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咱们的队伍吗?(119)
主 编:崔晓汉
总撰稿:徐焰
顾 问:毛新宇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二个大战役,这一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南线主力徐州刘峙集团,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双方参战的兵力,解放军参战只有60万人,而国民党军参战兵力却达到了80万人。那么,为什么解放军能够以少胜多呢?
“何、张起义是第一个大胜利”
淮海战役之前,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从1948年9月16日至24日进行了济南战役,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省会城市济南,开创人民解放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为下一步南下求歼徐州地区国民党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济南战役临近结束时,华东野战军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求歼两淮(淮阴、淮安)和海州、连云港之敌。中央军委同意这一建议,不过这时的预定战役规模还只限歼敌一个兵团,后称“小淮海”计划。随后,中央军委根据全国军事形势的根本变化,以及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军联合作战的有利态势,决定扩大原定淮海战役的规模和目标,歼灭刘峙集团主力多个兵团于徐州附近,计划演变为“大淮海”。
徐州国民党军刘峙集团约80万人(含战役期间所增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的东起海州、西止开封,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区域内,依托陇海、津浦两路机动增援迅速。解放军参战的兵力计有华东野战军36万人、中原野战军15万人,以及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和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总兵力约60万人,武器装备也劣于国民党军。在此形势下,显然不具备一口将刘峙集团吃掉的力量。
战役开始时,中央军委确定战役的首要突击方向:一是指向徐州以东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割断刘峙的一条臂膀;一是指向徐州、蚌埠之间的战略枢纽宿县,切断徐州国民党军惟一的陆上退路。这个庞然大物被分割成几块,就便于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
为统筹淮海战役的一切,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党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同时责成中原、华东、华北三大解放区用全力组织支援。
淮海战役从 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从11月6日至22日为战役的第一阶段,目标是歼灭黄百韬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黄百韬兵团是刘峙集团的右翼,兵力薄弱而又地处要害。战斗打响后,黄百韬兵团由新安镇地区沿陇海铁路西撤,华东野战军展开勇猛追击和堵击,迅速将其包围在碾庄圩地区。在此过程中,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为华东野战军迅速截住黄百韬兵团与阻击徐州东援之敌创造了条件。
何基沣、张克侠的起义是淮海战役的第一个大胜利。经过激烈战斗,至22日,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兵团司令官黄百韬自杀身亡。这是淮海战役的第二个大胜利。
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时候,中原野战军举行徐蚌线作战,攻克战略枢纽宿县,并将由平汉路东援的黄维兵团阻止在宿县西南南坪集地区。这样,解放军把刘峙集团分割在徐州、蚌埠与宿县西南,形成互不相连的三股,为尔后各个歼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
11月23日至12月15日开始了战役第二阶段,目标是歼灭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黄百韬兵团被围歼之后,总前委提出第二个歼击目标,以歼灭由平汉路远道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出的黄维兵团,中央军委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兵团,并指出:“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黄维兵团是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之一,是蒋介石赖以解徐州之围的一张王牌。中原野战军实行诱敌深入,当该兵团进入浍河以北的忠义集、东坪集、朱口地区预设的袋形阵地时,全线猛烈出击,于11月25日将其合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地区内。
蒋介石为保存兵力,决定放弃徐州。此时杜聿明接替刘峙指挥徐州“剿总”,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经萧县、永城公路撤退,企图解救黄维兵团后一同撤至淮河以南。12月1日,杜聿明集团全部撤离徐州,仓皇西逃。华东野战军立即实行多路平行追击与迂回拦击,于12月4日将其合围在陈官庄一带,随后歼灭企图突围的孙元良兵团。
这样,中原、华东野战军各包围了国民党军的一个战斗力较强的集团。鉴于同时歼灭尚需时日,而蒋介石正从各方调兵增援徐蚌战场,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正由蚌埠北进,距黄维兵团约70公里。为保持主动,总前委断然决定,采取吃一个(黄维兵团)、挟一个(杜聿明集团)、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的方针,首先歼灭黄维兵团。
从12月12日激战至15日,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和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及特纵一部对拒绝投降并施放毒气负隅顽抗的黄维兵团发起总攻,全歼该兵团10万余人,生俘兵团司令官黄维。由蚌埠北犯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害怕被歼,随后星夜缩回淮河以南,人民解放军至此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是战役的第三阶段,目标为全歼杜聿明集团。杜聿明集团被围于陈官庄及其附近地区,全军覆灭已成定局。这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之敌南下,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部署,在一段时间内停止对杜聿明部的军事攻击,代之以敦促其投降的政治攻势。
华北战场上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后,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对拒绝投降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1月10日,全歼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生俘杜聿明,击毙兵团司令官邱清泉,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中原、华东野战军“硬是吃下了一锅夹生饭”
淮海战役历时66天,解放军动用兵力60万人,伤亡13.3万人,击败国民党军有80万人的重兵集团,歼灭其中的55.5万人,包括号称“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至此,蒋介石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的攻击矛头之下。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在战场总兵力和装备均处劣势的情况下进行的。毛泽东将其比为一锅夹生饭,认为中原、华东野战军硬是吃下了,并取得完全胜利。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准了战役首要突击目标,将刘峙集团肢解,集中优势兵力,一口一口地吃;其次是当国民党军逃跑时,展开穷追猛打与迂回拦截;当其转人村落固守时,“不是依靠急袭,而是依靠充分的侦察和技术准备(近迫作业、步炮协同等)去取得成功。”这些成功的战术,显示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