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姜天涯
每一期选题,在不同的平台上,都有无数读者留言。 我们回复比例很小,但每一条留言,我们都看到了。 农历兔年的最后一期,请我们的读者做主角。
每到这个时节,我们就要找找上海的年味。
菜场里的,街头的春联福字,透露籍贯密码的,熏鱼汤圆……通通都写过了。
但年味再浓,都比不上30年前的黄河路。
“马上12点迎财神了。就这个(至真园炮竹)一万块一支,定做的。全上海只有三支。”
电视剧《繁花》借烟纸店老板景秀的口说出了1993年大年初四,黄河路上饭店老板们的爆竹浪头。
这不是空穴“浪头”,微博上有市民回忆:“老早乍浦路、黄河路年初五放的鞭炮比东北的积雪还厚,环卫所几卡车都拉不完,老上海人都知道。”
电视剧《繁花》中
景秀口中一万块的炮竹
1993年成为美食街的黄河路,在1996年进入巅峰时期,这一年报纸上关于黄河路爆竹的讨论也达到顶峰。
1996年除夕过后,黄浦区环卫清洁公司在黄河路扫出的鞭炮纸屑有20吨。
而几天后的年初五,《文汇报》记者去黄河路的景象是“由烟花爆竹残骸铺就的‘红地毯’”铺满了黄河路。
“正月初四那天,(某饭店)老板突然听说对马路几家饭店都分别准备了几万元烟花,准备在‘迎财神’时大干一场,他遂赶紧雇人去买烟花。但在市中心哪儿有卖?结果想办法在闸北区搞来了一黄鱼车烟花。谁知,让隔壁那家饭店老板看见了。那个老板就运来了两黄鱼车……”
“整个初四晚上,到黄河路送烟花的黄鱼车多极了。烟花爆竹彻夜‘轰炸’……据称,该老板大约放了4万元烟花,在黄河路,这还不算最多。”
——《文汇报》1996年2月27日《黄河路烟花斗富,乍浦路节支济贫——美食街过节风景大不同》
电视剧《繁花》中
李李背后的“红地毯”
只是黄河路的过年烟花,并没有持续很多年。
其实早在1989年,市政府就首次规定在在中山环路内市区一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是法难罚众。
六年之后,来真格了。
1995年元旦,《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明确写道:“内环线以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1997年,黄河路美食街上60多家个体餐饮业主自发提出倡议:春节期间不放烟花爆竹,省下钱来回报社会。包括在除夕夜邀请地区百名孤老、烈军属、特困家庭成员共吃年夜饭;推出10辆“新年餐车”,满载鸡鸭鱼肉菜蔬送到延安路高架和地铁工地,慰问春节期间留沪加紧建设的外来民工等。
真实的黄河路夜景
截图自《上海故事——吃在黄河路》
等到2006年《新民晚报》的记者在年初五零点走访黄河路时,一只炮仗也没看到,因为老板们几年前已经签了一份承诺书,集体“收声”。
收声安静了多年的黄河路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年的热闹会在今年重新被翻出来,而这也像我们所有读者的回忆,在阅读了“市指”一个个的选题后,被翻了出来。
我们感谢读者的信任,是你们大方分享了自己的人生记忆,一点点拼凑出了上海市民历史。
这是属于每个上海普通人的“繁花”。
关于1988年甲肝
画图画:顾汀汀
@橙瓣立雪
那年毛蚶我爸坚持要煮熟,结果煮得老的不得了。我妈和他大吵一架然后全扔了。所以我爸救了全家。
@微雨双
我爸就是那35w分之一,他当时出差回家路上就烧起来了,我妈大着肚子怀着我去火车站接他,一看眼珠子啦啦黄,吓得家门也没让进直接送卫生所去了。
@摄影师WeiminParis
不只是上海,(19)86-88年的四川三线工厂子弟学校里,初中同学也有个位数得甲肝住院的,然后只能留级多念一年。那几年知道好几个~(三线厂里有很多上海和江苏人,可以参看《青红》)那些年囤积的板蓝根吃了很久~
@momo
那会儿家门口的公共浴室都改成隔离病房了,单位有病人的都隔离在办公室不许回家。
@口天雨辰
那一年,我们一帮子中学小册老从浦西到浦东额传染病医院去看望得肝炎的同学,隔着医院铁栏杆看的。
@咪姐
我爸妈就得了,据说我妈当时还怀孕了,只能打掉,所以89年有了我。
@彩云一片乐悠悠
姐妹我也是。我妈一听有畸形风险就听医生话拿掉了,不然也没我了。
@magnums
我们一家都吃了,就幼儿园的我得了。
@Peter.Z Oakley Garmin
我们一家都吃了,就幼儿园的我没得。。结果家里所有人都倒下了,外地亲戚把我接到合肥去了两个月。
@chenhua
那时我三年级。在家休息了两个月,我老公本来大我一级,他休学了一年,结果我们高中才能碰到做同学[偷笑R]最痛苦的是,全家老小就我一个人得了。
@奥宋驻淞沪招讨使佳麒上尉一般兵
但是(毛蚶)真好吃啊,我妈的说法是打耳光也不放,后面我要吃就要去嵊泗吃血蚶了。
关于“上海人在东京”和“扒分”
画图画:顾汀汀
@狗头大师KURT
我在日本公司工作,刚进公司的时候很多老前辈(45-55岁)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打工回来,确实挣到钱,至少当时上海内环一套房是有的。
@沪上小师
上海人在那个年代是一代人吃三代人的苦。
@Ayaka
我爸妈是85年结婚的,那个时候家里有亲戚在日本,说日本怎么怎么赚钱,然后我姑父就挑我爸说一起去日本,我妈说当时签证都下来了,后来因为87年我出生了,我妈接受不了我刚出生我爸离开,就把护照藏起来了~反正没去成~但是那个时候日本打工虽然苦,却也是个花花世界,可能爸爸那个时候去了,家也散了~但是我妈应该怎么也没想到阻止了一个大的,没拦住家里这个小的~后来成年我也来了日本。
@Fjord
我爸以前有个同事,他家里有个亲戚是战争孤儿回了日本,就帮他90年代办到日本去打工,本来在我们这里是体制内,去了那边码头搬货,老婆洗碗。赚的是多,苦也是真苦,也不好说阶层算是上升还是下降。不过儿子也带过去,后面在日本读书进大学,算是融入了。
@元海
我们弄堂就有个男的去日本,98年拆迁回来的,当时不要房子,拿动迁款加上打工的钱三十几万买在打浦桥。
关于光明冰砖
@金砖城堡小公主
小时候我夏天过生日我妈拆块冰砖浇一点罐头水果,最早的冰激凌蛋糕。
@棠棠 美妈
我是六一儿童节,我爸带我去上海(我是浦东人,都说去上海),先是新华书店,有时候是大世界,那么最后肯定坐下来吃块中冰砖。
@AZ
1角9的是简砖,外面没有那层硬壳纸包装,中冰砖可以一切二卖,还有一种8角8的白熊,是当时的顶配。小时候家里做色拉,我妈就会差我去买冰砖,拿一块干毛巾就去了。
76年我上小学前,因为老是扁桃腺发炎,我妈怕我上学后影响学习,就带我去淮海医院(现在的徐中心)开扁桃腺,住院期间凡是来看我的亲戚邻居人手一个保温桶,里面放冰砖,(医院对面就是食品二店,现在的环贸)因为医生说吃冰的加快伤口愈合。
当时6岁的我体会了什么是“老鼠跌了米缸里”,也深刻体会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痛苦,伤口太疼了,什么都咽不下。
@哒哒哒挡
我是来评论里找膨化额……小时候住陕西南路长乐路弄堂,夏天有三轮车到弄堂里叫卖冷饮的……那时候的一根膨化惊为天人!一直在找,到现在三十几年了还没再次吃到那个味道……
@三玄
70后的我,小时候80年代就一直吃国际饭店的加仑,有时候里面玉米粉放多了,会出现粉质口感,我妈就会去换一个新的。那时候还有一种叫“纸杯”的冰淇淋,就是现在哈根达斯小杯这样大小,小胖友吃大小最合适。
所以我家我妈吃冰砖,我就吃纸杯。我爸喝啤酒时,有时也会放一块冰砖,或者插一根大雪糕在啤酒里。
我妈那时还告诉我,冰砖和橘子水一起吃时,要先喝橘子水再吃冰砖,否则就会觉得橘子水特别酸。
@cabbage
小时候每到暑假,爷爷总会给我买加仑放在冰箱里,加仑挖挖电视看看,太开心了!有时候家里招待客人吃好饭,会上一道甜品,一块中冰砖拆开放盘子里,上面装饰一个草莓。属于那个年代的考究。
@Cynthia
小辰光喫加仑,住在一幢楼里的叔伯们还会招呼几家人一起买,黄鱼车送进来,大家喫好夜饭乘风凉时爽爽气气一人一大碗,吃到畅……想想这不就是今天的团购吗。
@买吃的去了
那时候我爸妈不知哪里学来的,中冰砖上撒雀巢咖啡粉,味道邪气好。
@特蕾西
我就想问问你们吃过橘子冰沙伐?以前家里亲戚工厂里做的,然后用保温瓶装了带给我吃,人间美味!
@棠棠 美妈
吃过的,我妈是上棉十九厂的,她们夏天每天一桶自制冰霜。我老伯伯是沪东造船厂,他们则是自制冷饮水(七喜类的碳酸饮料),还会发红宝橙汁。
关于出租车
截图自电视剧《大上海出租车》
@Momo
小时候打车尽量起步费左右,快要跳表了,我爸就准备下车了,也是一种别样的生活,有趣的回忆。
@甜酱不辣
以前回家打浦路隧道门口拼车去浦东,还要靠抢的。
@托大人
当年坐一次擦头像过年一样。
@Rainbow來來
我记得小时候坐擦头,外婆坐前面等红灯,计价器还在跳,心惊肉跳。司机拿一块毛巾往计价器一盖:老太,别看了。
@珍希兔
小时候大人只叫夏利,我一孩子都觉得车小,不舒服,自从坐了一次桑塔纳后,每次出租车都吵着要桑塔纳,在我的记忆力,桑塔纳就是好车。
关于联谊大厦
电视剧《孽债》中
出现的联谊大厦
@阿拉see you i
我爸爸原来就在里面上班的, 27号他也上过班。要是他还在世的话,看《繁花》会更有感触。
@看图笔记
联谊大厦底楼四川中路一侧,90年代是美国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对白领的概念就来自于此,印象很深。
@市民指南回复:
是的,我们找到了美洲银行上海分行1991年9月25日在《文汇报》的开幕广告,广告占据了报纸的整整一版。
这一年,美洲银行选择了联谊大厦作为分行的办公地点。
1991年9月25日的《文汇报》
关于泡饭
电视剧《繁花》
@百里十五轮回来了
我小时候也吃泡饭,但觉得确实是属于上个时代人的味觉印记了。有了其它食物选择后泡饭已经被扫进我记忆的角落里。现在我天天拿铁+贝果吃得最开心,泡饭仅仅是小时候吃过的东西,既没有情怀滤镜,也hardly算得上是什么comfort food。白粥倒可以偶尔吃一下, 那碗米香是诱人的,泡饭就只有60岁老父亲还爱吃了。
关于股市
@MKX一张流
我的第一套房子从这里赚的,浦东金桥从8块多开始喷,那个时候可没有涨停板。
关于光明邨和上海第一家麦当劳
首家麦当劳
在上海报纸上刊登
赠送可口可乐的广告
@中年社畜老柴
当时第一次在这家麦当劳吃到了汉堡包,名叫双层汉堡,八块八角一个。又厚又热,烫口多汁,双层吉士还要贵一些,九块九一个,舍不得买。第一次吃到有酸黄瓜和芥末酱的牛肉汉堡,还有点吃不惯呢。
我爸进去还问人家春卷有伐。
★彩蛋★
最后,我们想为读者送上新春福袋,是我们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合作的展览文创产品。
“魔都新春购物指南”展览
限定新春福袋
不搞任何集赞排名等活动,你们可以随意地留言,我们随意地抽取(会适当参考关注年份,过往留言)。
形式随意,但心意不随意,就像是平时不怎么联系但心意相通的老友之间的挂念。
参考资料:
1. 纪振英,《除夕之夜看垃圾,年看岁岁都不同》,解放日报,1996年2月20日;
2. 李浩明,《黄河路烟花斗富,乍浦路节支济贫——美食街过节风景大不同》,文汇报,1996年2月27日;
3. 程祖伊、陈蓉蓉,《新春之际话爆竹》,解放日报,1997年1月31日;
4. 张振、周翔、王爱东、方毓强,《年初五上海人“迎财神”的5种面孔》,新民晚报,2006年2月2日。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姜天涯/
编稿子:小泥巴/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