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长征路上,王耀南被彝族姑娘扒光衣服,毛主席:没想当上门女婿?

0
分享至

1921年秋,毛泽东到安源煤矿考察,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他来到井下与工人谈心,见到了一名叫“冬伢子”的10岁小矿工。毛泽东开玩笑说:“你叫冬伢子,我小名叫石三伢子,咱们都是伢子哩!”



毛泽东去安源

当时毛泽东不会想到,这名叫“冬伢子”的小矿工,日后竟成长为开国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的创始人之一,他就是有着“工兵王”、“地雷王”、“爆破王”之称的王耀南。

1911年,王耀南出生于江西萍乡上栗县上栗镇上栗村的一个手工业鞭炮世家,他5岁时就开始跟着家里的长辈们学习制作鞭炮。1919年,王耀南和妹妹随着母亲一路讨饭来到安源投靠父辈,当时安源有个萍乡煤矿,王耀南小小年纪便在矿井下从事繁重的劳动。由于长期在矿上工作,王耀南熟练地掌握了爆破技术,这为他以后从事工兵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来过安源以后,刘少奇、李立三等革命家也先后来安源发动和领导路矿工人革命运动,王耀南受到革命熏陶,参加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领导的儿童团。工人们在开会时,王耀南就站在门口放哨。

有一次工人正在矿井下开会,工头准备悄悄下井检查,在井外放哨的王耀南看见以后,连忙大叫:“大叔,你来啦!”

工头大怒:“你喊什么喊?”然后抡起皮鞭就要打向王耀南。

王耀南又大喊一声:“你为什么打人啊?”开会的人听到王耀南发出的信号后,马上就散开了。

1927年9月,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策动秋收起义。安源的工人都积极参加起义部队,王耀南被任命为第二团爆破队副队长。此后他跟着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又一起上了井冈山。



秋收起义

1928年,朱德和彭德怀先后带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山上一下多出了数千人的部队,导致日常生活用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食盐。

王耀南于是向朱德建议说,他可以从炸药中提炼出硝盐来,因为他从小就做鞭炮,对炸药里的各种成分都很熟悉。朱德同意以后,王耀南就指挥战士们架起一口大锅,再刮下烧出来的硝,加上猪皮放在锅里炼,从而炼出了硝盐。他的这种方法很快在部队里得到了推广。

1930年初,王耀南组建了红一军团工兵连,并担任连长。此后他多次带领工兵采取挖坑道、爆破等手段,帮助主力部队取得了很多胜利。

1933年11月,红三军团进攻沙县,但却屡攻不克,彭德怀于是命令王耀南带领工兵出击。王耀南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实施爆破,爆破按预定方案,将墙砖掀向城里,飞石砸死砸伤敌人大部分人马,攻城部队几乎没费枪弹、没有伤亡就取得了胜利。



王耀南

此战由于王耀南立下大功,他荣获在我军历史上仅颁发过两次的二等红星奖章(可终身免除死刑,相当于古代的“免死金牌”)。

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博古和李德起初提出要修筑大量碉堡和敌人硬拼,却导致红军伤亡惨重。王耀南提出在山体上挖坑道,在坑道口附近修暗堡,以取代原来的方案,这样可以增强防御工事的抗力,抵御敌人的火炮轰击。

李德知道王耀南是工人出身后,出于“苏维埃尊重工人意见”的考虑,勉强同意了他的意见。在随后的高虎垴防御战中,由于王耀南的正确指挥,红军与敌军的伤亡人数比,由前期的5:2变成了1:3.3,这让李德也不得不感到佩服。

1934年9月,国民党集中重兵攻打长汀县的东大门松毛岭,王耀南已经指挥工兵在这里布置了5000多个拉雷。敌人在进攻时,果然损失惨重,第36师宋希濂被打成重伤,直接被送到南京治疗。



王耀南

由于害怕红军的地雷,国民党军队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都不敢前进一步,直到11月1日才占领长汀,但此时中央红军的主力已经在长征的路上了。

长征路上,王耀南任红一方面军工兵营营长兼第一连连长。他率部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为部队前进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4年10月上旬,王耀南率红军总部工兵营奉命赶赴江西于都,执行架桥任务。他经过现场侦查发现各个渡口河宽600多米,而且最深处能达到100多米,于是精选了5个渡口,开始架设临时浮桥。

工兵在架桥期间,不断遭到敌机的袭扰和轰炸,王耀南经过研究,决定每天每天下午4时开始架桥,晚上8时架通并让部队通过,次日凌晨再拆除,不留任何痕迹。就这样,只用了4天,红军的主力部队就全部顺利渡河。



红军架设浮桥

1935年5月,军委决定北上会合红四方面军,并任命刘伯承和聂荣臻担任先遣队的司令员和政委,率红一军团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路。刘伯承决定走小路通过彝族区到大渡河,在出发前,他提醒大家说:

“彝族人对汉族人有很深的忌恨,他们族人几乎个个都会打枪射箭,我们与他们在语言上又难以沟通,同志们一定要小心谨慎应对。当然,我们每一个同志都要谨记彝族人与国民党军队不同,他们绝不会听命于蒋介石。大家一定要严格遵守并广泛宣传我党的民族政策,力争和平、顺利地通过大凉山。没有我和聂政委的命令,谁都不能开枪。”

王耀南带领工兵连跟在尖刀连后面,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他们只能一边行军,一边砍树架桥,修整道路。

工兵连来到一个山谷里时,突然被一群拿着棍棒刀叉的彝族小姑娘给包围了,她们直接把指导员按在地上,衣服也扒光了。



彝民

王耀南非常生气,他刚想拔枪射击,但他想到这样就会和彝民结仇,于是把心一横,大喊一声:“总部有令,不许开枪!”

王耀南话还没说完,几个姑娘就冲上前拧住他的胳膊,把枪抢走了,接着又把他按倒在地,扒光了衣服。没过多久,全连官兵都被扒了个精光,被迫赤身裸体地退了回去。

跟上来的后续部队见到工兵连这副模样,都捧腹大笑起来:“工兵连真凉快!你们到哪里洗澡去了啊?”

但后续部队还是发扬阶级友爱精神,把多余的衣服给工兵连的同志。一营营长孙继先脱下裤衩递给王耀南,他笑着说:“同志哥,再脱我也光了。”

后来刘伯承和彝族头领小叶丹在彝海结盟,小叶丹才主动护送红军通过了彝族聚居区。



彝海结盟

5月25日,红军顺利赶到了大渡河边,毛泽东看见王耀南正在指挥部队按次序登船渡河,他于是问王耀南:“你真的被彝人扒光了吗?”

王耀南说:“是的,这个裤衩是孙继先营长给我的。”

毛泽东又问:“听说是被小姑娘们扒光的?”

王耀南又点点头,毛泽东接着问:“你当时想没想去给彝人当上门女婿?”

王耀南的脸马上红了,他极力否认有这种想法,毛泽东笑着说:“你要是带着人跑去当彝人的上门女婿,那我们的损失可就太大了!”

王耀南有些窘迫,他心想:不知道谁多嘴,在中央领导面前出我的丑!

5月28日,王耀南奉命率工兵连参加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他发现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抽走,只有13根碗口粗的铁索飞悬在两岸的空中,桥下激流滚滚,咆哮奔腾。王耀南于是立即派人到附近的村子里借门板,并把门板的两端锯出凹口,用来捆绑绳索,固定桥板。



飞夺泸定桥

5月31日拂晓,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王耀南的工兵连在队伍的最前面,在突击队员的掩护下,一个接一个地把材料运到桥头,并迅速将门板铺到铁索上,用绳子捆扎固定。突击队员紧随其后,扶着铁索前进。在工兵连的保障下,突击队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占领了泸定桥。

长征结束后,刘伯承曾说:“只要王耀南有烟抽,红军没有过不去的坡;只要王耀南有酒喝,红军没有过不去的河。”(攀山开路爆破时要用烟点炸药,下河架桥时靠喝酒御寒。)

抗战全面爆发后,王耀南带领工兵部队承担起八路军防御战场和根据地的战略勘察任务,成为击败敌人的重要保障。他推广的“地雷战”和“地道战”,更是在敌后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早在红军时期,王耀南就多次运用地雷打击敌军,在抗战时期,他又提出了用铸铁、瓦罐、石头等物资做地雷壳,创造并完善了从造雷、埋雷、引雷起爆,到反探测雷、反挖雷、保护自己布设雷场等一系列工作,并完成了把制式地雷发展到老百姓造土地雷的过渡。



民兵设置地雷

由于地雷可能存在误伤老百姓的危险,王耀南又通过军区发出训令:只有当确实看到日军的行动方向,才能安装地雷的击发装置。这就是著名的“不见鬼子不挂弦”,有效地解决了可能误伤自己人的问题。

1941年,聂荣臻请王耀南到晋察冀推广“地雷战”,王耀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以后,认为冀中平原更适合“地道战”战术。他提出利用村落改造地形,把村民已经在地下连通的菜窖、“蛤蟆蹲”(小地道)进行改造,使这些只能藏人的原始地下通道改造成可以防毒、防水、防挖、可藏、可打,村内外连成一片的战斗地道。

地道战在王耀南的推广下,在敌后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王耀南曾向毛泽东报告:

整个华北有441个县,咱们已经控制了140个县,到1944年底只有7个县还控制在日本人手里。华北民兵有30多万个“拉雷手”小组,准备了3千多万个拉雷,还挖了15万公里的地道,冀中地道占了30%。农村的地道基本达到户户相通,村村相连,四通八达,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



地道战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王耀南曾3次来到朝鲜,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命令他负责解决志愿军的防空和防重炮问题。王耀南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了山地坑道战的战术,在他的建议下,志愿军将将整个“三八线”山体基本掏空,彻底解决了一线山地部队的屯兵、养兵、作战进攻与作战防御问题,甚至可以抗敌重磅炸弹和8英寸口径重炮的轰击,志愿军每日每个军的阵亡人数一下子由80人降为2至3人。

1982年,曾担任志愿军15军军长的秦基伟在医院看望王耀南时,感慨地说:“30年前,咱们在朝鲜上甘岭战役前,你提出依托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防御阵地、抗击敌人进攻,持久坚持防御作战。这个坑道战的战术解决了我15军抗击美帝国主义的问题。”

1955年9月,王耀南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王耀南

60年代初,根据解放军总参谋部的指示,要将抗日战争中的“地雷战”和“地道战”的战例改编成有故事情节的军事教学片,王耀南在影片的拍摄中担任了领导小组组长、军事顾问、军事指导。

在王耀南的悉心指导下,《地雷战》和《地道战》先后在1962年和1966年上映,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陈毅也称赞说:“王耀南这部片子拍得不错,地道战地雷战是人民战争的一部分,将来同帝国主义打,我们还是用人民战争。我们等美帝来,等得头发都发白了。他最好早点来,我们是有办法消灭他们的。”



《地道战》

但在1966年2月,江青在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时,点名批评了《地雷战》和《地道战》。王耀南深感事情重大,于是亲自面见江青,然后据理力争:“两部影片是贯彻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和《论持久战》精神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真实战例的汇编。影片是我组织指挥拍摄的,是工程兵部队和民兵进行训练的军事教材,不是故事片,与作家、演职员没有关系。”

江青见王耀南确实说得有道理,只好让步说:“既然王耀南同志再三强调这两部影片是军事教学片,那你们回去把片头剪去,注明是军事教学片,继续放映。”

于是《地雷战》和《地道战》在“运动”期间也没有停止放映,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影片。



王耀南

1984年11月3日,王耀南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老将军在临终前提出把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为社会作最后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史说佳话
史说佳话
以史为镜
1062文章数 13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曾喊话要"抹去以色列" 内贾德登记参加总统选举后发声

头条要闻

曾喊话要"抹去以色列" 内贾德登记参加总统选举后发声

体育要闻

我已伤痕累累 却依然感动不了命运之神

娱乐要闻

白玉兰提名:胡歌、范伟争视帝

财经要闻

新造车5月销量: 小鹏乏力 问界暂"缺席"

科技要闻

成功着陆!嫦娥六号将开始月背“挖宝”

汽车要闻

吉利银河E5 Flyme Auto智能座舱首发

态度原创

房产
本地
教育
家居
公开课

房产要闻

重磅!琼海出台楼市新政:住房出租、挂牌计划出售,都可减套数!

本地新闻

食味印象|歙县限定!枇杷味儿的清甜初夏

教育要闻

河北24年高校专项初审1.4万人,连续2年上涨,计划不足700人

家居要闻

风雅自来 中式的和谐平衡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