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濂在其著作《医史》的“张仲景补传”一书中写道:
“仲景实为千古医方之祖,自汉魏迄于今,海内学者家喻户晓,诵读不暇。
如士子之于六经,论者推之为医中之亚圣”。
日本学者马波元胤《医籍考》引《医林列传》亦称:
张仲景“其书为诸方之祖,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之,故后世称为医圣”。
张仲景的能力
被中外医界名家称之为“医方之祖”“亚圣”和“医圣”的张仲景,是东汉医学家,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县)人。生活于公元2—3世纪,生卒年月失考。
据史载,张仲景,幼好学、聪颖,后拜张伯祖为师学医,颇有造诣,时人称其医术已超越其师。
在称颂张仲景的古代医学著作中,不乏为读者介绍仲景神奇“望诊”的故事。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记载:汉献帝时,张仲景拜见宫廷官员王仲宣,时仲宣20余岁。
王仲宣不以为然,虽然接受药物,却未服用。3日后,仲景复见仲宣,问他是否服药,答已服。仲景经过诊断,指出他并未按医嘱服药,对王仲宜说:“君何轻命也!”表示惋惜。
20年后,王仲宣果然眉毛脱落,又过187天即死去,与仲景预言相符。后世谓王仲宣所患是麻风病,张仲景富于临床经验,故预言准确。
由此可见,书云仲景医术超越其师,也不为过。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正是战争频繁、疾病流行的年代。据《汉书》记载,从汉安帝到汉献帝不到100年时间,中国就先后流行大疫10次。
诗人曹植写过一篇《说疫气》的文章,提到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
魏文帝曹丕在给吴质的一封信中也说到,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中徐干、陈琳、应场、刘桢四人,都是因传染病死去的。
而张仲景也自称家族200多口,从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起,不到10年时间,死亡2/3,其中因伤寒病死去的占7/10,可见疾疫流行的严重程度。
当时,担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决心解决危害人民的疾病问题。他向皇上辞官业医。从此,他从阅读《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前代古籍入手。
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经过临床实践的验证,最终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记治传染病30种,治疗原则397条。
《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因战乱曾经散失,现存张仲景著作是经西晋太医王叔和整理过的。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曾称赞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
由弟子整理老师著作,在中国是顺理成章的。王叔和整理的张仲景著作,一个时期中又有散乱,至北宋中期校正医书局委派孙奇、林亿等校正医书,张仲景著作再次重新整理。
计整理出《伤寒论》10卷、《金匮玉函经》8卷、《金匮要略方》3卷。
在中国中医学界,人们都认为,张仲景的《伤寒论》发展了《内经》学说,确立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基础。
六经辨证辩证论是《素问·热论篇》根据古代阴阳学说在医学中运用而提出的辩证纲领。所谓“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六者而言。
从总的方面说,三阳表示肌体抵抗力强,病势亢奋。三阴病表示肌体抵抗力弱,病势虚弱,张仲景创建的六经病症的治疗,各有一定结则,乃是在当时疾病流行之时,通过医疗实践总结的一个热病治疗的总规律。
书籍的实用性
纵观张仲景的著名著作《伤寒论》,它不仅对于推进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辨证论治方面也有重要创造。
就诊断疾病来说,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通称“八纲”,八纲中阴、阳为总纲。
凡外感疾病,对身体壮实的人来说,多邪从阳化,形成表、热、实证。而对身体虚弱的人来说,病邪多从阴化,成为里、寒、虚证。
八纲辨证的诊断方法是应用“四论”,即望、闻、问、切。从观察病人面色、形体、舌质,聆听病人声音,嗅闻排泄物气味。
询问病史,现有病情,以及通过切脉、诊肌肤,了解病情的诸方面,从而取得疾病所属三阳、三阴的某一类型。
张仲景《伤寒论》非常重视疾病的变化和假象。如一些症状,类似实热证候,而脉却呈现沉细无力的,或如四肢厥逆者,而脉象却呈现沉滑有力的,都是“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现象,《伤寒论》有多条例证。
另外,张仲景还认为在诊断病情时,脉象和证候要互相参证取得病情依据,有时要“舍脉从证”;有时要“舍证从脉”。
除了诊疗手段与手法上,张仲景创造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方法,而且他在《伤寒论》一书中,将用药方法归纳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方法。
也可说是按照病情用药时的八个立方原则,通称“八法”。总之《伤寒论》一书所体现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是依据临床实际制定治疗方案的。
有时先表后里,有时先里后表,或表里同治,极为灵活变通。后世总结该书共包括397法,113方。
其中“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育阴清热”“温中散寒”等治疗方法,对后世学者有很大启发,得到广泛应用。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也。”
《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另一版本。宋代校正医书局称两书“同体而别名”。即两部书的书名不同,但内容多有相似之处。
该书经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06年)校正后,在“序言”中写道:王叔和经手整理的张仲景著作,恐怕在那竹简纸帛抄写的年代容易散失,所以又用《金匮玉函经》的书名,写了这一别本,有“宝而藏之”的意思。
这部书共8卷,29篇,115方。后世称此书为“医学之论语”,辗转流传至今。
再有《金匮要略方》(或称《金匮玉函要略方》或《金匮方论》)是校正医书局在前二书之后校正的。该书在晋以后又曾散失。
至北宋时,学士王洙将其整理、抄录为3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为方论。由于该书并不完整,有的有方无证,有的有证无方。
至校正医书局校订本书时,在王洙整理基础上,又从前代署名张仲景的众多资料中加以拣选成书,共25篇,262方。
就中国现存古代医书而言,《金匮要略》所收病种之多,论证之详尽,列方之有效程度,均为前所未有。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该书和《伤寒论》一样,没有古代封建迷信内容,完全摆脱巫术的羁绊,体现中国古代科学的精神,这是极为难得的。
另外,该书所论述的治病求本和预防疾病的思想,对中国后世医学的发展也创造了良好开端。在用药方面,该书也有很多特点,如大、小青龙汤同治溢饮。
而葶苈大枣泻肺汤既用于痰饮,又用于肺痈。后世认为这是“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代表性范例。至于药物的使用和配伍,也有特点。
这些用药经验,在东汉以前无书记载,是张仲景在前人临床实践基础上,结合个人心得总结记录的。
全书方剂用药少者一二味,多者十余味,选药精凿,配伍周密,显示古代中医辨证施治和临床用药的精思妙要。
现在的影响
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卷下评称:“《金匮要略》乃仲景杂病之书也,其论皆本于《内经》。
而神明变化之,其治病无不精切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
考其一生,张仲景的主要医学著作经后世医人,弟子发掘、整理,十分丰富,在我国目录学著作不太健全的情况,仍有很多记载:
如《隋书·经籍志》记载有《张仲景方》15卷,《医方论》条下载:梁有《张仲景辨伤寒》10卷,《疗伤寒身验方》,《张仲景评病要方》1卷,以及《张仲景疗妇人方》2卷等。
20世纪初,敦煌发现的卷子中,也有张仲景《五脏论》。可见张仲景医名甚著,用他署名的医书不少,惜今均不传,无从知其内容。
我国历代对张仲景的著作均有不同程度的整理和引申。在唐代,《伤寒论》流传并不广泛,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有关伤寒论述,涉及张仲景的学说并不多,只提到“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其晚年著《千金翼方》时,大相径庭,却大量引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
宋代医家叶得在其《避署录话》中阐述得很明白。他说:“孙思邈为《千金方》时,独伤寒未之尽,似未尽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论,后30年作《千金方》,论伤寒者居半,盖始得之。”
我们从这记载中可以看出,早年孙思邈对于仲景著作见得不多,或领会甚少。至30年后,他再见到仲景著作时,才得以领会精要,所以,才能大量引用。
唐、宋时期,中国众多的医家多受到张仲景医学造诣的熏陶和影响。而且,他的医学思想和技术,漂洋过海,流传与影响日本。
如10世纪日本名医丹波康赖著《医心方》,也收入了“张仲景方”。19世纪时,日本还先后发现康平三年侍医丹波雅忠抄录的卷子本《伤寒论》。
在南北宋时期,对张仲景著作进行研究整理工作更加完善起来,研究他的医学思想和技术也逐渐多起来了。
著名的如北宋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朱肱的《南阳活人书》、郭雍的《伤寒补亡论》;南宋许叔微的《伤寒发微论》;
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刘完素的《伤寒直格》,以及明清时代王履的《溯洄集》。
陶华的《伤寒六书》、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喻昌的《尚论篇》、柯琴的《伤寒来苏集》等数百家之多。
结语
近代,中国医学界对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和著作也十分重视开发、研究与继承。1933年,著名中医黄竹斋曾亲到南阳张仲景墓地考察,撰成《谒南阳医圣张仲景祠墓记》。1936年上海国医公会编辑的《国医文献》出版了《张仲景特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教育部将张仲景的著名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列为高等中医院校学生必读课程。1981年在河南省南阳市成立了张仲景学说研究会。
1982年10月,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主持,在南阳召开了张仲景学说讨论会,有中日两国学者参加。1985年又成立了张仲景国医大学,为国家培养精张氏学说和技术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吕华立,黄霞.《伤寒杂病论》的医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 中国药师, 2018(1): 13-15.
2. 于海涛,韩庆昆.《伤寒杂病论》经验的现代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 25(5): 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