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有一个地方叫赛图拉。
那里氧气稀薄,人烟与植被罕见,是名副其实的荒凉高寒之所,然而从清朝开始就有官兵驻守在那里。
解放战争之时,那里有一支被遗忘的国军在驻守,1950年解放军去换防的时候,驻守国军见状不禁大哭。
那么问题来了,赛图拉哨所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驻守国军会被遗忘呢?
一 、赛图拉哨所的建立
晚清时期,清政府摇摇欲坠,内部一片混乱,外部有列强在不断蚕食我国领土。
有不少昏聩官员直接建议,放弃南疆边境之地,毕竟人类难以在那里生存,那些地方守着也没什么用处。
幸而,还有些官员深知边防的重要性,并对上述说法进行了猛烈抨击。
比如左宗棠,他明确表示边境荒凉之地亦是我国领土,绝对不容西方列强觊觎。
于是清政府派他收复新疆,这才有了“左宗棠抬棺入疆”的传奇故事。
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意外得知在赛图拉地区有英军驻守,当即派出了一个百人敢死队,让他们带着物资和武器前去抢夺阵地。
这支敢死队光是赶路就用了一个月,好在接下来的战斗十分顺利,没花多少功夫就把英军从赛图拉地区驱逐了出去。
可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问题,等清军走后,英军要是卷土重来怎么办?
根据清军汇报回来的消息看,赛图拉地区地势险要,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丝绸之路在南方的一个节点。
敌人如果占领这里,便能直达南疆或者印度。
左宗棠思索再三,索性决定在这里建设一个边防哨卡,当地民众也十分的配合。
没用多长时间,“赛图拉哨所”就拔地而起了。
说是一个哨所,其实更像是一个“大本营”。
因为底下还有很多分哨所、哨卡,整个喀喇昆仑山守防任务,都被迁徙于这一处,可见其重要性。
驻守在赛图拉,毫无疑问是个苦活。
因为那里海拔高,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一年四季气温普遍较低,更别说每年还有长达六个月的漫长冬季。
官兵走完一次边防线,就要花三个月的时间,其间没有什么工具可用,就连火炉子都没有,只能用煤油灯照明、牛粪火取暖……
由于地处偏远,当地消息十分闭塞,连清政府被推翻了当地的军民都不知道。
以至于民国时期国军前来接管边境防务的时候,负责驻守的“清军”一头雾水。
二 、国军驻守赛图拉
赛图拉哨所被国军接管后,条件并没有太大改善,由于边境当时还没有通电,所以夜间照明取暖的时候,还是只能靠煤油灯和烧牛粪。
驻守哨所的国军部队,每一年轮换一次,上任后一般是巡逻半年、驻守半年。
由于他们总是在瓜果飘香的八月换防,所以也被称为“瓜代”部队,意为“换一茬瓜就换一茬人”,这种称呼后来在我军中也有沿用。
物质条件艰苦,驻守哨卡的国军边防部队也只能强忍着,有时候冻得实在受不了了,战士们也只能抱着一起取暖。
那时候,驻守新疆的部队还不多,直到九一八事变后,部分抗日军队兜兜转转来到了新疆地区。
这才大大扩充了当地边防部队的规模,还细分出了很多队伍,比如骑兵、通信兵以及工兵等等。
这些外来的战士,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锡伯族人。
毕竟,当年锡伯族的先人就是从东北迁徙过来的,乾隆皇帝曾经向他们许诺,只要他们戍边70年,就允许他们回到东北沈阳。
诚然,这些年来他们已经扎根于此,不可能回去了,但老乡相见亦是很亲切。
那时候,驻守哨所的活虽然辛苦,但是大家都干得很高兴。
毕竟一年就能轮换,有后方的物资支援,还有当地民众的配合,这样的日子也不算太难熬。
可是解放战争爆发后情况不一样了,蒋介石为了实现独裁野心,恨不得把所有部队都抽调到前线,根本就顾不上驻守边防的这群官兵。
直到1949年4月,李宗仁短暂上任,这才想起新疆还有边防部队,想把他们抽掉到战场上打仗。
不过,新疆边防部队普遍对内战比较抵触。
陶峙岳、赵锡光等人不愿意配合,便以准备粮秣为借口,把出兵之事拖了下来;
当时的新疆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包尔汗也是这个想法,主打一个“按兵不动”。
不过,这一切跟赛图拉边防哨所的官兵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国民政府虽然遗忘了他们,连续几年没给他们批物资,但新疆地方部队记得他们,无论是物资补给还是部队轮换,都在照常进行。
之前有个说法,说驻守赛图拉哨所的边防战士四年没有轮换过,其实这夸大了。
解放战争后期国军部队轮换的确被打乱了,但是远远没有四年这么久。
也正是因为后期轮换制度都被打乱了,消息完全闭塞,所以驻守的国军看到解放军战士的时候,才以为是国军又换装了,派了人来接替他们。
殊不知,外面早已“换了人间”,他们陷入了和之前的清军同等境地。
三 、解放军换防
新中国成立前夕,驻守新疆的国民党部队选择了通电起义,新疆就此和平解放,驻守在不同地方的国民党部队,原地等待解放军前去接管。
两个多月后,解放军第一兵团下辖部队从阿克苏出发。
17天的时间里走了750公里,抵达了和田地区,开始在当地建党建政,并派特务连去接管塞图拉哨所。
由于当地地理条件极其恶劣,根本没法开车去,所以战士们只能选择骑马、步行,硬是走了两天才走到了喀喇昆仑山下。
前面提到,这里海拔极高、氧气稀薄,解放军战士们初来乍到很不习惯。
再加上高强度赶路,不少战士都出现高原反应,头晕、呕吐以及食欲不振者非常多。
有些战士甚至在赶路期间,直接累得瘫倒在了地上,以至于亲自带队的团长不得不下令放缓行军速度,一边休息一边赶路。
远远望见赛图拉哨所的时候,战士们都很高兴,可紧接着就发现了令他们惊讶的一幕——
居然还有国民党士兵在驻守这个哨所!
要知道,来之前他们接到的任务虽然是“接替国军”。
但他们也晓得,赛图拉哨所已经“失联”比较久了,有没有人都两说,大概率属于无人驻守状态。
可赛拉图哨所的国军战士虽然饿得面黄肌瘦,却依旧坚守在哨卡岗位上,这点着实令人敬佩。
国军士兵看到解放军战士,也是激动得喜极而泣,高兴之余还有些埋怨地说道:
“不是一年一换吗?你们怎么才来,而且还换装了……”
前面提到,驻守赛图拉的部队是在八月换防的,而解放军战士赶到这里的时候,已经1950年年初了。
此后,双方一番深入交谈,国民党士兵才知道接替他们的不是“换防的国军”,而是前来接收起义部队的解放军,又是一番震撼!
几天后,交接工作初步完成了。
原本驻守在那里的国军士兵,带着解放军给的食物和水,在解放军战士的带领下离开了哨所,在山下他们矗立了许久。
望着山下的一个个小土包,解放军战士不解地问他们,这些土包是用来干嘛的。
国军士兵沉默后说道,这些小土包里埋的都是牺牲的战士,多半是冻死饿死的。
听到这,解放军战士也不禁肃然起敬,到小土包前鞠了几个躬。
伤感与怅惘交织,国军士兵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守卫赛图拉哨所的任务,由此正式落到了解放军的身上。
时至今日,赛图拉哨所已经不再是驻守点了,解放军在南疆新建了许多哨所,比如说神仙湾哨所等。
但是赛图拉的内涵将永远保留,故事也将永葆光彩。
毕竟,“赛图拉”在维语里的意思是“殉道者”,无数中华儿女将青春和热血留在了那片土地上,后人怎能轻易忘怀呢?
四 、致敬最艰苦的事业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朝圣神仙湾,海拔五千三”。
这里的“神仙湾”,便是指神仙湾哨所。
之前我们经常看到新年钟声敲响之前,驻守在这里的边防连战士冒着风雪、透过屏幕给全国人民拜年。
这里是真正的“生命禁区”,海拔五千三百米的高度早已突破寻常人的极限,需要有顽强的意志才能坚守下来。
正如之前接受采访时,当地战士所说的那样:
“神仙湾不是人间仙境,更不是神仙的住所,而是要有神仙那样道行功力的人,才能在这种地方坚持下来!”
解放军战士们没有这种道行功力,但他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为国奉献的热血。
所以迄今为止才能有数千名官兵在那里驻守,无怨无悔地奉献青春乃至于生命。
了不起的不仅有持枪站岗的边防军,还有后勤保障机关的工作人员。
就拿“昆仑女神”姜玉燕举例,她在高原之上坚守了14年!
“昆仑女神”原本只是河北定兴乡村的一个普通女孩。
某天她从收音机中得知,在遥远的喀喇昆仑山上,有一个全军海拔最高的医疗站,负责照顾着高原的官兵。
年轻的姜玉燕被这个故事打动,说服家里人后,揣着500块钱就独自踏上了旅程。
颠簸了半个多月,才终于走到了昆仑山三十里营房。
一开始,她只是编外护工,但是她却用热情和真诚让战士们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有一次,一个小战士由于严重高原反应神经错乱,被送到医疗站后,光着身子就往外面跑。
要知道,当时外面的温度低达零下30多摄氏度,一旦小战士跑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姜玉燕当时还是个小姑娘,却什么也顾不上了,硬生生抱住了小战士,扛住了他的踢打辱骂,然后把他按回了被窝里。
清醒过来后,小战士看着姜玉燕号啕大哭,姜玉燕非但不在意,还细心安慰他。
这样的故事,在昆仑山上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
期间,姜玉燕完全可以离开,但是她没有。
哪怕是被送到高等专科学校深造,她也在完成学业后迅速返回了喀喇昆仑山,继续坚守着自己的事业。
在最美好的14年里,姜玉燕用脚步丈量了辖区内的所有哨卡,巡诊四万多人次,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昆仑女神”。
无论是持枪站岗的战士,还是同样辛苦的后勤保障机关人员,大家坚守在最艰苦的地方,都是为了保护祖国的安全,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
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也值得我们学习,从这些人的故事里,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热血。
参考资料
《喀喇昆仑上,守护祖国西垂的缤纷哨卡》 中国新闻网
《订正国民党驻防塞图拉边防哨所皮山瓜代中队传闻》 军旅岁月
《昆仑传奇》 西部杂志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