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顶流,黄谣缠身

0
分享至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

从伪学到官学

提到朱熹,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他“扒灰”、虐待母亲、纳尼姑为妾的丑闻,还有对“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的厌恶。

殊不知,这其中很多是谣言,很多是误会。

谣言因何而起,误会又从何而来?

南宋朝廷党争严重。朱熹一生多次被党争牵连。又时运不济,每次所在的阵营最终都以落败告终。在残酷的党争中,为了斗倒对方,无所不用其极,捕风捉影,甚至不惜捏造事实,妄加污蔑。而在党争中落败的一方,往往又没有给自己澄清的机会,污名、骂名无法得到洗刷。

淳熙八年(1181),浙东灾荒严重,朱熹正受命担任浙东提举,专门负责赈灾事宜。


图:朱熹画像

朱熹到任以后,就被眼前的惨象震惊了。放眼望去,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百姓为了活下去,不得不拆屋卖田,甚至卖儿鬻女。天灾之外,还有人祸,地方官不仅不尽力赈灾,还贪得无厌,无休止地盘剥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百姓。

其中,贪腐最严重的要数台州知府唐仲友,盗窃公家财产,霸占军妓,盘剥百姓,甚至还铸造假币,简直无恶不作。

朱熹一气之下,连上四道奏章,弹劾唐仲友。为了保留人证,他抢先一步把军妓严蕊抓起来,关在监狱里。但是,他写的奏章根本就没能到达孝宗手里,而是被宰相王淮压了下来。

王淮是唐仲友的姻亲,也是唐仲友在朝廷里的靠山。他扣下朱熹奏章的同时,暗中让同党举荐唐仲友担任江西提刑,企图以升迁的方式,将唐仲友调离浙东。

但王淮也不敢完全一手遮天,而是在其中玩弄了一个小手段。他将朱熹第二、三、四道奏章压下,把比较委婉的第一道奏折和唐仲友的自辩状同时拿给了孝宗,并解释说:“他们只是秀才之争。”想把大是大非关乎国运民生的案件,粉饰成村婆吵架一般的小是非。


朱熹的上奏如石沉大海,他进一步搜集证据,第五次上书时,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王淮,指控他和唐仲友彼此勾结,相互庇护。

王淮是官场老油条,所使出的招式比朱熹一介读书人要阴狠得多。看到朱熹的奏章,他直接撤掉了唐仲友江西提刑的职务,并让朱熹去接替。这样一来,世人都觉得朱熹弹奏唐仲友,不为别的,只不过是因为看中了他的位置。既然朱熹的动机被怀疑不纯,那他所奏之事的真假就难说了。

朱熹拒不到江西赴任,还想继续向皇帝弹劾王淮和唐仲友。当时在位的孝宗,虽然在南宋历史上,算是难得的好皇帝。但在王淮的一番操作下,无论朱熹把事情讲得如何有理有据,在孝宗眼里,他都成了一个为自身利益,而喜欢闹事的跳梁小丑。事到如今,近千年过去,还有很多人相信朱熹上书弹劾唐仲友,只是出自嫉妒。

朱熹只好辞官回乡去了。此后不久,民间开始流传朱熹、唐仲友和军妓严蕊之间的理不清的风流韵事。还有另外一个传言说,朱熹为了对付唐仲友,把唐仲友的相好严蕊逮捕入狱,严刑逼供,想拷问出对唐仲友不利的证据。没想到严蕊宁死不屈,朱熹就直接上书污蔑唐仲友,只是最终没有得逞。在这个故事中,所有人都是忠臣烈女,唯有朱熹,无耻而卑鄙。


故事的源头是一个叫洪迈的人写的小说《夷坚志》。洪迈和朱熹早有过节。同时,他也是唐仲友的朋友,而王淮,正是他的上司。

这段往事的来龙去脉,其实《宋史》记载得详细而且清楚。可惜很明显,小说家写的故事,比史家记载的故事,更容易让老百姓津津乐道,口耳相传,进而无限地凭猜测和想象再次加工。

终于,明朝时又出了一个小说家叫凌濛初。他科考不顺,尤其讨厌朱熹的学说。进一步将这个故事进行演绎,严蕊成了红尘薄命的大才女,仗义有侠气。唐仲友是儒雅风流的大才子,而朱熹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这个故事就记录在著名的《二刻拍案惊奇》里。即便今天朱熹还在世,恐怕也不知道该如何去为自己辩白了。

孝宗之后是光宗。光宗无能,绍熙元年(1190),皇室宗亲赵汝愚联合外戚韩侂胄,废除光宗,扶持宁宗上位。宁宗当了皇帝以后,念着赵汝愚的功劳,提拔他做宰相。可是韩侂胄心有不服,处心积虑地离间宁宗和赵汝愚的关系。他多次暗示宁宗,赵汝愚既是宗室,可以扶持宁宗上位,当然也可以自己篡位。皇帝本来都有防备宗亲的习惯,韩侂胄的话无疑正击中了要害,宁宗由此心生了不少龃龉。

此时,朱熹已年满花甲,是著名的理学大家。名满天下,桃李也满天下。而且他还和赵汝愚私交甚笃,是多年的老朋友。


宁宗上位的第四年,赵汝愚就推荐朱熹给宁宗当老师。

朱熹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是一介书生意气。第一次面见宁宗,就絮絮叨叨讲了一大堆大道理,要求宁宗控制自己的私欲,给全天下做一个榜样。还对朝政发表了议论,劝宁宗不要专权,要从谏如流,充分听取大臣们的意见。

朱熹虽身为帝师,其实并没有实权,更不该干涉朝政。朱熹急不可耐的样子,让宁宗更加怀疑赵汝愚的用心。宁宗找了一个借口,赶朱熹回了福建老家。朱熹被黜,韩侂胄明白了宁宗的心思,放开手脚,大张旗鼓地对赵汝愚展开攻击,诬陷他结党营私。

理学派的几位太学生联合上书,为赵汝愚辩护。这不仅没帮上忙,反而更加坐实了赵汝愚结党的事实。宁宗非常反感,震怒之下,直接将上书的太学生杀了。

但当时理学派的门生广布,势力强大。韩侂胄害怕他们的势力反扑,在进一步试探到宁宗的态度之后,直接将理学打成“伪学”,发动了针对朱熹理学派的“庆元党禁”。朱熹是理学派的权威,自然就是伪学逆党的领袖。他的门生,在朝为官的,一律罢官、除名、流放。还未出仕的,终生不得出仕。朱熹内心也很恐惧,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会身首异处,无限感慨地说:“某今头常如黏在颈上。”

韩侂胄自然不打算放过朱熹,他授意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弹劾。沈继祖很快就罗列出了朱熹的八大罪状:第,虐待母亲;第,不尊重君主;第,不忠于国家;第,玩侮朝廷;第,意欲变天;第,有害风教;第,纳尼姑为妾;第,家妇不夫而孕。

后世关于朱熹的大部分谣言和误会的源头就是这道奏章。

事实上,沈继祖罗弹劾的内容是经不起推敲的。他说朱熹虐待母亲,给出的理由是朱熹给母亲吃的是社仓里的陈粮。事实是朱熹经济本来就很窘迫,很多时候只能靠朋友接济生活。而且当时连年饥荒,更多的百姓连陈粮都没得吃。

说朱熹,“纳尼姑为妾”,是朱熹在福建漳州做知府时,为了整顿佛教寺院的不洁风气,曾经下令,敦促尼姑还俗,一些利益受到损害和穷极无聊的人,就传言他把尼姑带回家做了小妾。

至于“家妇不夫而孕”的指控,更像是一种阴狠毒辣的泼脏水。说得是朱熹在长子朱孰死后,他的儿媳却有了身孕,暗指他跟儿媳妇通奸。这也是历史上朱熹“扒灰”丑闻的由来。但真实情况是,朱熹出生于福建,祖籍却是在江西婺源。他年轻时到江西认祖,就要长子朱孰定居江西,以延祀香火。除了几次短暂的出仕为官,朱熹常年都在福建,根本没跟儿媳妇生活在一起,更没有所谓的与儿媳通奸。


这几条罪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目的是损毁朱熹一代理学宗师的形象。因为当时的朱熹,在读书人的心目中地位极高,影响力也很大,要彻底打倒他,首先就要往他身上泼脏水,搞臭他的名声。其余几条罪名,都是指控朱熹有谋逆之心,虽然理由也很牵强,但在封建王朝,这确实是最有效的方法。几乎所有皇帝对有人谋逆的态度都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错放一个”。就连朱熹因为写过“人间别有天”的句子,都被说成是想另立皇帝的意思。这已经和文字狱没有差别。

沈继祖在奏折里,强烈要求处死朱熹。但朱熹毕竟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领袖,宁宗只同意罢免朱熹官职,将其发放回原籍。

朱熹也一直以为自己已经难逃一死,面对只是免职的结果,虽也冤枉,但已足够侥幸。朱熹上了一张《落职罢宫祠谢表》,感谢宁宗额外施恩。在谢表中,他带着复杂的心情,颇为无奈地说了一句:“谅皆考覆以非诬,政使窜投而奚憾。”意思是说,想必朝廷已经考察核实过,并不会冤枉我的,那要放逐我,我也就没有什么怨怼了。

这一句明显带着情绪的话,后来就有很多人解读为,朱熹自知理亏,认下了罪状。当时的情况是,被流放的赵汝愚刚到湖南就暴毙,所有为赵汝愚上书说情的太学生都被杀了,朱熹的门生要么被赶出了朝廷,要么是被永远禁止再进朝廷。沈继祖目的很明确,也很无耻,就是想置朱熹于死地。要不是因为朱熹自己的影响力太大,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朱熹说这句话,一方面是迫于压力,并不是不想申辩,而是为了自保;另一方面,也明显带着正话反说的揶揄。


朱熹死后,这些史料就被一个叫叶绍翁的人当作野史,写进了《四朝闻见录》中。清朝时,这本书又被收入了《四库全书》,当作正史的补充。关于朱熹的一些谣言和误会,就这样被坐实了。

但朱熹死后,历任皇帝却逐渐意识到了朱熹学说的价值。

宁宗驾崩,理宗继位以后,给朱熹平反,恢复了他的名声,把朱熹作注的《四书》列为考试教材。为了确立朱熹的官学地位,还把朱熹的曾孙朱浚招为驸马。后又追赐朱熹太师封号,从祀孔子庙,正式进入圣人行列。朱熹的位分第一次被抬高。

到了元朝,依据宋朝旧例,把朱熹作注的《四书》列为教材。明朝时,官方再次抬高朱熹地位,先下令改称呼,称呼朱熹为“先儒诸子”,也就是把朱熹排在秦诸子之后,汉唐诸儒之前,地位比汉唐时的儒学家都高。到了清朝,康熙下令让朱熹位列“孔门十哲之次”,这次直接让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清以来,科举考八股,核心内容就是朱熹的学说。

官方之所以不断捧高朱熹的原因,乾隆说得很清楚:“得孔孟之心传……循之则为君子,悖之则为小人。为国家者由之则治,失之则乱,实有裨于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要。”直白一点说,就是朱熹的理学,是统治百姓很好用的工具。

官方高度认可,不代表民间就买账。这种叛逆的心理从古至今,一直都有。民间对朱熹学说最大的质疑,应该是对“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的争论。其实,这里面也有很大的误会。


去人欲,存天理

朱熹很难讨人的喜欢。因为他的学说让人生厌。只要一说起朱熹的主张,总让人觉得,他一门心思就是要人断去七情六欲,世俗杂念,把大家都赶去和尚庙里吃斋念佛一样。因为大家都以为他说过要“存天理,灭人欲”。

其实朱熹的原话是:“饮食,天理也;夫妻,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很少有人读过朱熹这句简单的原话。否则,人们对朱熹不会有那么大的误解,也不会有那么深的怨气。

这里面包括有些人“别有用心”的引导。比如我们都知道,清朝有个思想家叫黄宗羲。他其实是明朝的遗老,不想在满清政府为官,就用心做学问。他不喜欢理学,认为理学虚无,没有实用价值。这完全是个人偏好。但他也没有想诋毁朱熹,只是不屑对朱熹的学说做过多的阐释,草草用“存天理,灭人欲”六个字做了总结,还把这个结论写进了他的专著《宋元学案》里。后世一些不求甚解的人,也就以为这六个字是朱熹学说的全部。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始讨厌朱熹。

可是读过朱熹原文的人都知道,朱熹并不古板。相反,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在为人的一些自然欲求正名。“食色,性也”,朱熹以为,人正常的自然欲求,不仅理所应当,而且是“天理”。不正常、过分的,才是“人欲”。朱熹主张的是,要有节制,不能贪得无厌。

更重要的是,朱熹主张“去人欲”,其实最主要的对象是手握权力的皇帝和官员,而不是普通百姓。因为皇帝和官员掌握着公权力,一言一行关系到天下苍生,所以对过多的欲望要有所节制。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放在今天也是。


朱熹当过帝师,所以他以为天下第一个要“去人欲”的,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这很有道理。因为皇帝高高在上,如果不知道自我克制,就会以天下苍生为刍狗,百姓就只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让皇帝灭人欲,其实就是限制皇权。他在《皇极辩》里就说过,如果君主“有其位无其德”,那就“不足以首出庶物,统御人群而履天下之极尊”。大意是,皇帝如果不懂得去人欲,修行德行,就没有资格当皇帝。在朱熹以后,元明清几百年,朝廷一方面极力提倡朱熹的学说,一方面尽力掩藏,甚至歪曲了他限制皇权的主张。朱熹在生时,遭受党禁之祸,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皇帝不喜欢他。就因为他天天嚷着要皇帝去人欲,皇帝不愿意。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听起来有些混账的话,也不是朱熹说的。有朋友问程颐对孀妇再嫁的态度,程颐回答如是,后来被其弟子收录在《程氏遗书》里。朱熹曾站出来替程颐解释,说程颐的意思是让士大夫要有节操,是对为官者的要求。不管程颐本意如何,至少由此可见,朱熹并没有要把女人困死在贞节牌坊下的执着想法。

要求女性裹小脚,朱熹也不是始作俑者。缠足是自汉唐就有的风俗,宋朝更盛,到满清达到畸形。朱熹要求女子缠足的说法,是从民国开始流传的,出自当时的一本杂志《中华全国风俗志》,也并没有可靠的佐证。在民国时,似乎有一种默契,一些找不到源头的陈规陋俗,就追溯到朱熹身上。这很可能和一直以来,社会普遍对朱熹形成的刻板印象有关。

历史上真实的朱熹,其实和我们普遍认为的差别很大。在官,一心一意为民,为苍生社稷;在野,专心专意做学问,克己复礼。


朱熹一生,从头到尾,累计起来做官的时间总共也不过七年。在这七年的时间里,他对自己的要求正是“去人欲,存天理”,时刻要求自己克制过于膨胀的私欲。

朱熹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守选三年后,被朝廷安排到厦门同安县做主簿,主要工作是负责全县的税收。

当时南宋正与北面的金政权连年对抗,军费消耗巨大,朝廷只能巧立名目向百姓征税。百姓的赋税负担比之前高出了三倍,根本无力承担。但如果地方税收缴不齐,官员就要受到朝廷的惩罚。很多负责税收的官吏只好挨家挨户去催逼,手段往往粗暴残忍。朱熹不愿为难百姓,就上书给朝廷,指责过多的苛捐杂税是 “民所不当输,官所不当得”。说到激愤之处,直接指责朝廷横征暴敛,简直和强盗没有区别。可是他的上书,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朱熹想做一个好官,可是他却面临着一个顾此失彼的选择,要么完成朝廷交代的任务,要么维护百姓的利益。他原本以为这两者并不矛盾,现在才发现简直是势不两立。这叫他很无奈,甚至是绝望。

即便如此,朱熹在同安县任职期间,依然尽量为百姓做些事实。他整顿了县学,建立藏书,供读书人使用,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还修了一条大路,为百姓的生活提供便利。名声很好,政绩也不错,本来前途无量。但朝廷对百姓的盘剥无度,他不愿充当帮凶。三年任期满后,他就辞职回家,潜心做学问去了。

朱熹再出仕为官,已经是二十五年后了。那时,他已经是理学派的大师,有了很高的声望。很多在朝廷的人,甚至身在高位的人,都极力拉拢他,想利用他的声望,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都被他一一拒绝。直到江西南康发生了灾荒,粮食紧缺,饿殍满地,宰相刘正邀请他出来赈灾时,他才应允而出。

淳熙五年(1178),48岁的朱熹出任南康军知军。

朱熹到任后才发现,比天灾更甚的是人祸。百姓已经无粮可食,在死亡线上挣扎,朝廷的税负却有增无减。不仅赋税重,繁重的徭役同样叫百姓苦不堪言。地方官又随心所欲增加苦役,简直不给百姓活路。朱熹为民请命,希望朝廷可以在灾年适当减免当地的赋税、徭役。可是朝廷上下很多人,都反对朱熹的主张。无奈之下,一次不成,朱熹只好再两次、三次……他在南康任职三年,仅仅是主张为百姓减税减役,为民请命的奏章就上了六次,平均一年两次。朝廷不答应,朱熹就只好自己想办法,帮百姓谋得活路。


辖下都昌县的百姓多以烧木炭贩卖为生。可惜木炭价格低,税收却奇高。以烧炭为生的百姓,到了无法存活的地步。朱熹不忍,一边上书请求朝廷减税,一边给炭民支招,没有钱,就直接上交木炭,以抵税金。

南康任满,浙东地区又旱灾、蝗灾和瘟疫肆虐。鉴于朱熹在南康的政绩,朝廷派他去浙东任提举,主要工作还是赈灾。就是这次在浙东,朱熹遇到了台州知州唐仲友贪腐的事情。

朱熹到任后,发现灾情严重,要求面见孝宗,当面请求朝廷减免灾区赋税;还要求给他一些官缺职位,允许当地豪绅在出钱出粮的情况下担任;他还要求朝廷拨款两百万贯,用来买粮和灾后重建。

孝宗当面都答应,但朱熹刚回头离去,就又反悔了。

说好的两百万贯,朱熹多番催促,最终只到了三十万贯,连买粮都不够。朱熹只好亲自出面,找富商豪绅借粮。朱熹号召他们捐粮,说朝廷答应了,捐粮后就可以谋得一官半职。这个承诺朝廷也没兑现,捐粮的豪绅都以为是朱熹故意在诓骗他们,对他又恼怒,又记恨。在此种情况下,朱熹再要去查处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其结果可想而知。

在王淮的包庇下,唐仲友安然脱身,朱熹却落了一身骂名,他愤而辞官回乡,安心做了八年的学问。


下一次邀请朱熹出山的是宰相刘正,刘正希望他出任漳州知州。当时,朱熹已经五十九岁,早已对官场失望透顶,直接就拒绝了。但其实他心中那份济世天下的抱负仍然还在。当刘正承诺任期满后,就引荐他面见新上任的光宗,朱熹就又答应了。

南宋土地兼并严重,占人口少数的大地主占据了绝大部分土地,大部分农民只能沦为雇农和佃农,靠给地主种田,艰难地维持生存。大地主不仅盘剥农民,还和官场勾结,瞒报土地数量,逃避缴纳赋税。

朱熹所提倡的“去人欲”,主要就是针对地主、豪绅、官僚等阶层,希望他们不要贪得无厌,要适可而止。至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他们所求都只是基本的生存,是正常而自然的,与生俱来的需求,是“天理”

朱熹上任漳州后,上书朝廷,建议重新丈量土地。旨意下来,同意朱熹先拿一块地区做试验。

此时在朝廷中,宰相刘正和枢密使王令是水火不容的政敌,王令因为跟漳州的地方豪族有利益往来,暗中破坏,阻挠重新丈量土地。刘正则很支持朱熹,不遗余力地在朝中提供支持。但刘正既不是为了正义,也不是为了朱熹,纯粹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


最终王令在这种斗争中落败,被迫告老还乡。政敌一除,刘正立马转变了态度。刘正作为福建人,他自己和他的家族,本身也是土地兼并的受益者。表面上刘正依然支持朱熹的工作,暗地里却不断给他出难题。刘正先以朝廷名义要求丈量土地不能影响百姓耕作,必须在农闲时展开。接着又拖延命令下达的时间,到朱熹手中时,农闲时节都快过完了。

恰又在此时,朱熹的长子在江西死去了。老年丧子,悲痛莫过于此。朱熹匆匆辞官,回去处理后事。

朱熹断断续续做了七年官,在为官期间,他始终以“去人欲,存天理”来要求自己,也按这个标准去为官。后来沈继祖在弹劾他时,苦于找不到他贪污的证据,只能无不牵强地说他办学时,多收了学生的学费。

虽然朱熹在官场时没有取得太大的建树,但每到一任,朱熹都迫不及待地为百姓请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算是一腔孤勇。


除掉七年的做官时间,朱熹一生的精力都花在办学校和做学问上。

他留下了两千万字的著作,迄今闻名于世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两块大招牌,都有朱熹的功勋在。他批注《四书集注》,形成了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后世几百年里,千万学子必读的书目。岳麓书院的山长,一代理学大师张栻后来无不感慨地说:“当今道在武夷。”

朱熹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不是要禁锢谁,更不是要斩去人内心世俗的欲望,而是要劝人克制欲望,驾驭欲望,而不是反过来做欲望的奴隶。

他要做的是正人心,明世道。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每天8点,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内涵的好书,遇见精致有品的美物。

今日好物推荐

欢迎点击下方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母亲去世次日,14岁男孩拿走其手机买球星卡,欠下9万元债务

母亲去世次日,14岁男孩拿走其手机买球星卡,欠下9万元债务

环球网资讯
2024-06-16 16:00:14
马斯克:美国忘记如何登月很正常,埃及也不知道金字塔是怎么建的

马斯克:美国忘记如何登月很正常,埃及也不知道金字塔是怎么建的

吾天
2024-06-16 01:21:15
世界排名全乱了!中国女排爆冷搅局,世界第1易主,日本女排不利

世界排名全乱了!中国女排爆冷搅局,世界第1易主,日本女排不利

刺头体育
2024-06-17 00:01:03
她曾是安徽省省长,后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如今70岁仍在奋斗!

她曾是安徽省省长,后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如今70岁仍在奋斗!

历史龙元阁
2024-06-16 15:35:31
莫文蔚属于“诈骗”级别了吧

莫文蔚属于“诈骗”级别了吧

悠闲葡萄
2024-06-16 09:25:18
向佐父亲节晒三代父子合照,爷爷强强喜抱金孙,郭爸爸也闪亮出镜

向佐父亲节晒三代父子合照,爷爷强强喜抱金孙,郭爸爸也闪亮出镜

安山客
2024-06-16 10:25:11
刘亦菲新剧播出后,她与陈金飞旧事再被扒,两人很多黑历史被挖出

刘亦菲新剧播出后,她与陈金飞旧事再被扒,两人很多黑历史被挖出

花哥扒娱乐
2024-06-15 23:23:16
安徽中考谢谢你,墙都不扶,就服安徽出卷人

安徽中考谢谢你,墙都不扶,就服安徽出卷人

书中自有颜如玉
2024-06-16 21:16:42
江苏卫视又出“王炸”了!36集谍战剧即将开播,实力派戏骨云集

江苏卫视又出“王炸”了!36集谍战剧即将开播,实力派戏骨云集

娱记掌门
2024-06-16 22:21:20
温州六中46名学生出游溺亡,头七集体回教室上课,到底是咋回事?

温州六中46名学生出游溺亡,头七集体回教室上课,到底是咋回事?

阿胡
2024-06-06 12:38:23
现场|京港、沪港高铁动卧首发列车抵港,乘客“打100分”

现场|京港、沪港高铁动卧首发列车抵港,乘客“打100分”

澎湃新闻
2024-06-16 10:36:35
自己宣!梅西退役决定

自己宣!梅西退役决定

元爸体育
2024-06-16 08:53:27
妻子深夜与情人开房,激情时接到丈夫电话:我在跑步,你少管我

妻子深夜与情人开房,激情时接到丈夫电话:我在跑步,你少管我

第7情感
2024-06-16 14:04:46
姜萍父亲月工资九百,姐姐打三份工,妈妈惹争议,网友支持去国外

姜萍父亲月工资九百,姐姐打三份工,妈妈惹争议,网友支持去国外

贾文彬的史书
2024-06-16 19:17:57
马斯克披露 SpaceX 第五艘星际飞船试飞时间表

马斯克披露 SpaceX 第五艘星际飞船试飞时间表

cnBeta.COM
2024-06-17 02:48:06
6月13日俄乌最新:俄罗斯海军最强战队杀入美国后院

6月13日俄乌最新:俄罗斯海军最强战队杀入美国后院

西楼饮月
2024-06-13 15:12:33
美援乌一个中队F-16,彻底解决F-16弹药问题,爱国者获优先保障

美援乌一个中队F-16,彻底解决F-16弹药问题,爱国者获优先保障

移光幻影
2024-06-14 15:15:03
吉达联合主席:我们14亿欧报价梅西,他竟然因家人想去美国而拒绝

吉达联合主席:我们14亿欧报价梅西,他竟然因家人想去美国而拒绝

直播吧
2024-06-16 19:00:08
惨烈!山东高档小区顶楼火灾,二人遇难,内情曝光令人震惊!

惨烈!山东高档小区顶楼火灾,二人遇难,内情曝光令人震惊!

饭桶说史
2024-06-16 19:04:54
ASML掀老底:3nm芯片实际为23nm,1nm芯片是18nm?

ASML掀老底:3nm芯片实际为23nm,1nm芯片是18nm?

互联网.乱侃秀
2024-06-16 14:14:18
2024-06-17 06:16:49
拾文化
拾文化
文化改变生活。
3554文章数 7905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冷藏货车违规乘人致8人窒息后遇难 河南叶县通报

头条要闻

冷藏货车违规乘人致8人窒息后遇难 河南叶县通报

体育要闻

没人永远年轻 但青春如此无敌还是离谱了些

娱乐要闻

上影节红毯:倪妮好松弛,娜扎吸睛

财经要闻

打断妻子多根肋骨 上市公司创始人被公诉

科技要闻

iPhone 16会杀死大模型APP吗?

汽车要闻

售17.68万-21.68万元 极狐阿尔法S5正式上市

态度原创

家居
旅游
游戏
公开课
军事航空

家居要闻

空谷来音 朴素留白的侘寂之美

旅游要闻

@毕业生,江苏这些景区可享免票或优惠

梦幻西游玩家炸出160愤怒水清腰带,西栅为服战连夜换“网吧”?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军事要闻

以军宣布在加沙南部实行"战术暂停"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