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时报访谈丨盖凯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释放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0
分享至


——访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盖凯程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

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盖凯程。

新质生产力发展正日益成势见效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评价今年以来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特点?

盖凯程: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科技创新催动产业创新为主线,强化创新驱动之本、筑牢实体经济之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势见效。

一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各地积极因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上同时发力,主动引入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和高端化发展,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容”。各地以提升产业链高级化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抓手,积极构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牵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韧性和发展势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朝着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

三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未来产业“提速进位”。各地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产业,针对应用场景还不明确、处于孵化期的未来产业,在技术路线、底层逻辑、标准体系等方面加快探索实践,加速入局类脑智能、量子科技、未来网络、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加快未来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四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数字经济“提优赋能”。各地积极打造超算中心、云计算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以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数字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以推动形成更为系统完整的数字产业链条,通过推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努力开辟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


图片来源:新华社

未来我国新质生产力增长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中国经济时报:根据您的观察和研究,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哪些趋势?

盖凯程:纵向来看,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依赖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未来,我国新质生产力增长速度会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产业链高级化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横向来看,不同地区间新质生产力存在区域异质性和发展不均衡问题。从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布来看,不同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中,东部、中部地区保持着良好的上升趋势和增长速率,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各地科技基础、产业基础、人才资源等因素密不可分。发达地区依靠其创新人才集聚、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更加注重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依赖传统产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相对较弱。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什么样的建议?

盖凯程: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方面不同,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聚力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加快释放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首先,找到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各地要根据区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摸清本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禀赋优势和短板劣势,明晰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多要素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传导逻辑,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指引,积极构建和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各具优势的区域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其次,构建富有不同地区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针对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产业链条水平、产业模式特点以及产业创新潜力,精准描绘符合当地发展实际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的现代化产业发展图谱,有破有立、有保有舍、有攻有守,选择性、侧重性、次序性地推动各地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再次,推动各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力量区域空间合理布局,促进不同地区之间产业协同、市场共建、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地区间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优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规划布局战略应体现区域间差异性、梯次性、互补性,以发达地区产业布局带动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新质生产力基础薄弱、动力不足的欠发达地区,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支持力度,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量、流向、流速,持续优化创新环境。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
国研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36450文章数 6311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