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
从造型上看一栋明显分为三个部分:
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上分——屋顶
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
三、下分——台基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上分”中的屋顶
屋顶
可谓是最最基础的部分,遮风挡雨全靠它,而且古代帝王还特别情愿在屋顶上下功夫,给排出个等级;在中国古代,屋顶除了有用功能之外,还肩负了很多等级礼制的使命。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各有其使用的规则。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比如说用重檐庑殿顶的就是身份最尊贵的人,如故宫的太和殿殿顶;这顶要是一般老百姓敢用,那就且等着掉脑袋吧。
在古建筑的屋顶上,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屋脊:屋顶两坡面相交隆起之处,一般用瓦条和砖垒砌而成。最初是一种防漏措施,后演变成优美的曲线轮廓和活泼的屋顶装饰。屋脊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名称:正脊、垂脊、戗脊、博脊。
一、屋脊的名称及作用
1、正脊: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正脊的两端经常装饰有吻兽,明清两朝时,多把它叫做“鸱吻”(在这之前各朝代名称不一),主要是用于吞住正脊,一来具有有用性,二来也起到美观、避雷的作用。
2、垂脊:在正脊的下方,自正脊两端沿着前后坡向下的屋脊,叫做“垂脊”,它在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的建筑上特别多见。
在垂脊上经常会安置一些“小物件”,如故宫太和殿的垂脊上,就安放着十个小神兽,它们一来是作为瓦钉的装饰物,有固定住琉璃瓦的功能,同时根据数量的不同,还代表着大殿的等级。俗称它们为“垂脊兽”。
3、戗脊:戗,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戗 [qiāng],戗 [qiàng];
它的意思是“反方向”和“支撑”。在古建里,戗脊主要是指垂脊下面和垂脊刚好成45度角,对垂脊起支戗作用的屋脊。在歇山顶中最为常见。当然,有时也把重檐屋顶的下层檐(如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的檐角屋脊称为“戗脊”,重檐,即指两层屋檐。戗脊上也经常会放置有吉祥寓意的“脊兽”。
4、博脊:在很多歇山顶中,屋顶的两面会形成山花,而在山花下面这条水平的屋脊就叫博脊。
二、屋顶的装饰
1、吻兽:包括有正吻、垂兽、戗兽、仙人走兽、套兽。常见的正吻和仙人走兽。
鸱尾:即螭吻、祠尾、蚩吻、龙吻、正吻,龙的九子之一,终生好吞,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也就是殿脊上的兽头之形。在古建筑中,“五脊(庑殿)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
2、山花: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
3、悬鱼:位于悬山或者歇山建筑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成为“悬鱼”。“悬鱼”一词初是官吏廉洁的代名词,后在进展过程中,渐渐抽象简单化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形式,有的甚至变成了蝙蝠,以取“福”之意。
4、蹲兽:又称走兽,垂脊兽,戗脊兽等,是宫殿建筑庑殿顶的垂脊上、歇山顶的戗脊上前端的瓦质或琉璃的小兽。瓦兽的数量和宫殿的等级相关,最高为11个,每一个兽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
5、傧伽:在蹲兽前的仙人。
6、塔刹、宝瓶:位于屋顶正脊中间。剎、塔剎是塔顶端的饰件,有圆有尖,一般分剎顶、剎身、剎座三部分。
7、瓦作:也叫瓦件,施于屋顶,用于遮挡雨雪的建筑材料。中国最早的瓦作出现在西周时期,均为陶瓦。琉璃瓦最早则出现在北魏时期。瓦作包括板瓦、筒瓦、勾头瓦、滴水瓦、帽钉。
屋顶篇就讲到这里,如有遗漏,欢迎各位老师进行补充。下篇我们讲讲三分中的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