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就该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旁人再怎么冷嘲热讽、冷眼旁观又如何?我只是我,我就是我。
在思想相对来说还比较传统的民国时期,思想独立的女性少之又少,能在众人冷漠的眼光下站起来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恰恰,董竹君就是其中之一。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这是董竹君的人生信条,这是她一生的写照。她的不屈和抵抗让自己走出了一条路,赢得了他人的尊敬。
是爱情,也是救赎
董竹君坐在房间,忍不住想起自己命运的走向,她不甘,她知道无尽的等待换回的只有沉沦为真正的妓女,那这样的日子还让她怎么活呢?
此刻的董竹君是一名清倌人。清倌实则是青楼卖艺不卖身的女子,而她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罢了。每天看着台下不怀好意的眼光时,台上的她的心里害怕又难受又反感,她知道如果自己接受这样的结局,再长大些便是那些人手中的玩物了,她心底的声音告诉她:必须要逃。
董竹君是个苦命人。
1900年,董竹君在贫民窟中降生。尽管家中穷困潦倒,但董竹君感受到的爱意并没少,哪怕父母竭尽全力也要将她送到私塾念书。命运的捉弄总是惹的人苦不堪言。
由于父亲的病,导致一贫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没办法,董竹君被母亲抵押到堂子做清倌。
1913年,董竹君的家从此成了堂子,终日在风月场所卖唱还债。
就在董竹君思考如何逃离堂子时,一个男人出现在了她受伤的心里,他叫夏之时。原来一见钟情真的存在,原来真的可以有个人让董竹君心动到跟他离开。
即使沦陷在爱情里,但董竹君丝毫没有忘记自己身份。夏之时是四川都督,为董竹君赎身轻而易举,可她却表示自己不是商品,即使她此刻是清倌,在爱情面前也不足让她低头。
1914年,董竹君迈出了她逃跑的步伐,与夏之时举行了完婚仪式,她,有家了。
婚后,董竹君与夏之时前往日本留学,这是她在婚前提出的条件。留学期间的她短暂地度过了一段真正属于她的生活,然而生活又告诉她不得不面对以后的生活,她注定要面对婆媳关系。
夏之时的家庭完全不能接受一个清倌成为自己的儿媳,况且夏之时还是个都督。婆家决绝的态度,董竹君看在眼里。在几年的时间里,她倾她所能终于赢得了认可,但她与夏之时婚姻的裂痕愈发明显。
自夏之时被开除后,就像丢了魂的废物,对董竹君不闻不问,整日沉迷在鸦片的迷雾中。
日子总会趋于平淡,哪里还有爱情的光环。失望总是在生活的不经意间积攒的,而后一发不可收拾。
夏之时的冷漠和薄情早在婚后便暴露无遗,甚至在他一个人离开日本前,就交给了董竹君一把手枪,保护是其次,万一董竹君被人羞辱或者做出背叛夏之时的事,那这把枪就是董竹君最后的归宿。若爱怎会有这番举动。
董竹君为了自己的孩子们也不能过这样的日子,她开始自立自强,尝试着做生意,先后拥有了两家公司,一家是织袜厂,一家是黄包车公司。可时运混乱,两家公司均被迫倒闭,而她也在这时跟夏之时离了婚。
坚韧迎来了一扇窗
离婚后的董竹君一无所有,转身便带着四个女儿去上海讨营生,外界铺天盖地的言论对她而言什么都不是。
自己的路终归要自己走。
1930年,董竹君精心筹备创办的群益纱管厂开张,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女老板。就在生活熬到了有盼头的时候,她却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其原因则是在她的家中搜出了许多有关共产党人的宣传品,她苦心经营的纱管厂也被无情的炮火炸得所剩无几。
或许生活有很多不如意,但是董竹君总是头脑清醒地生存着,世道再混乱,她也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一天,一位陌生人敲开了董竹君的房门。看着过于陌生的脸,董竹君有些摸不着头脑,而对方的一番话更是让她不可置信。
原来这名陌生男子名叫李嵩高,之所以前来找董竹君,是因为董竹君的经历令他非常折服,尽管二人并非熟识,但董竹君遭遇到困境后,他也想出力帮助下,愿意提供两千元的资助。
眼前的陌生人成了董竹君的救命稻草,尽管不可思议到不敢相信,最终还是在一番考虑下决定接受李嵩高的好意。
拿到这笔飞来横财,董竹君思虑了几番,决定用这笔钱开一家餐馆。
1935年3月15日,“锦江小餐”川菜馆正式开门营业。一个女人在帮派林立、现状混乱的上海立足总是不易的,不过董竹君似乎已经接受了前路荆棘丛生的命运,她不会低头,只会一步步走下去。
餐馆最重要的便是菜品,“锦江小餐”菜单上的每一个菜品均是董竹君思量和反复筛选的,确保品质过硬。餐馆的大事小事,董竹君都亲力亲为,即使店员犯错,她总会第一时间低头与客户道歉,她深知开店经营和生存的不易。
在她终日的操持下,“锦江小餐”馆的生意越来越火爆,就连在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杜月笙想要来餐馆吃饭也只能乖乖排队。最后令杜月笙等的实在不耐烦了就稍话给董竹君让她扩充餐馆。
慢慢地,董竹君与每天前来就餐的人积累了不少人脉,立足的脚步越来越稳。
1936年1月28日,“锦江小餐”的生意火爆非常,董竹君趁势开了一家锦江茶室。在外人看来这只是一家正常的茶室,而它之所以被创办的原因是留给共产党做联络点。从这便可以看出,董竹君在生存之际,依旧为了祖国的明天相信并支持共产党的事业。
只可惜在敏感的年代,董竹君帮助共产党的事情被国民党察觉,而后她又被日本人盯上,不得不开始四处流亡,再度过上了无比艰辛的生活。
1945年2月1日,在外漂泊数年的董竹君终于在坚持不懈的坚强和意念下回到了上海。
此时,董竹君未曾停下脚步,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边她开始重新打理“锦江”的两个小店,令伤痕累累的店面再度步入正轨,另一方面,她接受中共上海局任务——创办永业印刷所。
创办印刷所的根本是为了方便印刷共产党的宣传刊物,方便革命事业的展开。但凡是能帮助共产党的事,董竹君不曾有半点含糊。而后她又创办了协森印刷局等印刷厂,在我党艰苦的困难时候提供了不少帮助。
1949年5月27日,上海迎来了解放,大街小巷的人们放生高呼,董竹君苦盼的日子到来了。
1951年,董竹君将心血——“锦江小餐”馆和锦江茶室上交给了国家。要知道此时国家正处于恢复的初期,她的两处资产更是高达15万美元,她举措无疑又是再一次倾尽所有、毫无怨言地帮助国家。
锦江饭店
而“锦江小餐”馆在之后的岁月里也改名为锦江饭店,专门宴请一些贵宾要员,《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地便是这里,它见证了很多中国历史的重要时刻,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宾馆,历史意义重大。
泥泞中的花朵格外鲜艳
董竹君在努力维系小家时,依旧兼顾着大家,甚至不惜为大家牺牲小家。
早在1929年时,董竹君便帮助过一名革命人士。不管她个人的生活再怎么艰辛,她都一如既往地帮助着身边的共产党人士。
1949年5月,为了营救共产党员张澜、罗隆基,组织决定从国民党员杨虎着手。
令敌人掉转阵营并非易事,而董竹君便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尽管中共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吴克坚早已通过搭关系认识并劝说杨虎,但杨虎始终没有给对方回应,一时间计划陷入僵局。
有一天,杨虎登门拜访董竹君,董竹君找准时机探了探杨虎的内心想法,感到事情有转机。之后,董竹君多次与杨虎详谈,令杨虎慢慢地放下了戒心和疑虑,对自己后期的规划有了新的变动。
杨虎转变阵营后,张澜、罗隆基的营救计划得到了保障,挽回了我党不少的损失。
董竹君经常为党内提供经费,当党内人士在她的“锦江小餐”馆吃饭谈事时,她便特别安排一个房间,用最靠谱的员工进行服务,在价格也给了一定的优惠,甚至都不用出钱。
这间特殊的房间实则是专门为了党内人士活动的,但其对外的价格很高,算是引人耳目的一种高明做法。
董竹君的坎坷似乎伴随了她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后,她的生活慢慢趋于平静,但1966年的特殊时期,她也被无端卷入。
1967年10月23日,67岁的董竹君被关进监狱,度过了长达五年的狱中生活。
似乎已经习惯了生活的波折,似乎她总是坚信会有曙光的一天。79岁的董竹君获得了平反,迟到的正义终于为她证明。
1997年12月6日,董竹君在写下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没多久,她因病辞世,享年97岁。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在董竹君的葬礼上循环播放,这是董竹君生前的遗嘱,这首歌陪伴了她逃亡飘零的岁月,她是她生命力的一朵玫瑰,即使最后,也要绚烂活着。
多年以来,众人只当她是一介女流之辈,而她默默做的事情早已超乎了一般人,可谓是有大义的先生。牢笼和枷锁是别人和世道要赋到自身上的罪名,重新定义自己却是赋予自己的能力和挣脱。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董竹君践行一生的箴言何尝不是每位女性学习的榜样。
结语
由于流传千古的刻板印象,女性似乎习惯于被认为是弱势群体,而关于女性的讨论皆是一些不堪的言论。
从古至今,开化的女性总是在对文明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董竹君先生的一生便是这真实的写照。
近年来,港剧《新闻女王》一经播出就突然爆火、电影《芭比》从制作到上映就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都是女性的独立、新时代女性的崛起和诠释的片子,人们越来越发现女性不再是一个附属品,同样可以在社会上成为叱咤的风云人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