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3日,家住乌当区的初中生张同学在家中刷抖音时,刷到一条自称是明星的微信,添加该微信账号后,该“明星”发送微信让张同学添加微信好友“瑞”,“瑞”自称是上海市公安局的律师,并发送律师证自证身份,需要张同学配合调查微信盗号事宜,之后对方发送一个二维码,张同学扫描该二维码后下载了一个名为“Youtube lite”的APP,按照对方要求操作将3万余元充值到数字人民币、银盛支付平台后发现被骗。
2024年2月13日,家住乌当区的小学生李同学在家中刷小红书看短视频时,用微信识别短视频上的二维码添加自称是某明星的微信为好友,后对方发了一张深圳市公安局调查通知书给李同学并称:“以免影响你的生活和学习请你尽快添加律师说清楚从哪里加的,如果不加只能联系父母解决,私自删除好友也会联系父母解决。”李同学看后有些害怕,便用微信识别二维码添加律师的微信,按照对方提示操作用微信识别对方收款码支付2万元。
1、冒充明星或公安律师发送虚假证件是否构成违法?对此行为如何惩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对于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这些案例中的交易合同是否有效?是否存在欺诈、误导等使合同无效的情形?
若案例中涉及到了交易合同,涉及到合同诈骗的问题,在实践处理中有两类观点:一是合同涉嫌刑事犯罪变具备了法定无效的事由,二是受害者因涉及民事欺诈行为,法律赋予受害人撤销权,在受害人不行使撤销权的情形下,应认定合同有效。
再者,民事上涉及到未成年人,其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因其年龄无效或效力待定。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对于未成年人被骗的欠款该如何追回?
如不慎被骗,请第一时间拨打110,同时注意收集保留聊天记录、交易记录、联系方式等证据,为警方提供相关破案线索。
4、本案启示?
这个案例中的类型均为冒充明星、公检法引发的诈骗案件,这类案件对未成年人来讲极不容易识别,若涉及到资金的问题,基本是诈骗。对此,一定加强未成年人对钱的防范意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