2.265%,较发行票面利率小幅上行了1.5bp,但交易量较为活跃。
图片来自@wind
根据穆迪和惠誉的评级,多家机构认为,从成本方面考量,银行可能会逐渐减少二永债发行,因为未来TLAC债券或将对二永债产生一定替代效应。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短期对二永债影响不大,中期或逐步形成一定置换力量。”
中金固收团队认为,考虑到2028年TLAC风险加权比率的监管要求将达到18%,叠加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扩张及TLAC非资本债券对二永债的替代效应,预计2025年至2027年TLAC债券供给或将逐步放量。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TLAC债券发行趋势将呈现四种特点:发行规模逐渐增加,满足G-SIBs的TLAC监管要求;发行期限多样化,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定价机制更加市场化,反映供需关系和风险收益比;随着市场对TLAC债券认知加深,或有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
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随着TLAC达标进程的推进和资本市场的加速建设,预计TLAC非资本债券将逐渐成为较为主流的金融产品之一,也将有更多元化的TLAC创新工具推出,有利于银行业持续提升稳健性和防范风险外溢性,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不过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向钛媒体APP透露,TLAC这类债券目前仍处于票息高但成交量低的阶段,短期内只会被作为配置产品。
那么TLAC债券的发行银行经营有何影响呢?最直观的就是会降低银行放贷能力。首先,由于银行防风险成本提高,放贷空间就会变小,银行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打贷款“价格战”,不能通过调低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
其次,政府、企业、个人通过银行获取经济支持的总量下降,也可以理解为变相上调存款准备金,从而达到稳定金融系统性的作用。(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李婧滢,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