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模式”早已开始,不少家长为了防止自家孩子“假期太过懒散”早早就给孩子安排了托管班、研学营、培训班等各种假期规划,而在假期中最令家长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防范孩子沉迷电子产品”.......
确实,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
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等虚拟世界,从而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而因孩子使用手机、打游戏等问题引发的揪心事件屡见不鲜。
其实国家为防止未成年沉迷网络游戏方面早有规定,而随着2024年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或者对未成年人群体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即“大平台”的义务被进一步明确,也充分体现了国家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平台屏障的决心,强化了平台责任。
尽管如此,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各大视频平台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并非强制,而是需要自己主动开启。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主动启用“未成年人模式”的比例不高,甚至有家长并不知道某些平台有“未成年人模式”。
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确实让家长糟心不已,谈及为何短视频、游戏等电子产品容易让人沉迷时,北师大杨娟教授道出了背后的原理。
||“缺乏心理营养”等原因让孩子沉迷电子产品
杨娟教授在分析时表示“大脑是天生爱偷懒的。扭转大脑偷懒的天性就要让大脑运动起来。电子产品和短视频的内容设计完全依照大脑的特点,激活大脑、让它停不下来。”
杨娟教授举例,“比如吃巧克力、蛋糕等甜食,大脑就会产生愉悦感,会指导人继续吃。同理,短视频会让大脑更活跃,大脑就会指挥手继续划动短视频:游戏的声音和不断的奖励会让大脑有成就感,便指挥人不断地解决问题,赢取游戏装备和升级、赚积分,让人很难停止玩游戏。”
在信息化时代,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能完全脱离电子产品,比如需要查学习资料、提交作业等等。
杨娟教授表示,“与成年人相比,孩子更难克服电子产品的诱惑。首先是青少年的自控力比较弱。人类大脑中的杏仁核在14岁左右时发育成熟,这是负责情绪体验的生理结构,但大脑中负责理智和控制的前额叶层还没有发育成熟,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在想冒险时会用理智告诉自己不能做,青少年则没法控制自己,更容易对电子产品上瘾。”
与此同时,为了留住更多用户,游戏公司常会联合心理专家、脑科专家一起研发游戏,研究如何让用户在游戏中停留更长时间。因此,家长需要帮助孩子理智地看待电子游戏,学会控制使用时间。
其次,杨娟教授认为,“缺乏心理营养”也容易让孩子在电子产品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可以从五个方面给孩子提供心理补给。即成就感、归属感、价值感、体验感和掌控感。”
研究发现,成绩中等偏下的孩子更容易沉迷手机,因为可以通过手机游戏获得成就感。留守儿童等没有家人陪伴的孩子更容易沉迷手机,因为缺乏亲情甚至友情。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意义,用户外运动和旅行、同伴陪伴等带给孩子现实世界更丰富的体验。“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渴望得到认同、渴望掌控自己,在父母的严格管控下,有些电子游戏可带给他们掌控感,才会向虚拟世界求助。”杨娟教授解释说到。
专 家 支 招
Q: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应对电子产品的诱惑?杨娟教授这样说:
家长可以分步骤管理好手机和电子产品。首先,不能对电子产品妖魔化和天使化,要讲清楚手机和Pad的好处,合理化电子产品的使用。
其次,信息化时代,智能技术可以提供很多学习资源,家长可以和孩子客观分析如何善用电子产品。最后,帮助孩子探索兴趣爱好,让他自己规划假期生活,使孩子有更多决策权和自主权。
Q:如何让孩子管好自己的电子产品?杨娟教授这样说:
手机管理方面,应该做到“三定”,即定性、定量、定位。家长首先和孩子确定电子产品是用来查资料、休闲娱乐还是和同学交流的。其次,固定每天的使用时间,初中生每天使用两个小时、高中生三个小时是合理的,听网课要另算时间。
还要让孩子知道手机可以在哪里使用,比如假期中白天不用、晚上和父母在一起时不用,留出玩手机的时间。
有的孩子不希望父母藏手机,也担心父母拿自己手机侵犯隐私,不妨在家庭公共区域设置上锁的盒子,专门存放孩子的手机,让他放心。家长可以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做好自我管理。
Q: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沉迷电子产品的倾向,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杨娟教授这样说:
在亲子沟通中,家长一定要低声细语,不要高分贝吼叫,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看到孩子玩电子产品时,通过沟通先了解孩子玩的原因。
有个孩子就跟我提到,有一天家长进门看到他拿着手机,开口便批评,其实他在帮姥爷修手机,删除一些没用的程序,被家长指责感觉非常委屈,所以不要一上来就责怪孩子。家长不妨先探究孩子玩电子产品和游戏的原因,试图了解孩子。
其实你会发现,当你真的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你会看到孩子的改变。
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家长需要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但并不是要决定孩子的人生道路,而是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建议,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范围内做出最好的选择。
在选择面前,希望家长做一个好的引路人!
来源:部分内容文字来源新京报
让孩子学会学习
爱上学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