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2年波西米亚王国的卢森堡王朝终结,1440年雅盖隆王朝开始统治波西米亚。期间波杰布拉德/波迭布腊迪的伊日也曾短暂统治了波西米亚地区(1458—1471年),在伊日去世之前,波西米亚的王位又被交给了雅盖隆王朝的候选人......
波杰布拉德/波迭布腊迪的伊日
事实上波杰布拉德的伊日在死前并没有准备好直接继承人,所以只能接受波兰的卡齐米日四世的建议:放弃自己的王朝继承,转而支持雅盖隆王朝统治波西米亚。就这样,波西米亚人失去了建立一个本土捷克王朝的关键机会,没有发展为一个在本土统治家族控制下的中央集权君主国。
波杰布拉德的伊日
公元1471年3月,波杰布拉德的伊日去世,出于对他遗愿的尊重,波西米亚议会于1471年5月末在库特纳—霍拉开会,并推选卡齐米日的儿子弗拉迪斯拉夫·雅盖隆斯基(弗瓦迪斯瓦夫·雅盖隆)即位,史称弗拉迪斯拉夫二世(1471—1516年在位)。
雅盖隆王朝治下的波西米亚
在整个雅盖隆王朝统治波西米亚期间,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的社会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一时期当地文化发展最重要的大事件便是印刷术的传入,虽然大规模印刷术的应用还为时尚早,但也为日后当地文化发展铺垫了道路。
雅盖隆王朝
第一本捷克印刷的书籍大约于1468年问世,等到1526年,波西米亚至少已经创办了五个大规模印刷所,并且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捷克印刷工人。还在1515年出版了最早的捷克文报纸(虽然那只是不定期刊行的报道性小册子)。
而由于此前胡斯革命运动的失败,人文主义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广泛传播,捷克的人文主义仅仅是坚持在使用捷克语,就这还是受到市民阶层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所以这也是日后捷克一直被外来王朝所统治的一大原因。
在这段时期,捷克还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弗谢格尔第的维克多林·柯奈尔。这段时期的捷克文学也与胡斯运动派的伟大遗产一脉相传,但捷克的创作艺术却面临着更复杂的情势:
如今捷克版画在欧洲艺坛上败于丹麦画派,不再如往日那般受欢迎。而《美丽的圣母马利亚》画像也被市民风格的通俗圣母马利亚像所代替,这种风格更适合于城市居民的趣味,而市民们也越来越支持这种创作艺术。
而在建筑术方面,晚期歌德式风格也变得盛行,别涅迪克特·雷特完成了库特纳山的圣巴巴拉教堂的建筑工程,并设计建造了布拉格城堡中弗拉第斯拉夫大厅,这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
圣巴巴拉教堂
而在音乐方面,胡斯派的影响仍在,尤其是在通俗赞美诗中可以体现,这种诗歌形式非常发达,以至于影响到德意志改革派圣诗的旋律结构。而有一些乐曲创作在许多优美的赞美诗本中都保存下来了。
而在15世纪,斯洛伐克和捷克两地之间接触变得更为密切,捷克文因此占据了斯洛伐克人书面语文的地位。1467年布拉迪斯拉发创办的伊斯特洛波利达纳学院(Academia Istropolitana)促进了斯洛伐克文化的发展,并且在斯洛伐克的人文主义传统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
伊斯特洛波利达纳学院
此外斯洛伐克的歌德式建筑在木雕艺术杰作上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成果,比如列伏查的巴伏耳的作品,还有科希策圣伊丽莎白教堂的建筑。甚至文艺复兴在斯洛伐克境内出现的时间都要比在捷克境内出现得时间早得多。
科希策圣伊丽莎白教堂
而在政治方面,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政治集团开始作为政治力量而崛起了,次等贵族和市民在议会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政治作用,在很长的一段不稳定时期中赢得了影响力。
所以当弗拉迪斯拉夫二世被授予王位时,他就被要求发誓接受《巴塞尔条约》的条件,成为胡斯信徒和天主教徒的波西米亚王国的统治者。但匈牙利国王马加什一世却抵制这样的安排。
弗拉迪斯拉夫二世
于是1469年马加什一世宣布自己为波西米亚国王,并派遣他的军队占领了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和卢萨蒂亚。最终在1479年,弗拉迪斯拉夫二世才和马加什一世达成了《奥洛莫乌茨和平协议》。
马加什一世
凡此种种都说明波西米亚王国内部在15-16世纪的关键历史转折时期内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但这些变化却未能跟得上历史潮流,以至于波西米亚仍将在雅盖隆王朝终结后,受到另一个外来王朝的统治,而这个外来王朝名曰“哈布斯堡”......
哈布斯堡王朝上位
公元1526年8月29日,年仅20岁的雅盖隆王朝君主——拉约什二世,在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所发生的第一次莫哈奇之战中战死,雅盖隆王朝就此终结,波西米亚的王位再度空悬。
当时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利用中欧面临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威胁和贵族们的意愿,趁机把抵抗土耳其战争的负担转嫁到一个联合统治者的肩上,而这位统治者便是斐迪南一世。
当时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家族和王朝的领袖,但查理五世要统治的国家实在太多,难以分身乏术,于是他便让自己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去料理波西米亚和匈牙利方面的事务。
查理五世
而这位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正好又是死去国王拉约什二世的姐夫,所以在哈布斯堡家族的操控下,最终斐迪南一世击败了其他争位者,被选为了捷克和匈牙利国王,从此捷克、匈牙利和奥地利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君主国。
斐迪南一世
而从1526年斐迪南一世当选以来,一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匈牙利、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所以后世将这段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波西米亚的时期称为“哈布斯堡王朝”。
而哈布斯堡王朝的斐迪南一世一开始试图利用捷克地方富饶的经济资源以支持王朝的对外侵略政策:一方面哈布斯堡王从要进行对法兰西和对帝国中新教派诸君主的战争,同时又把尼德兰、西班牙和美洲殖民地的领土都包括到他的利益范围内。
而所有上述地方合起来,组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世界帝国”。但斐迪南的这种企图与捷克国家的利益毫无共同之处,甚至不惜牺牲捷克的利益来满足哈布斯堡帝国的需求,所以不久之后,斐迪南的做法就引起市民阶层和贵族的反抗,随后农民也加以反对。
哈布斯堡王朝的“世界帝国”
而斐迪南想重使天主教成为国教的计划,同样引起了民间的普遍反对,因为拜胡斯运动和胡斯战争所赐,在当时波西米亚居民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数是传统天主教徒,更不用说正在德意志地区迅猛崛起的路德派也与之抗衡。
所以斐迪南恢复天主教计划所引起的结果就是:任何反对哈布斯堡的抗拒都假借了为争取宗教自由而战的形式。甚至胡斯运动残留的圣杯派、捷克兄弟会,和路德派教徒一起站到反抗的最前列来了,刚刚统治波西米亚的哈布斯堡王朝将要面对艰巨的挑战。
而另一方面,斐迪南一世也给波西米亚王国的管理带来了重要的变化:斐迪南努力创建一套专制的王室管理体系,而这与他出生的哈布斯堡王国的西班牙相类似。
在波西米亚,王室权力的扩张要求斐迪南削弱城镇和地区议会的权威,代之以王室官员的治理。为了这个目的,斐迪南废除了地区议会,并且努力使布拉格和其他城镇步其后尘。
1547—1548年,捷克贵族开始加入到许多王室市镇反抗王权的起义中,但斐迪南最终成功地平息了叛乱,并且利用这个机会安插王室官员掌管城市管理机构,同时引入一个新的优先于城镇和地区法院的上诉法院。
斐迪南一世在波西米亚和匈牙利建立一个世袭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目标,导致他采用了对波西米亚王国的各级议会更大的王室控制,剥夺了捷克议会推选国王的权利,要求其承认哈布斯堡家族为合法的世袭王朝。
从此议会不再有权选举统治者,仅保留了承认的权利。然后斐迪南重组了捷克土地上的行政机构,创立枢密院管理外交和国内政策,并在维也纳建立了宫廷议院管理他土地上的财政。有组织和有规律的征税也为哈布斯堡王朝的行政机构提供了财政来源,使其逐渐侵蚀波西米亚王国的独立性,并最终融入奥地利帝国......
宗教改革
在斐迪南一世的种种不得心举措和查理五世极大野心的影响下,最终哈布斯堡帝国发生了施马尔卡登战争。在这次战争中,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徒诸君主联合起来反对哈布斯堡王朝。
查理五世
而在捷克地区,这场战争的表现则是1546—1547年的第一次反哈布斯堡统治的起义,领导这次起义的是捷克地区市民阶层,但这次起义却最终失败了。国王斐迪南一世更是利用他战胜市民阶层的机会,废除了市民阶层在胡斯战争中所赢得的最大权益——政治地位的自由。
斐迪南一世
从此捷克地区的城市居民也被置于王国的监视之下:议会中市民阶层的观点要服从于国王的意愿,甚至市民居民的经济权力也受到了限制。所以1547年城市起义的失败是哈布斯堡王朝和贵族们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巨大胜利。
另一方面,同时期的欧洲也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公元1517年10月31日,日耳曼修道士马丁·路德把他的“九十五条论纲”钉在了萨克森的维滕贝格宫殿教堂大门上,由此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斗争的序幕。
欧洲宗教改革斗争
由于波西米亚在15世纪已经经历了胡斯运动和胡斯战争,提前让捷克人接受了自己的捷克宗教改革,所以马丁·路德对赎罪券和其他教会仪式的批评在捷克地区得到充分接受。
而马丁·路德也公开表达他对扬·胡斯作为宗教改革先驱者的敬意,并且认识到他自己对赎罪券的反对,与胡斯在15世纪早期对这一行径的抨击是一脉相承的。于是路德及其追随者创建的路德教会迅即在捷克土地上找到支持,尤其是在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的日耳曼人社区里。
马丁·路德
于是乎,长期与欧洲其余部分相隔离的胡斯信徒教会,如今开始与路德派同命相连了。而胡斯战争中残留的激进派塔波尔派,则形成了另一个分支——兄弟会联盟(Jednota bratrská)。
兄弟会联盟
兄弟会联盟不像胡斯信徒那样相信他们依旧是一个更宽泛的教会团体的一部分,兄弟会最初信奉激进的基督教作家佩特尔·黑尔奇茨基的幻想,一并批评天主教徒和胡斯信徒,并且拒绝暴力和战争,支持实行不抵抗主义。
而兄弟会与其他宗教信仰最大的不同,还是他们依赖于从传教士和凡人的成员中选举出的神职人员。早期兄弟会主要吸引平民信奉他们的信仰,不过当他们放弃了黑尔奇茨基对公职和职业的禁忌时,他们的数量和社会多样性得以增加。
而随着路德主义及随后的加尔文主义来到波西米亚,兄弟会在16世纪的进程中先后被这两者吸引,不过其重点一直更多地聚焦于基督教的日常实践而不是基督教理论。
而由于兄弟会对基督教信仰的激进方式,他们在波西米亚遭到了迫害,于是兄弟会隐藏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地下生存,经常仰仗于贵族和市民的财力资源以及农民和工匠的主动加入。
在斐迪南一世在位期间,兄弟会因为种种宗教禁令而离开了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成为了兄弟会活动的中心,摩拉维亚教会成员还翻译和印刷了本国语的圣经版本——《克拉利采圣经》(Bible kralická)。
《克拉利采圣经》
当然日后占据宗教信仰主流的,仍然是各新教教派,因为占据人口大多数的贵族和市民都追随新教信仰。只有哈布斯堡王朝行政机构的官员仍然信仰罗马天主教。所以斐迪南一世最初的几位继承人,包括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都倾向于宗教容忍,甚至还同情新教信仰,不过这种情况将在17世纪迎来改变......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另一方面,波希西米亚的犹太人在这段时期经常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发生摩擦,偶尔会演变为暴力行为,因为皇家对于宗教的政策经常随着统治者的改变而改变。在布拉格,犹太人口在1522年至1541年之间翻了一番。
公元1557年,来自市民的压力使斐迪南一世考虑从波西米亚所有的王室城市驱逐犹太人,不过这项政令从未执行过。等到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即位后更是直接取消了该政令,所以犹太人的情况在马克西米利安的统治下得到改善。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为此犹太城镇于1571年款待了国王及其朝臣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礼节性拜访。而在后来鲁道夫二世1577年的特许状中,他还颁布了新的权利和特权给犹太人,允许其从事之前拒绝犹太人的手工业和职业。
鲁道夫二世
总而言之,在波西米亚王国从雅盖隆王朝转变为哈布斯堡王朝的过程中,其民族和宗教问题又进一步使之复杂化,哈布斯堡家族推行中央集权政策,更是激发了近两百年之久的矛盾冲突。捷克由此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由哈布斯堡王朝所统治的“黑暗年代”......
参考资料:《捷克斯洛伐克史纲》、《欧洲历史大辞典 》、《捷克和斯洛伐克史》
喜欢本DK作品和世界历史的朋友,也可以关注本DK其他平台账号,观看更多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