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9年,朱德为什么拒绝担任国家主席?

0
分享至

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席间谈笑胸襟阔,最从平淡见英雄。1939年,诗人杨朔为朱德写诗祝寿。

当时正是抗日形势最为艰难的时候,太行山的将士们借助这场寿宴,在紧张压抑的前线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坚信,在朱德老总的带领之下,这场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诗人杨朔

祝寿诗的后两句,也成了朱德一生的写照。1959年,中央将要评选第二任国家主席,作为最为出色的候选人之一,朱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退出竞选,将“胸襟”和“平淡”展露无遗。

为什么那时需要评选新的主席?毛主席为什么不选择连任?第二任主席最终由谁担任?

虽然“毛主席”这个称呼自从新中国成立就有了,但是那时候的“主席”并不是国家主席的意思,而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国家主席”这一职位,规定国家主席任期五年,且连任不能超过两期。

五年之后,毛主席的任期满了,此时,他面临着是否留任的选择。



早在1957年,毛主席就多次向身边的人提起,说自己不打算继续担任国家主席,此言一出,震惊四座。

在当时,毛主席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国内,都有着极高的威望,深受人民的爱戴。同时,毛主席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能力十分出众,怎么看都是当主席最合适的人选。

但毛主席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的决定,他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思维方式已经固定,无法再为这个新生的国家带来新的思路,权衡之下,决定退居二线。

毛主席在私下里也经常跟好友们谈论这件事,虽然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刘少奇等人都认为他应该连任,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卸任国家主席这一职务之后,我可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样我才能静下心来思考,才能做一些党要求我做的事。这样的话我的身体状况也会好很多。”

毛主席以自己身体为由,谢绝了好友们的挽留。



毕竟是相伴多年的好友,他们也都理解了毛主席的决定,开始帮着他在党内四处解释,耐心游说。最终,党组织理解了毛主席的决定,接受了这个事实,开始准备下一任主席的候选人名单。

一般来说,下一任的主席人选应由现任主席决定,但毛主席只留下了一句“让别人干”,没有做出过多干涉。

中央书记处的工作人员只能自行制定名单,他们把目光放在了朱德身上。

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朱德在党内也有着较高的声望,“朱老总”的名号在中国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红军革命时期,朱德和毛主席的情谊非同一般,被人民并称为“朱毛”。



以资历而言,朱德的能力足以担任第二届国家主席;以职位而言,做过副主席的朱德担任主席称得上顺理成章。

因此,中央书记处的工作人员拟定了一份“第二届国家领导人候选人名单”,并送到了各位候选人手里。

虽然这份名单上没有写着朱德的名字,但是朱德还是看明白了中央的意思。

因为,当时最适合担任主席的候选人有两个,一个是刘少奇,另一个就是朱德。

在这份名单上,刘少奇的名字出现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候选人的位置上,而国家主席候选人没有写任何人的名字。

朱德明白中央想让自己担任主席,但他思索了一番之后,做出了和毛主席一样的决定。



毛主席是因为自己的年龄问题而没有选择留任,希望领导阶层可以有一些新鲜血液注入,而朱德比毛主席还大了七岁,更谈不上是“新鲜血液”。

那时的中国,需要的不是按部就班的发展,它刚刚在世界上崭露头角,急需突破性、建设性的政策,急需全面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72岁的朱德觉得自己不适合担任国家主席,他深知自己的个性很难带领国家做出巨大的突破,他知道有人比他更加合适。

另外,朱德在红军时期是以行军打仗为主,军队的政治工作主要由毛主席负责,新中国成立后,他平时的工作也主要在军队方面,对治理国家的事务不太熟悉。

因此,他给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一封信,推辞了主席的职位,并且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解释了缘由。

“我提议刘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为适当....。.至于我的工作,历来听党的安排,派什么做什么,毫无顾虑。”

不仅如此,他还对党内其他同志解释了这一决定,以自己的年龄和工作重心为由,表示自己不适合担任国家主席,并且对此在众人面前推荐刘少奇,夸赞他的工作能力。



最后,党组织确定了最终的候选人名单,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朱德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候选人。

即使党内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当把名单公之于众的时候,中央书记处再次犯了难。毕竟朱老总在人民群众心中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都觉得应该是由朱德担任下一任国家主席,这时宣布朱德任委员长,难免会引起民众的不满情绪。

考虑到这一情况,邓小平耐心地向群众解释了一番。就目前而言,国家主席的位置有好几位同志可以胜任,比如朱德同志,或者说党内其他的几位同志,毕竟都经历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我们相信他们的思想肯定都十分坚定,能力也都非常出众。

但是,国家主席不仅仅是一个头衔,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责任。



他说,主席每天都有很多琐事缠身,国家有什么大的典礼都需要他出席、国外有什么邀请都要赶去赴约、党内有什么会议都需要他指导意见......

主席都这么忙了,还要在百忙之中看清楚国家发展的方向,带领国家走上更加宽阔的路。

他继续向群众解释:党内的最终决定是让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因为这些年刘少奇也经手了不少国家事务,熟悉其中的流程,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一直以来都做得非常出色。

在战争时期,刘少奇也跟随毛主席立下了许多战功,帮助中国解放了许多区域。综合来看,刘少奇同志能力较强、资历较深、威望较高,适合担任国家主席的职位。

这么一番解释,人们开始理解了中央的决定。

而毛主席得知这一结果后,也十分尊重党中央的选择。在之后的一次会议上,他还对此公开表示支持。

早在延安时期,刘少奇就一直伴随着毛主席,帮助他处理党内大大小小的杂事,负责日常事务,每当毛主席下到地方做工作时,刘少奇就会代理毛主席在中央的工作,当初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因此,他也认为刘少奇担任这个职位更加合适一点。



没有担任国家主席的朱德,并不意味着他的能力不高,只能说国家主席的职位不适合他,在别的领域,朱德都有着非常耀眼的成就。朱德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

1886年,朱德在四川的一个农户家庭出生,年少时就十分好学,并且将国家的兴亡作为己任。

23岁的朱德考进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从此与军队结缘,也是在这年,一直受先进思想影响的朱德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开始跟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中国革命。

在反清战争中,年少的朱德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尽管当时他只是一个司务长,但是在他的指挥下,他的部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让清军闻风丧胆。



因此,他受到母校的聘请,回到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担任军事教官。他不凡的谈吐和卓越的战略眼光,让无数学员深感钦佩。

他后续又参加了讨伐袁世凯和反对段祺瑞的战争,一次次在战争中立下奇功,让朱德的名声响彻了川滇地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22年,朱德就已经官升云南省警务处处长,那时的他无意中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在深入的了解之后,朱德彻底沉迷其中。

于是他立即决定去往德国,追随马克思的足迹,寻找革命的真理。

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朱德在德国柏林遇到了周恩来,两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见如故,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求,都想为中国谋一条出路。

在周恩来的介绍下,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红色的革命生涯。



结束了在德国的留学,朱德又前往苏联,学习苏联共产党的革命经验,也学习了许多军事理论,他的军事水平再一步提升。

回国之后,朱德又参加了北伐战争,再一次痛击了敌人。到此,朱德的前半生都充满着辉煌与荣耀,他一直在为中国而战,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战。

他相信,按照这种形势,中国很快就会摆脱战争,民众很快就能摆脱穷苦。但变故就在这时发生了。

背叛革命的蒋介石终于撕下了自己伪善的面目,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残害共产党人,中国的革命形势变得十分黑暗。



看清楚了蒋介石的嘴脸,中国共产党决定奋力反抗。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朱德参加了武昌起义,后又发动了湘南起义。

期间,他深知敌我力量的悬殊,决定不与国民党的军队正面对抗,转而采用游击战术,与敌人斡旋。

长征结束,朱德率领军队来到了井冈山,在这里,他第一次与毛主席会面,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主席任党代表。

在井冈山,他与毛主席共同探讨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略,“朱毛不分家”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朱德担任八路军的总指挥,率兵来到华北地区,与日军正面对峙,抵抗他们侵略中国的步伐。

后来继续贯彻游击战术,深入敌后,开辟了许多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军队的编织,不断打击日军的有生力量。



待到局势稳定,朱德又从前线回到延安,跟毛主席一起组成了战略指挥小组,纵观全国的战争局势,为每条战线下达了不同的战术指令。

解放战争爆发时期,朱德亲自筹划并指导了石家庄战役,把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打得丢盔弃甲,把石家庄从敌人手中解放了出来。

这场战役开创了攻坚大中城市的先河,为之后的城市攻坚做了一个样板。之后,他协助毛主席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大大推动了解放中国的进度。



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朱德都一直陪伴在毛主席左右,做出了许多正确的战略决策。

虽然朱德没能担任国家主席,但他心系祖国、心系民众的心却丝毫未减。在那之后,他多次到地方各个省份巡查,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自己的双眼见证祖国的发展。

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健全,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巡查中,他对此向党中央回馈自己看到的问题,并附上解决方案。

他看到农村公共食堂的现状,建议将其停办,并且恢复农村的集市;看到田里满是农作物,他建议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土地优势,在山区和丘陵地区适当放弃农作物的种植......



晚年,卧病在床的朱德已经不能自主行动,生活都得靠助手照顾,但他还是要求助手每天给自己念报纸、念文件,念一切与国家相关的信息。

后来,朱德病重,弥留之际,他对一旁的同志说了一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抓生产啊!”,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对中国最真挚的牵挂。

戎马一生的朱德,扛得起武器枪炮,也下得去田间地头。在战争时期,他用自己的双手打出了一片江山,在和平时期,他用自己的红心照亮整个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海喜欢浪
海喜欢浪
专注原创,分享日常
1493文章数 20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海南儋州一小区地库墙被质疑使用"海砂" 官方最新通报

头条要闻

海南儋州一小区地库墙被质疑使用"海砂" 官方最新通报

体育要闻

残暴的德国战车,和苏格兰的祖传倒霉蛋

娱乐要闻

江宏杰秀儿女刺青,不怕刺激福原爱?

财经要闻

新情况!高层对人民币的态度180°转弯

科技要闻

TikTok开始找退路了?

汽车要闻

东风奕派eπ008售21.66万元 冰箱彩电都配齐

态度原创

家居
手机
时尚
旅游
军事航空

家居要闻

空谷来音 朴素留白的侘寂之美

手机要闻

三星 Galaxy Z Flip6 规格泄露

谁说50岁只能穿老年装?看看火遍时尚圈的“新搭配”,太洋气

旅游要闻

中国女游客在泰国遭假冒司机性侵 嫌疑人竟是惯犯

军事要闻

美国与乌克兰签署双边安全协议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