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央视名嘴李瑞英:工作28年零失误,突接儿子坠楼消息,她含泪说出22字

0
分享至

提起李瑞英,很多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

“播起音来六亲不认,工作28年零失误的央视国脸。”

培养一个国宝级的主持人不容易,所以早期大多数主播的“在职寿命”都很长。

除非身患重疾,不然一般情况下都在60岁左右才会退休。

但李瑞英,却是特别的。

2014年5月28日,站完最后一班岗。


年仅53岁的李瑞英退居幕后,告别了《新闻联播》。

为什么正值盛年,她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央视铁饭碗”?

28年工作零失误,家庭关系却剑拔弩张,李瑞英做了什么?

38岁那年,儿子坠楼。

她含泪说了28个字,随后忙于工作,“不闻不问”。

这个决定后,儿子在家庭关系栏中只写爸爸。

让李瑞英至今遗憾,说了无数次:

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孩子。

风光的背后,又有谁能读懂一个母亲的无奈?



李瑞英第一次和播音产生交集, 是在高考前2个礼拜。

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紧张感和压迫感自然是有的。

离高考越来越近,大大小小的考试,李瑞英却越考越差, 很多题目明明都会,考的时候就懵掉了。

那些知识点明明都背过,临场发挥却一片空白。

李瑞英很着急。

从小到大,她一直是邻居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况且军人父亲,对李瑞英的未来给予了厚望。他希望女儿靠着优异的成绩进入军校,将来报效国家的机会。

这个节骨眼上。

李瑞英却迷茫了。


当军人是件很光荣的事情,却并不是李瑞英真正想要喜欢的事。

相比于强身健体,保家卫国, 她更喜欢文字的魅力和书本的香气。

文字对李瑞英而言, 像温暖的床。在文字的怀抱中,能让她身心放松。

那种焦虑,也只有从书山字海中,才能找到心灵的慰藉,感到片刻的舒适和安宁。

尤其是朗诵过后胸腔的震鸣,那种舒适感,让李瑞英着迷。

站在人生最重要的路口,是恪守初心?还是继承父亲衣钵?

李瑞英不知道。

距离考试还有一周,李瑞英在准备报考的大学校园中闲逛, 偶遇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手中捏了一份报纸。

一向含蓄的李瑞英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走上前去。

“您好,我能耽误您一点儿时间,读一段报纸内容给您听吗?”

老人看着面前毛遂自荐的女孩,欣然同意。

一段话读罢,李瑞英问:“您觉得我读得怎么样?”

老先生点头,给予了肯定:“小妮子,你这水平不错啊,考北京广播学院八九不离十。”

很多年之后,再回忆起这段趣事。

李瑞英总是感慨万分。

我其实就缺一个肯定的声音。

“在不知道对方是谁的情况下, 他敢说,我就敢信。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听我读报的人,是张颂老师。”



张颂是谁?

播音界的泰斗、元老级别人物。

大概就相当于郭德纲在相声圈,赵本山在小品圈的地位。

比这俩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啥?

这俩人最多算传承并发扬光大。

张颂之前,大学科目中压根没有播音这一项。

是这位老先生以一己之力,将播音独立门户,成为了独立的大学学科。

要不是因为他,我国的播音学科压根不会存在。


缘分,真的是很神奇的一个东西。

偶然间的相遇,敢说的人不是一个普通老人,而是播音泰斗。

敢信的人虽说初出茅庐,但确实老天爷赏饭吃,能力突出。

冥冥之中,李瑞英就吃上了播音这碗饭。


大学期间,李瑞英和青梅竹马的男同学张宇燕暗生情愫,确定了恋爱的关系。

1983年,李瑞英结束4年大学生涯,收到了两个单位的入职邀请。

一边是央视。

另一边是刚开始组建的江苏地方台。

人都想往高处走。

但凡是个正常人,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谁知央视对李瑞英来说,还真不是第一选择。

她觉得央视个个都是行业翘楚,想熬出头太难,不如跟着地方台从0开始。

宁当鸡头,不当凤尾。

在江苏台,李瑞英的职业生涯进展并不太顺利。

因为人才缺口大,李瑞英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她就要往哪里填。

幕前缺人了,她化妆当主持人。

幕后缺人了,她扛上摄像机当幕后。

外景缺人了,她背着包,扛着设备四处出差。

甚至连策划和剪辑这种和播音关系不大的岗位,她都干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各个岗位转了个遍,李瑞英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工作,还是主持人。

1986年,央视再次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要知道,80年代想从地方台跳入央视是很难的, 主持圈子随便拎一个出来,那都吊打地方台。

这么看来,李瑞英的实力确实有两把刷子。

虽然过央视家门而不入,但硬是靠着实力让央视来个二次邀请。

这待遇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事业芝麻开花节节高,爱情也迎来了大团圆结局。

调往央视的第二年,李瑞英结束了和张宇燕多年的恋爱长跑, 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举办了小型但温馨的婚礼。



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

李瑞英风光的背后,是极度的自律和勤奋。

为了能在央视主持天团中脱颖而出,李瑞英买来一本《新华字典》, 吃饭看,候场看,化妆看,就连晚上睡觉之前 也要拿出来看上一个小时,雷打不动。

崭新的字典翻了一年,变得破破烂烂。

书上的各种字词解释,生僻字、繁体字发音,被李瑞英全背了下来。

除了口播之外,李瑞英方方面面从未松懈, 无论主持什么节目,她都会提前审稿对稿,保证不会出现任何专业方面的失误。

主持节目之余,李瑞英还保持着阅读文学名著、名人传记、新闻报道的习惯。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成为了李瑞英迈向成功的基石。

1987年,李瑞英第一次以CCTV新闻播音员的身份出现在荧幕上。

1991年,李瑞英登上央视春晚,栖身央视台柱子的行列。

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李瑞英再次面临抉择。


丈夫虽然不“催生”,但公婆年纪日渐增长。

婆婆还因为身患重疾,常年瘫痪在床。

抱孙子的愿望,日渐强烈。

继续事业,还是回归家庭?

很现实的问题放在李瑞英面前。

家庭和事业,自古以来就是很难平衡的棘手问题,尤其是对女性来说。

思索再三,李瑞英开始迎接新生命的诞生。

1992年,李瑞英怀孕。

怀孕的过程不可谓不艰难。

全家人为这个即将到来的小生命欢喜,但李瑞英并不希望这个孩子成为自己事业上的绊脚石。


孕早期,顶着孕吐坚持录制。

哪怕吐到虚脱,也坚持像正常人一样进行高强度的工作。

孕晚期,挺着大肚子终日泡在演播厅。

那段时间内我天天都做噩梦,梦到自己在播音台上面对着空白的稿子不知所措。 ——李瑞英

醒来之后,吓出一身的冷汗。

好在梦境与现实完全相反,镜头前的她即便浮肿,怀孕。

依旧尽职尽责,没有一星半点的失误。




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改版, 开始采用直播的方式进行播报。

这是《新闻联播》播出这么多年以来,进行的第一次重大改革。

作为央视开播时间最长,收视率最高的新闻栏目, 第一代《新闻联播》的主播是李娟、赵忠祥、邢质斌等人。他们为《新闻联播》奠定了端庄、沉稳的主基调。

那么改版之后,该由谁肩挑大梁?

深思熟虑过后,李瑞英、罗京被多票选出。

选中这俩人,全国人民都不意外。

毕竟放眼整个央视,能人翘楚不少, 但正儿八经做到零失误的人,只有罗京和李瑞英。

直播,容不得半分失误。

况且,两人的容貌和播音腔调,都偏向成熟大气的方向,符合央视《新闻联播》的主题和基调。

总之,不管从哪方面看,李瑞英和罗京都是最好的选择。

他们也没让领导和观众失望。

台上落落大方,被观众授予“国脸”和“国嗓”的最高荣誉。

可光环之外,冷暖自知。

工作和家庭,就是一个鱼与熊掌的问题, 是无法兼得的。

儿子最初成长的几年,李瑞英却大部分时间都在勤奋的工作。

快节奏的生活,让她忽视了孩子的快乐,也忘记了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5岁那年,儿子问李瑞英:“妈妈,你为什么要孩子呢?”

李瑞英思索良久,回答道:“为了家庭更加快乐。”

孩子皱着眉头:“可是妈妈,你一点也不快乐。”

“我让你陪我玩,你不开心;我想吃你做的饭,你不开心,只有在工作的时候,你才会快乐。”

这次对话,让李瑞英哑口无言。

那天,李瑞英想起了丹尼尔先生所说的:“无论你多有成就,真正的成功,就是陪伴家人。”

在这方面,她毫无疑问,拿了不及格的分数。

她也想去拯救,却已经没有了机会。

首先,新闻主播,是在播音主持专业上有崇高追求的人梦寐以求的职业,没有第二。


换句话说,无数年轻预备军在广电系统里呆足够的时间,兢兢业业在工作岗位上啥都不想默默耕耘20年, 都很难能上《新闻联播》。

退出《新闻联播》,李瑞英不甘心。

即便是甘心,也得在体制内找到合适的人,接替了她的工作, 她才能卸任。

思索再三,李瑞英只能先请了一个保姆。

一方面减轻老人的负担,另一方面照顾孩子的起居。



平静的背后,酝酿着风暴。

1998年,李瑞英38岁, 像往常一样做着直播前的准备工作。

距离开播前20分钟,接到了保姆打来的电话:

“孩子坠楼了,有生命危险,快来!”

“我不敢动他...他现在脸上都是血...你快回来!”

那个瞬间,李瑞英的世界静止了。

天旋地转。

她的内心像破了一个大洞,被寒冬腊月的寒风贯穿了。

四肢也僵硬起来。

李瑞英木木地从待机室站起来,跌跌撞撞向外冲去。

直至走到外面,被阳光笼罩后,才回笼了一丝理智。

马上就要开播了。

自己走了,节目就要开天窗。

现在换人,已经来不及了。

怎么办?

随后,李瑞英含泪拨通了保姆的电话,缓缓开口:

“听我说,你现在打120,把孩子送医院,我忙完手头的工作马上过去。”

28个字,仿佛耗尽了李瑞英的全部气力。

2分钟后,她整理好了心情,在开播之前坐在了摄像机前,顺利完成了当天的工作。

随后妆都没来得及卸,就冲去了医院急诊。

急诊门外,一道沉重的铅门与外界隔离开。

对于李瑞英来说,这扇门更像是隔绝着人间和死亡的最后一道关口。

不知坐了多久,急诊大门尚未完全打开。

她踉踉跄跄挤到门前,满脸惊慌死死抓住医生的胳膊。

“你们救救他,他还那么小。”

像一个在海里快要溺毙的人,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在得到孩子转危为安,可以送往病房的消息之后, 这个母亲,像是突然被抽去了全部气力,坐在地上默默流起泪来。


因为太过于心急,李瑞英在医院期间并没有有意遮挡形象。

她在儿子坠楼期间依旧坚守工作的消息,很快被传开来。

“冷血”、“无情”、“没有人情味”等词眼纷涌而至。

但她的选择,也让无数人钦佩,泪目。

作为公众人物,她牺牲了孩子,也没有让国脸之称蒙羞。

这次事件过后,李瑞英才终于释然。

责任这种东西,就像是一层人生的枷锁。

在享受其光鲜的同时,又不得不忍受其带来的磨难。

她亏欠了孩子太多,已经不想再错过孩子的成长了。

从这天开始,除了实在找不到接班人的《新闻联播》,李瑞英辞去了很多工作。

将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

小学升初中,填写入学资料时,儿子在家庭关系一栏只填了父亲一个人的名字,而妈妈一栏是空缺。

李瑞英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难过极了。

她以为儿子还在记恨着自己。

察觉到李瑞英的愧疚,儿子说:“妈,我知道你是公众人物,我只是不想借着你的名声,而受到不必要的关照。”

面对这个答案,李瑞英既欣慰又心酸。

2014年,年仅53岁,工作28年零失误的李瑞英,正式离开《新闻联播》岗位。

2016年,正式退休。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历尽千帆,李瑞英更想抽出时间去陪伴自己的家人。


李瑞英离开镜头之后,丈夫张宇燕也提前退休。

如今,张宇燕除了一些必要的工作事物,算得上清闲。


李瑞英除了偶尔会出席培训活动,回母校讲课育人之外, 衣着朴素,和普通家庭妇女一般无二。

眉间没有被琐事纷扰的郁色,气色很好,举手投足之间流露的是岁月沉淀后的优雅与知性美。


2022年4月22日,作为四川省图书馆阅读推广大使。

李瑞英前往成都市实验小学,陪伴孩子们参与“阅无限·向未来”的读书活动。


虽然失去了“国脸”“国嗓”的光环,却得到了一个母亲的快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2024-06-03 10:28:49
明德阅读
明德阅读
喜欢文学,共同成长。
2882文章数 154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娱乐要闻

白玉兰提名:胡歌、范伟争视帝

头条要闻

牛弹琴:莫迪又大获全胜 他的手腕令对手叹为观止

头条要闻

牛弹琴:莫迪又大获全胜 他的手腕令对手叹为观止

体育要闻

万人空巷!皇马举行欧冠夺冠庆典

财经要闻

黄仁勋的计划:涉及新AI平台 HBM4 机器人

科技要闻

2万字演讲|黄仁勋剧透 未来3年新品有这些

汽车要闻

吉利银河E5 Flyme Auto智能座舱首发

态度原创

艺术
家居
房产
游戏
手机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家居要闻

风雅自来 中式的和谐平衡

房产要闻

重磅!琼海出台楼市新政:住房出租、挂牌计划出售,都可减套数!

《魔兽世界》今日接入战网!巫妖王之怒开启技术测试

手机要闻

618选手机太纠结?这四款手机2000左右买了不后悔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