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张伯绪 朝鲜战场上“永不消逝的电波”

0
分享至




张伯绪获得的勋章

扫码看视频

“首长同志,第七穿插连奉命运送12部电台及4名译电员,请您查收!”这是电影《长津湖》中的一段台词,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在长津湖地区奉命护送电台和译电员的情节。

92岁的老兵张伯绪,就曾是朝鲜战场上的一名译电员。他虽然不曾与敌人短兵相接,但一直在以特殊的方式冲锋陷阵,以“永不消逝的电波”铸就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不朽丰碑。

17岁学习 立志保家卫国

张伯绪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永丰镇石马村,他从小就有一个愿望:学知识学文化,将来报效国家。1947年,17岁的张伯绪翻山越岭来到蒲城县的尧山中学,每天为学校拉响上下课的铃,给老师烧水打饭,这样他就有机会利用工作之余读书学习。

1949年1月,张伯绪被安排到延安西北局机要训练大队学习电报翻译。延安宝塔山对面的山上,有很多窑洞,其中很多都是新同志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张伯绪便是其中的一员。

接报员按照电报滴滴答答的声音,写下不同的数字排列,而张伯绪则是将这些数字排列按照密码本上相对应的汉字进行翻译。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张伯绪毅然决定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2月他由西北局分配到第十九兵团司令部机要处担任译电员。入朝后战况如何?会遇到什么困难?是否会面临生死考验……一切未知,也来不及考虑。左边斜挎一个军绿色小背包、右边斜挎一个公文包、身后背着一个背包的张伯绪,张伯绪于1951年跟随大部队乘火车一路到开封、徐州、安东(今丹东),住了几个月,从安东入朝,乘火车过了鸭绿江,到了朝鲜。

在入朝时,他所在的十九兵团司令部就发生了惊险的一幕。

十九兵团司令部入朝途中,火车就在隧道里停着等火车头拉走,结果火车头没有挂上车厢,却把车厢碰了一下,导致车厢顺着铁轨沿着下坡急速下滑,火车越滑越快……危急中,部队首长大声喊道︰“跳车!”车厢已经滑出了山洞,眼看就要和前面的火车相撞,刚好洞口有个朝鲜少年,那少年急忙跑到道岔口,一个扳头下去,把道岔扳到另一条上坡的铁轨上,车厢才慢慢停了下来,危机终于解除了。

首长下车,开心地把朝鲜少年搂在怀里说︰“是你救了十九兵团司令部啊!”朝鲜少年自然听不懂中国话,但走的时候怀里却抱满了志愿军送的饼干。

艰难条件下 快速成功翻译电报

进入朝鲜后,张伯绪和战友们遭遇到朝鲜的严寒天气,气温下降到零下三十多度。“那时候相当艰苦,天气十分寒冷,凡是能够御寒的东西,都裹在身上。要把自己的耳朵护住,否则就冻掉了,将手伸出去,手上的雪化不了,就会被冻伤。所以冻死冻伤的人相当多,这个仗打得真是悲壮惨烈!”张伯绪说道。

严寒天气下战士们需要补充能量,但当时吃饭喝水都是大问题。一方面生火做饭很容易暴露位置,会引来敌机轰炸;另一方面,由于入朝时间紧迫,战士们携带的食物有限,可以说是衣不御寒,食不果腹。张伯绪说:“我们后来就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即便如此,战友们也没有任何怨言,凭借钢铁般的意志与敌人进行殊死较量”……每当回忆起这些,张伯绪都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我在司令部机要处从事电报翻译工作,战争环境对电台收发报的干扰非常大,天线干扰、信号干扰,再加上前方战场日夜不停的炮弹爆炸声……”张伯绪回忆。但就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张伯绪也能快速且成功地翻译出多份电报。

“我们的汽车从来都是晚天行进,不开车灯,我们的指挥部大多隐蔽在旁边防空洞的树林中,平时在外办公,下雨下雪或者敌机来了就钻进防空洞。”张伯绪说。第十九兵团司令部机要处也是如此,张伯绪工作在一处叫仙女洞的地方。行军的时候,居无定所,飞机频繁轰炸。白天部队隐蔽休息,张伯绪和战友却有翻译不完的电报,晚上照常随部队行军,得不到任何休息,只有在夜行军中打打盹儿。

掌握着比生命还重要的作战“密码”

“译电内容大多是上级的作战指示,因此,在翻译电报过程中,要做到迅速、准确,还要求做好保密工作。”张伯绪说。在他担任译电员期间,志愿军司令部下达给第十九兵团的命令,均由他和另外一位战友翻译,战友负责记录,张伯绪负责翻译。张伯绪将密码本里的密码全背下来了,根本不需要看密码本,译得又快又好,没有出过差错。

1952年,张伯绪和战友收到了一份电报,命令让部队向北面撤离,但战友把密码翻译成“向南撤离”。张伯绪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赶紧向领导汇报,经过反复核实,电报内容确实是命令向北撤离。因为纠正这一重大译电错误,张伯绪荣立了二等功。

由于部队机动性强,电台的工作地点不固定,条件十分艰苦。机要译电员的工作大多在山洞、隧道、防空洞和密林中完成。“大腿当桌子,快速翻译和传递机密信息,不允许有任何差错,否则将会贻误战机。”用张伯绪的话来说,机要译电员虽然不在冲锋陷阵的行列里,却掌握着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作战“密码”。

张伯绪回忆道:“在第五次战役时,我们在仙女洞住了很久,电报特别多。我们一直没有休息,白天黑夜都在工作,没有桌子,没有凳子,皮包放在身上,直接拿出一根铅笔头快速翻译记录。”

与爱人在朝鲜战场相遇相知

张伯绪还在朝鲜战场上遇到了他一生相爱的人。他的爱人闫秀先于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在华东军区青年干校学习机要,1952年6月入朝后,被调到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机要处,从事译电工作。“她在机要二股,我在机要一股,我俩隔着一个山头,两个人都是译电员,当时我们只是在机要战线一起战斗的战友,真正走到一起是从朝鲜回来之后。”张伯绪说起老伴时,眼里都是满满的爱意。

1953年,朝鲜停战后,张伯绪回国,被分配到西北军区工作,而闫秀先已于1953年5月回国,先被分配到西北军区工作,两人正式结为夫妻。一对战场上的生死战友最终成为伉俪,并终生相伴到老。2021年9月,闫秀先因病去世,令张伯绪伤心不已。

“希望后人们能铭记那段历史,缅怀英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奋进,爱国爱家!”张伯绪感慨道。

张伯绪

陕西省蒲城县人,1949年参军,1951年入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团司令部机要处任译电员,1953年回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苏晓 李庆 见习记者 王程君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兰州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兰州新闻网
兰州新闻网
兰州新闻网
92406文章数 1580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