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之间长达数年的“二选一”垄断纠纷终于迎来了一审判决。12月29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决,认定阿里巴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二选一”的垄断行为成立,对京东造成了严重损害,并判决阿里向京东赔偿10亿元。
这一判决对于维护电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京东方面表示,“二选一”等垄断行为不仅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了品牌、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削弱了市场发展的创新和活力。
胜利的意义何在
对于京东来说这场“二选一”的市场竞争官司是胜利的,时间却已经过去了8年之久。8年间电商实际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阿里巴巴一家独大,再到京东,再到拼多多,现在的抖音。2023年11月29日,拼多多盘中市值首次短暂超过阿里巴巴。虽然拼多多的股价在当日收盘时有所回落,但这次超越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11月28日发布其亮眼的2023年三季度财报后,其市值超过阿里巴巴就出现在分析人士的预测之中。财报显示,拼多多今年第三季度收入为688亿元,同比增长94%;经营利润为167亿元,同比增60%。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30日报道称,中国电商三巨头中,目前市值排名第一的是阿里巴巴,拼多多紧随其后,京东排第三。
此前,京东和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两个电商平台,它们之间的竞争可以追溯到2011年。阿里巴巴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商品资源,而京东则紧随其后,成为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两者在市场份额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不断争夺更多的用户和商家。
阿里巴巴主要依靠平台模式,为商家提供交易平台,从中收取佣金;而京东则主要依靠自营模式,自己采购、销售商品,赚取差价。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各有优劣,双方都在不断优化自己的运营策略,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商家。
京东和阿里巴巴之间的战争是一场全方位的竞争,涉及到电商、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双方在竞争中不断创新和优化自己的业务模式,以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用户认可。争斗多年之后拼多多从中杀出,抢夺了京东第二的位置。
失去第二
三年前,京东和拼多多在电商市场上还是同一起跑线。然而,如今的拼多多已经超越了前辈阿里,而京东却陷入了人事调整、内网反思的困境。资本市场上,京东股价腰斩,市值暴跌,距离年初的股价跌幅已经超过50%,市值一年内蒸发超过700亿美元,仅剩下拼多多的四分之一。
这一巨大的差距引发了人们对京东的关注和思考。一方面,京东需要面对人事调整和内网反思的问题,以期重新找回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另一方面,京东也需要应对资本市场的压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2023年一整年里,京东全面实施了低价策略,推出了百亿补贴频道,开放了POP招商渠道,并降低了运费门槛。同时,京东还对其业务结构进行了调整,取消了事业群层级,将其转变为事业部。
此外,京东还加大了直播业务的力度。在618大促期间,回归了“多快好省”的理念,双11则打出了“真便宜”的口号,努力摆脱过去给人们留下的“贵”的印象,重塑全品类“天天低价”的用户心智。
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根据久谦中台8月份的数据,尽管大促后京东百亿补贴与拼多多的可比SKU数量相较于整体商品数量下降幅度较小,但在价格方面的优势仍然不足。在1771个可比SKU中,只有约400个商品在京东平台上具有价格优势。其中,带电类商品是京东价格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在京东价优的SKU中,电脑办公、手机通讯、家用电器分别贡献了119、82、55个SKU。京东价优指的是该商品在京东百亿补贴的价格低于拼多多百亿补贴。
总体看来,京东集团现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自营和平台矛盾。想做自营就要服务、质量、高价格,要做平台就要价格低。并且京东的仓储是京东的最大优势也是隐患之一,京东拥有庞大的物流网络和先进的配送系统。京东物流的仓储和配送系统高度自动化,能够实现快速处理和分拣商品尽管京东的物流系统非常高效,但其物流相对应成本也较高。
不管是刘强东、还是京东高层都在积极的求变,积极让京东变好。平台化已经是京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